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從廈門玉沙坡到臺南鹿耳門 鄭成功帶著媽祖香火走過 兩岸記者帶您追尋閩臺對渡的舊時光

2021-02-13 廈門衛視

 

兩岸大三通已經走過了十年,兩岸民眾往來互動越來越順暢。但是您知道嗎,兩岸的正式對渡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廈門的玉沙坡與臺南的鹿耳門是當時大陸唯一與臺灣往來的正式口岸,兩個渡口獨攬兩岸貿易往來整整一百年,一度推動了兩岸商貿的興盛,在兩岸發展史上寫下重要一筆,更早於清乾隆年間的泉州蚶江與臺灣鹿港的對渡貿易。

    

避風塢、騎樓遙相呼應,文創、市井和諧交織,玉沙坡(沙坡尾)——這個廈門港的發祥地,如今搖身一變,從老漁港成為了文創小漁村,遊人如織,在這裡您能體驗到古早與新潮交織的生活氣息,也可探尋著縈繞鄉愁的文化情懷。

廈門衛視記者 梁智凱

行走於沙坡尾,可以品新,也可以訪舊,像這座接官亭石牌坊,經過復建後,與臺灣臺南的接官亭隔著海峽遙遙相望,見證了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歷史文化。

位於沙坡尾的接官亭石牌坊,是在兩年前的沙坡尾改造中,依照臺南的接官亭石牌坊重新建造起來的。

清朝康熙年間,曾在廈門設立海關,並選址廈門作為渡口,作為大陸唯一通臺的正式口岸,當時官員、商賈、民眾都是從玉沙坡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沙坡尾揚帆起航前往臺灣,依照當時相關的程序和禮儀,在兩岸往來的港口分別都需設接官亭,而當時廈門對渡的港口就是臺灣臺南的鹿耳門

廈門文史學者 彭一萬

百年間兩岸唯一渡口

從公元1685年到1784年

這一百年間

當時康熙皇帝下了命令

從大陸到臺灣

唯一(港口)只能在廈門

而且廈門還不能在其它地方

只能在玉沙坡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楊昆福

    

清朝康熙年間,臺南鹿耳門正式設港,與福建廈門對渡。據傳,當時大型商船從鹿耳門港道南招進入鹿耳門港,小型船則是從北招進入鹿耳門港。之後,經臺防廳稽查,再搭小船經臺江內海到大井頭以及鎮渡頭,登陸上岸。這種對渡的口岸,當時又稱為"「正口」。

這個寫有「府城天險」的石碑矗立在臺南鹿耳門溪口,這裡被認為是清朝初年,臺灣與廈門商賈往來的「正口」。相傳,當時進出臺南府臺江內海的鹿耳門港道,因險惡曲繞難以通過,固有天險之稱。而藏身於繁華街區馬路中,用鑄鐵蓋蓋著的這口井叫「大井頭」,如果不留意,可能會忽視。當時往來鹿耳門的船隻,進到臺南府臺江內海後,民眾或官員就在它的附近上岸。

臺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監事 蔡義明

所有的唐山

我們的前輩祖先

就經過這一條線來到這個地方

在這裡取水

在這裡上岸

在這裡居住下來

 

「大井頭」是當時陸地距離港口最近的一口淡水井,水源豐沛甘甜,當時盛傳一句話:「吃大井頭水,沒肥也媠」。不只來往船隻取水使用,後來在此定居的閩南民眾也開始使用這口井水。雖然時過境遷,但「大井頭」依舊得以保存至今,並見證了當時對渡的歷史

臺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監事 蔡義明

因為廈門這個港口整個的沿線

也因為這一個「唐山過臺灣」的這個緣故

所以臺灣所有的經濟動脈

以大陸為(主線)

而經商南洋和北洋

早期,兩岸往來交通相當不便。據說,官員被派任臺灣各地任職時,在抵達廈門後轉海路,經過洶湧波濤,驚滔駭浪的「黑水溝」後,才能到達鹿耳門,接著再轉渡河運進入臺南府城。為了讓長途跋涉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一般多設有迎接或送別的處所。接官亭花崗巖石坊便是當時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的地方。

臺南風神廟廟祝 施森泉

因為以前臺灣最熱鬧的

就是一府 二鹿 三艋舺

這裡是府城

所以是從這邊上岸的

等於是說

在這邊的門面的口岸這樣子

在接官亭後面,這座建於1739年的風神廟,是全臺灣唯一祀奉守護航海者的「風神爺」廟宇,也是臺南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當時來自大陸的官員搭船上岸,先到接官亭後,一般都會來到「風神爺」祭拜「風神」感恩庇佑。

臺南風神廟廟祝 施森泉

以前兩岸通航(對渡)的時候

航海技術沒那麼發達

中間因為氣候還有我們航行的儀器都不夠

經過臺海海峽這個俗稱「黑水溝」

他的折損率很高 將近40%

所以官員來這邊上任之後

就是說 要祈求保佑平安到岸

相對地

要出去的話

他也要在這邊保佑說

他可以順風順水地回去

經過數百年的歷史變遷,當年的河港大多已變身為如今繁華的街道。這條神農街就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如今演變成當地文創藝術的集散地,街道兩旁的店家透著濃濃的文藝氣息。而神農街的變遷史也見證了當年祖輩過臺灣,在當地落地生根的歷史。

臺南市文化古蹟導覽解說發展協會監事 蔡義明

神農街最早的名字叫北市街

當時那裡是所有五條港經濟總匯的中心點

當時的倉庫

還有街道的整個寬度

一模一樣都保留下來

    

   

而在廈門沙坡尾接官亭石牌坊後面,同樣有座廟,名為朝宗宮。據史料記載,這座宮廟始建於公元1662年,到了清朝康乾年間,指定唯一通往臺灣的渡口就是設置於朝宗宮前的駁岸

如今的朝宗宮坐落於沙坡尾避風塢一隅,香火仍頗為旺盛。從籌備到建成,這座宮廟走過了300多年歷史,也歷經了幾次重修。

廈門沙坡尾朝宗宮住持 林招治

上世紀初沙坡尾朝宗宮的(位置)

就是在這棵樹周邊

(當時)的這個廟非常大

當時就是叫做「出入境」

商員 做生意的都要從這邊進來   

 300多年來,朝宗宮供奉著媽祖等神明,而媽祖信仰自宋代以來就一直在兩岸漁民中流傳,在清初廈門與臺南的對渡時期,到沙坡尾辦理手續的兩岸漁民、客商也都會順道到朝宗宮祭拜,尋求媽祖的庇護,另一方面,他們也要在這裡備案,獲得批准後才能登船赴臺。

廈門文史學者 彭一萬

有的商員們 百姓們

對渡臺灣

必須先到這邊朝拜

因為當時也要驗收

你運什麼貨物出去

從臺灣運什麼貨物回來

要經過驗收

除了官員的驗收之外

他們也很相信神明

    

學者介紹,沙坡尾早在明末時期就與鹿耳門有聯繫。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港建水操臺演武練兵,並從沙坡尾的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聖像登船護航,開啟收復臺灣之路。

    

此後登陸金門,並順利抵達臺南鹿耳門,成功收復寶島臺灣。最終,鄭成功將三尊媽祖像,供奉於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2006年,廈門朝宗宮在赴臺南參訪時,正是沿著這段歷史尋跡,為兩岸渡口再續前緣。

廈門沙坡尾朝宗宮住持 林招治

初我們到(臺南)那邊不大熟

但就是認到三尊媽祖(神像)

是鄭成功請過去的

香火興旺地 把它設在臺南鹿耳門

就從那時候開始慢慢交流

位於臺南的鹿耳門聖母廟,號稱是「全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與廈門朝宗宮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當年,鄭成功在廈門玉沙坡演武場、演武池練兵,從朝宗宮請的三尊媽祖,護船到臺後,就供奉在這裡。這三尊媽祖統稱為「國姓媽」印證了「兩岸一家親,兩廟脈相連」的情緣

臺南鹿耳門聖母廟總幹事 陳春福

在這幾年

我們臺灣和(廈門)沙坡尾這邊

又在推一個「三門」共進

就是廈門 金門 鹿耳門

一個共同宗教(信仰)的由來

所以我們到現在為止

把媽祖娘娘(信仰)儘量弘揚給每個人去了解

媽祖娘娘(信仰)

在廈門和鹿耳門是什麼樣的一個淵源

廈門文史學者 彭一萬

從廈門港出發

祭拜完後到金門

金門(祭拜)完之後再到鹿耳門

把媽祖和鄭成功的信仰連接起來

把廈門金門和臺灣也串聯起來

    

自2006年以來,廈門與臺灣的媽祖、鄭成功信眾,多次往返於兩岸之間進行民間交流。神像往返海峽兩岸,走的就是當年鄭成功進軍臺灣的水路:廈門-金門-鹿耳門。

如今,廈門朝宗宮與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金門媽祖宮廟文化已經締結成為「至親廟」。不僅三門親上加親,「三門共走成功路」也成了兩岸旅遊推介的一段佳話。

相關焦點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從此鹿耳門媽祖廟香火鼎盛,成為臺灣第一座黑臉媽祖廟,並多次分爐。今天的嘉義、雲林、南投等地都有奉祀銀同媽。2017年5月22日,我們參訪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時,該廟主任委員王明義先生特地從聖壇頂部請下三尊古老的媽祖雕像,對我們介紹道:「當年,鄭成功在廈門玉沙坡演武場、演武池練兵,從旁邊剛剛草創的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金身,隨艦護軍。登上鹿耳門後,鄭成功即下令建廟,供奉這三尊媽祖,所以這三尊媽祖統稱『國姓媽』,分稱開基媽、文館三媽、武館三媽。」
  • 廈門朝宗宮400年香火旺盛依然 鄭成功曾從這請媽祖金身
    「朝宗宮就在沙坡尾邊上,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沙坡尾是海峽兩岸唯一合法的渡口,往來這裡的官員、商賈和百姓都會到朝宗宮上香,祈求媽祖保佑一路平安順利。就連鄭成功從這裡出兵收復臺灣時,也是這麼做的。」彭一萬說。  究竟朝宗宮、媽祖、鄭成功三者間有著怎樣的緣分?讓我們聽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細細道來。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從此鹿耳門媽祖廟香火鼎盛,成為臺灣第一座黑臉媽祖廟,並多次分爐。今天的嘉義、雲林、南投等地都有奉祀銀同媽。2017年5月22日,我們參訪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時,該廟主任委員王明義先生特地從聖壇頂部請下三尊古老的媽祖雕像,對我們介紹道:「當年,鄭成功在廈門玉沙坡演武場、演武池練兵,從旁邊剛剛草創的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金身,隨艦護軍。登上鹿耳門後,鄭成功即下令建廟,供奉這三尊媽祖,所以這三尊媽祖統稱『國姓媽』,分稱開基媽、文館三媽、武館三媽。」
  • 省閩臺交流團臺南拜謁媽祖 蘇樹林贊特產好呷
    對一些人擔心的「挖牆腳」,蘇樹林說,雖然閩臺合作應該是雙向的,但福建的原則是不能傷害臺灣鄉親的利益。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海都網駐臺記者 關永輝) 28日,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展開訪臺最後一天的行程,首站到鹿耳門聖母廟拜謁媽祖。福建省省長蘇樹林率交流團一行向媽祖恭敬上香,敬獻花籃、水果,祈願兩岸和平、人民幸福。
  • 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來參訪臺南鹿耳門聖母廟
    中國臺灣網3月29日臺南消息 3月28日,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來到臺南鹿耳門聖母廟參訪。  這座建於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最早登陸地的媽祖廟前,許多當地信眾和鄉親敲起大鼓迎接交流團一行。在此舉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會、鄭成功開臺350周年書畫攝影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兩岸鄉親積極參與。
  • 傳承兩岸媽祖文化 時隔300餘載「文館三媽」回鷺島省親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 記者 陳冬 通訊員 林坤山 圖/林坤山)300多年前,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在廈門港恭請三尊媽祖像隨艦護軍,後來,媽祖像被供奉在臺南鹿耳門聖母廟。如今,鹿耳門聖母廟是臺灣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媽祖廟。  鹿耳門聖母廟與廈門朝宗宮結緣,牽線人就是鄭成功。不過,這一段歷史故事的揭開,還要從去年廈門朝宗宮參訪團到鹿耳門聖母廟參訪說起。當時,聖母廟主委王明義小心翼翼地請出了三尊媽祖神像,並拿出珍藏的史冊,向朝宗宮參訪團成員講述鄭成功與媽祖的歷史淵源,從而佐證鹿耳門聖母廟與朝宗宮的因緣殊深。
  • 省閩臺交流團臺南拜謁媽祖 蘇樹林贊特產好呷
    對一些人擔心的「挖牆腳」,蘇樹林說,雖然閩臺合作應該是雙向的,但福建的原則是不能傷害臺灣鄉親的利益。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海都網駐臺記者 關永輝) 28日,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展開訪臺最後一天的行程,首站到鹿耳門聖母廟拜謁媽祖。福建省省長蘇樹林率交流團一行向媽祖恭敬上香,敬獻花籃、水果,祈願兩岸和平、人民幸福。
  • 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來參訪臺南鹿耳門聖母廟
    中國臺灣網3月29日臺南消息 3月28日,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來到臺南鹿耳門聖母廟參訪。  這座建於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最早登陸地的媽祖廟前,許多當地信眾和鄉親敲起大鼓迎接交流團一行。在此舉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會、鄭成功開臺350周年書畫攝影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兩岸鄉親積極參與。
  • 省長蘇樹林走臺南:閩臺攜手,一定「旺來」!
    蘇省長展示臺商建議書導報訊 (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周琳/文 導報駐臺記者 王煒/圖)28日,省長蘇樹林一行馬不停蹄,乘坐檯灣高鐵直下南部,專程趕往臺南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會,與當地基層農漁民進行零距離接觸
  • 臺南媽祖像闊別三百餘年後首度迴鑾廈門
    呂明 攝中新網廈門7月27日電 (記者 陳悅)300多年前,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在廈門港恭請三尊媽祖像隨艦護軍;300多年後,三尊媽祖像中的「文館三媽」於27日首次重回廈門港,迴鑾廈門沙坡尾朝宗宮,體現兩岸
  • 仿古福船將重走兩岸航道 將自廈門沙坡尾航向臺南安平港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潘薇陳翠仙)現在的沙坡尾,充滿文藝氣息,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但你可知道,沙坡尾是廈門港的發源地。百年前,有許許多多的小漁船穿行臺灣海峽,溝通兩岸。近日,仿古木船「南臺II號」泊進沙坡尾避風塢,計劃於5月20日前航渡臺灣海峽。
  • 你見過黑面媽祖嗎?她竟然有這樣的一段兩岸情緣……
    據《同安縣誌》記載,1661年,鄭成功部將林圮迎黑面媽祖上船供奉,媽祖平風息浪、"潮湧濟師"幫助鄭成功順利登上臺南鹿耳門並最終收復臺灣。>這就是媽祖進入臺灣的過程記者倪天韻黑面媽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與臺灣的發展密不可分究竟她在臺灣是如何落地生根成為維繫兩岸的情感紐帶駐臺記者陳文國同一信仰兩岸開花銀同媽祖的信仰隨鄭成功入臺後
  • 緬懷成功之路 「三門」歡聚鹿耳門
    >  央廣網廈門12月16日消息(記者劉揚濤)近日,應臺南鹿耳門聖母廟邀請,廈門朝宗宮攜手金門媽祖宮廟文化發展協會歡聚於鹿耳門聖母廟,共慶「三建」(第三次建設)鹿耳門聖母廟安座37周年。  三門(廈門、金門、鹿耳門)媽祖廟負責人暢談文化傳承。
  • 廈門朝宗宮應邀赴臺交流 再續媽祖情緣
    ,廈門朝宗宮參訪團護駕媽祖到臺灣開展交流活動,與臺灣十餘家媽祖廟宇一起舉辦了隆重的恭迎朝宗宮渡臺天上聖母繞境活動。、溫陵媽廟、海安宮、鹿耳門媽祖廟皆為三郊集團主祀的香火,在清代往來兩岸之間船貨、人民,皆祈求媽祖保佑橫渡臺海,啟航前祝禱,登岸後稟報,其中最主要就是臺南三郊的媽祖廟及廈門朝宗宮的渡臺天上聖母。
  • 首次舉辦「三門」媽祖廟對接 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昨落幕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 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 記者 王協雲) 鄭成功,牽起了濃濃的兩岸情緣。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數百名臺灣同胞、延平郡王信眾從海的對岸,甚至是海外,趕來廈門市,趕來思明區,為了共同的文化盛事――2018年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  在眾人的依依不捨中,2018年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昨日落下帷幕。
  • 你見過黑面媽祖嗎?她竟然有這樣的一段兩岸情緣……
    據《同安縣誌》記載,1661年,鄭成功部將林圮迎黑面媽祖上船供奉,媽祖平風息浪、"潮湧濟師"幫助鄭成功順利登上臺南鹿耳門並最終收復臺灣。>這就是媽祖進入臺灣的過程記者倪天韻黑面媽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與臺灣的發展密不可分究竟她在臺灣是如何落地生根成為維繫兩岸的情感紐帶駐臺記者陳文國同一信仰兩岸開花銀同媽祖的信仰隨鄭成功入臺後
  • 【中華媽祖雜誌】廈港發祥馨香傳 玉沙坡畔聯誼親
    老港口邊上的朝宗宮隆重舉辦「三門(廈門、金門、臺南鹿耳門)共走成功路」聯誼大會。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寄來賀信致賀。賀信中指出此次文化節將媽祖文化和鄭成功文化相結合,開闢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新途徑,必將有力地推動兩岸的交流和往來。使朝宗宮逐漸成為兩岸民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 ​你見過黑面媽祖嗎?她竟然有這樣的一段兩岸情緣……
    同安的黑面媽祖先後分爐於閩南、臺灣、東南亞一帶,在臺灣尤其有影響力。據《同安縣誌》記載,1661年,鄭成功部將林圮迎黑面媽祖上船供奉,媽祖平風息浪、"潮湧濟師"幫助鄭成功順利登上臺南鹿耳門並最終收復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