走入秦嶺(線路介紹):秦楚古道穿越終南山,觀南北分界線

2020-12-19 瀟柳之見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

其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蹟、第四紀地質遺蹟、地貌遺蹟和古人類遺蹟為特色。

其主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

秦楚古道,即商於古道,是古代秦國通往楚國的一條驛道。是連接秦山楚水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為發展華夏文明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以及南北物資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雨,古道大部分已然無存,唯有跨越終南山的這一段保留至今,清晰可見。

正如清代詩人餘作梅描寫的一樣:"太乙鍾靈聚此間,天開形勢佔秦關,詩峰翠鎖金城固,一水清流玉帶環。"

杜鵑花是杜鵑科杜鵑屬植物的總稱,不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而且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園林應用價值。

穿越路線:西安→營盤→花門樓→耍錢廠→終南山草甸→甘湫池→滑雪場→翠華山景區→西安

徒步距離:20公裡左右;爬升高度:1000米左右。

線路強度:四星(滿五星)

風景指數:四星(滿五星)

友情提示:此路線要穿景區而過,可能會產生門票及擺渡車等相關費用。

倡議:愛護秦嶺,保護自然,勿亂扔垃圾,尤其是不可降解垃圾。

相關焦點

  • 穿越終南山秦楚古道 登頂中國南北分水嶺
    8月8日,由當代陝西雜誌社陝西網主辦的陝西網全媒體終南山秦楚古道採風活動成功舉辦,來自中省媒體記者、陝西新媒體大V30餘人,在陝西終南山秦楚古道旅遊風景區宣傳策劃中心主任趙文斌及景區講解人員帶領下,共同走進終南山秦楚古道風景區,一起徒步穿越了秦楚古道,感受千年古道之魅力。
  • 徒步秦楚古道,賞高山草甸,翻越秦嶺南北分水嶺
    」 為發展華夏文明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軍事以及南北物資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終南山秦楚古道 位於橫斷南北的秦嶺脊背上 是古秦國通往楚國的一條驛道
  • 遊了秦嶺陝南一顆明珠的鳳凰古鎮,我們來到了終南山
    還有秦楚古道景區介紹。我們在景區售票處拿了些關於秦楚古道景區的宣傳冊子。關於秦楚古道是這樣詳細介紹的:公元562年,即北周武帝時,在原有終南小道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擴建後的秦楚古道,又叫「義谷道」,是一條三米多寬的騾馬大道,是中國歷史上秦、楚相通的官道。
  • 5月重走秦楚古道,漫山遍野杜鵑花,最美浪漫時……
    秦楚古道是公元562年,在原有終南小道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起始於秦嶺終南山,直到湖北荊門,綿亙五百餘裡。古時候,朝廷傳遞公文,軍隊行軍打仗、運送輜重糧草,地方向朝廷繳納物資,貢品都是通過這古道進行的。秦楚古道的大部分當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秦嶺深處的這一段清晰可見,人們對這一段進行保護及有限的開發,做成終南山秦楚古道景區。周末醜小鴨戶外旅行帶領大家一起重走秦楚古道。
  • 這個被稱為「秦楚咽喉」的交通要道,有山有雲海,還有詩和遠方
    山中歲月清淺才感春來,忽而仲夏至秦嶺終南山,地形高峻,山勢陡峭,素有「天下之大阻」的稱號,是我國地理和氣候天然的南北分界線。然而,先民們卻通過自身的辛勤和智慧,克服艱難險阻,在終南山上修建開通了數條溝通古秦國與楚國、巴蜀等地的交通要道。其中,終南山秦楚古道比喻為我國最早的「高速公路」對它所承載的歷史使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秦楚古道南起花門樓,北至終南山主峰。秦楚古道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和傳說。
  • 【愛遊陝西】時空穿越,我踏上了1500年前的「高速公路」
    單看標題,朋友們已經猜到我說的是秦楚古道,沒錯!作為終南山的三大古道之一,秦楚古道一直被喻我國最早的「高速公路」。  秦楚古道是公元562年,在原有終南小道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起始於秦嶺終南山,直到湖北荊門,綿亙五百餘裡。古時候,朝廷傳遞公文,軍隊行軍打仗、運送輜重糧草,地方向朝廷繳納物資,貢品都是通過這古道進行的。
  • 陝西旅遊攻略 南草北木雲不過界 秦楚古道美得遺世獨立
    秦嶺,西起甘肅,東至河南,全長約1600多公裡,被譽為華夏文明的龍脈。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呈現出的差異性變化,而使其成為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 翻越南北分水嶺,徒步秦楚古道賞高山草甸,陶醉於巍巍秦嶺山中!
    終南山秦楚古道,位於橫斷南北的秦嶺脊背上,是古秦國通往楚國的一條驛道,這裡北與翠華山森林公園相連、西與柞水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相接。景區內原始森林茂密無邊,其主要景觀有雷劈石、黑琊溝瀑布、古客棧、耍錢廠、紅樺林、觀山嶺、草甸、冰川遺蹟、苦竹海、杜鵑群林等。
  • 南北分界線上的古代要道,秦嶺古道的意義是什麼
    秦嶺是深刻影響中國的雄偉山脈,是我國南北地理分界山,阻隔了大中國南北的地理氣候、山水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司馬遷的「天下之大阻」,李白的「不與秦塞通人煙」,強調的都是秦嶺的阻隔,但在巍峨峻峭的秦嶺中,古人用雙手和智慧修築了古代的「超級工程」,兵家必然要控制,商賈必經之,文人雅士也會為之揮灑筆墨。
  • 千年古道意縱橫
    「終南秦楚古道」,是秦嶺南麓古代秦、楚官道的遺蹟。另一有史料記載,「南北朝晉國公倡修大義谷(大峪)至舊縣關(今柞水縣城)大道,名曰「義谷道」,從此南北之阻始通。」 從這兩條史料的記載來看,「義谷道」位於現柞水「秦楚古道」遺址以東,就是有的資料所記載的今秦嶺北麓大峪(今長安區)到秦嶺南麓的楊四廟村、碾盤村一線,簡單的說,即「柞水營盤—長安大峪道」,與「終南秦楚古道」景區的介紹還有些出入。
  • 天然的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山脈
    天然形成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下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我們要知道,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廣義上的秦嶺,廣義的秦嶺,西起崑崙,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我們熟知的太白山、終南山乃至華山、嵩山等等皆屬秦嶺山脈。
  • 普通愛好者徒步秦嶺終南山主峰,這是最輕鬆的一條路線
    秦嶺,橫亙在中國大陸中部,涉及甘肅、陝西、河南等省份。在陝西,秦嶺是關中和陝北的重要分界。秦嶺北部是黃河流域,南部是長江流域。翻越秦嶺,是很多人的夢想。最早只有陳倉古道、褒斜棧道等,後來陸續開通了子午道等。
  • 秦嶺中段之--終南山
    這是從關中平原穿越秦嶺、漢江入巴山腹地的一條鐵路。中途路過七個車站,我即將觀賞關中到秦嶺的大好風景,體驗秦嶺的剛柔風水,只是不知道華山是否會出現在眼前,更不知道鍾南山是否真的可以長生……關中的樹木早已成蔭,火車過了西安南不久就會匯入逶迤的秦嶺,大概位置是大嶼鄉入終南山,可以看終南山秦楚古道。秦嶺隧道盤旋在秦嶺山脈間,這裡是陝西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過去書上講的嶺南的嶺就是秦嶺。
  • 秦嶺大山中的古道嶺,有千年前的「高速」路,是穿越秦嶺的要道!
    古道嶺位於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石甕社區東甘溝溝口,因古道而得名。 穿越這裡的古道,古代稱之為正北道,始建於公元562年的南北朝時期,是楚地(湖北)通往長安(西安)的交通要道,是秦楚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在安康市通往柞水的必經之路。
  • 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分水嶺
    夏天古城西安悶熱的天氣,讓都市人想逃離這裡,好在我們有一個西安的後花園~秦嶺山脈,城裡悶熱難耐,山裡涼風習習,一到周末,人們就紛紛向山裡進發。西安南邊的各個峪口,一片車水馬龍,堵車也是經常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就是灃峪口,這裡因為210國道穿越而過,故此成為一個最熱門的峪口。
  • 相約千年古道 邂逅杜鵑仙子|柞水終南山秦楚古道杜鵑花節活動開幕
    西安網訊(記者 韓濤)今天(5月12日),「相約千年古道 邂逅杜鵑仙子」2020終南山秦楚古道杜鵑花節啟動儀式在終南山秦楚古道景區成功舉辦。終南山秦楚古道南起陝西省柞水縣營盤鎮小峪口,北至長安轄地天都池,全長15公裡,屬歷史上貫通秦楚咽喉要道——「義谷道」中的一段。
  • 中國最長,穿越秦嶺,需布景觀來減少司機焦慮!
    經常自駕秦嶺旅遊的朋友對這條隧道再熟悉不過了!它就是著名的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橫穿秦嶺,連接西安市長安區和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自駕秦嶺旅遊必經隧道之一。它單洞長18.02公裡,是全球最長的雙洞公路隧道,也是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
  • 原來南方人和北方人是這樣分的,這條分界線的優美風光你知道嗎?
    淮河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從淮河到秦嶺,穿越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等地,以此為界南北氣候和植被都有著較大差異,所謂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以此為區分了。淮河上有哪些值得一觀的景點呢?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所在地淮安淮安地處淮河下遊,坐落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淮安境內曾有「黃河奪淮」,古黃河與古淮河匯為一體,歷史也有「南船北馬」之說,是一座兼具南北特徵的歷史文化名城。
  • 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山脈,藏著中國最美的秋天
    是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它的總長度為1600公裡,寬度從北到南為幾十公裡到兩三百公裡。它雄偉壯觀,被譽為中國的脊梁。秦嶺不僅將黃河與長江分隔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它也滋養了內涵和厚重的黃河文化,並鑄就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勇氣和膽魄。秦嶺是貫穿我國北部和南部的重要山脈。它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是一座天然的屏障。
  • 終南山文旅產業示範區《資源優勢分析》
    賢相張仲老母作古時,張仲將其母賢孝事跡哭訴於宣王,悲 切哀傷,宣王感張仲孝道,率文武百官翻越秦嶺義谷道(秦楚古道)至張仲家弔唁,宣王的鼓樂聲和張仲的 哀哭腔調成為孝歌的原始腔調。因張仲孝義,宣王特封柞水縣為「孝義川」,自此柞水就有「孝義故裡」之 美稱,孝歌由此而來。後來當地人過世,均效仿張仲哭靈唱孝歌頌揚亡者功德,孝歌逐漸成為當地人祭奠亡 者的主要儀式,傳播到相鄰的鎮安、山陽、湖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