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兼修 藝履留痕——郭嘉寧的工筆人物畫

2021-01-11 文化生活報

GUO JIA NING

藝/履/微/痕

郭嘉寧/ 文

我是一個愛畫畫的人,學習藝術是要靠智慧和才能的,我知道自己不是智者,學東西也比較慢,畫起畫來也是慢慢的,學畫的經歷艱辛而又漫長,在搞得「廢畫三千」而無可奈何時,堅持便成為是一種安慰,既可笑又荒唐。我很羨慕別人三下五除二就能畫好一張畫,現在畫畫的手頭都比較快。我從小就一直喜歡畫畫,也許這與我的家庭環境有關,也可能與我血液裡面的遺傳基因有關。幼兒園時,操場上留下我用白粉筆畫的大馬;小學時,校園櫥窗裡有我的第一次個人畫展;大學時代,我學習油畫,畢業之後,因為喜歡選擇了工筆畫。

梨園尋夢系列 郭嘉寧 作

學習工筆畫,始於對寫意畫的高深、而又意筆草草的忌畏。我並非不喜歡寫意畫,相反,對於寫意畫非常的喜歡,從小就學習寫意畫,但工筆畫更適合我。因為沒多少複雜的想法,我卻在用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近似於一種機械的「勞作」之中。還好,目標在前方,只要堅定信心,就能朝向目標不斷奮進,這也耗費了我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只是覺得畫畫不僅要執著,還要耐得住寂寞。「不經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試想,哪一個在藝術旅途上的虔誠尋夢者不是如此。「廢畫三千」的過程必不可少,量變帶來質變,熟才能生巧。結果如何暫不去思考。李可染先生說的好:做個苦學派,沒錯。

梨園尋夢系列 郭嘉寧 作

當今的中國畫壇,很多人形容「盛世丹青工筆多」,其實毋寧說是「工筆的盛世」。工筆畫在精緻深入刻畫、人物神態的表達、表現空間透視,以及色彩表現上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促使其進入當代畫壇中的主流地位。工筆人物畫在表現人物造型,表達精神氣質上對畫家有極高的要求,既能「氣韻生動」,又追求藝術個性者實屬不易。

近年來,我執著於工筆人物畫創作,《青春如歌》等系列人物畫採用了金箋卡紙作為媒材,雙鉤並三礬九染,結合填色、烘託、罩染等表現手法,傳統技藝結合現代的審美情趣,努力去把握「形神兼備」的方向,遠離工匠製作和年畫的樣式,展示了女性的清俊、雅靜、質樸和端莊之神情。畫風抒情、細膩,豔而不俗,表達出一種別樣的女性形象美,盡力讓觀者體味到浪漫與唯美情懷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我作品中的審美語言習慣,成了我繪畫上始終追求的目標。

《青春如歌》郭嘉寧 作

藝術是要體現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中國畫是高度地概括,重法度、講程式的,中國歷代畫家對生活長期的提煉和積澱,使藝術語言更加概括、更加豐富,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點的藝術形式,這與戲曲的表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工筆畫好比舞臺上的旦行,旦角多表現善良的女性,演員不論在化妝、服裝、唱腔、表演和舉手投足之間,須追求細膩、甜美、雋永,營造出一種內在情感豐富而又優美的藝術效果,這也正是工筆畫所追求的。

《青春如歌》郭嘉寧 作

近來我又創作了《梨園尋夢》系列,期間我深入臺前幕後,與戲曲演員交流拍照,收集素材,認真觀察他們的神態和身段唱腔。創作時在精準造型和傳神達意的基礎上,適度對戲曲人物形象與動態進行誇張,使其更為鮮活生動,讓畫面具有張力,展現出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和色彩美,使作品雅俗共賞,達到藝術的感染力。

《絲路花語》郭嘉寧 作

《絲路花語》局部 郭嘉寧 作

在畫畫之餘,也常常思考一些有關畫面之外的問題,例如畫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我認為一個畫家應該具有多重性格,他要像詩人般敏感,還像科學家般理性、雜技演員般技能高超、運動員般吃苦耐勞,更像出家人那般耐得住寂寞,這樣才能把藝術進行下去,否則,你是做不了畫畫這個行當的。在現在這個新時期,我們年輕這一輩的畫家大多不乏才情和膽氣,也不乏刻苦精神,這些都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我們應該要在提高見識、開闊眼界上多下功夫,多研究多思考。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中國畫是為人的精神而生的,因畫家的人格、學養、修養而增值。所以一個志存高遠的畫家應該走技道雙修之路。

郭嘉寧在創作《絲路花語》作品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總是非常講究的,它並不去力求逼真,而是和客觀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這距離則是藝術家的獨特風格,這風格中有他的人格魅力,這魅力則是藝術家的視覺智慧,智慧的來源有學術歷史的繼承,也有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歌頌。好作品不需要人為的炒作,它會逐漸地被人們喜愛。歷史上留下的傑作沒有獲過大獎,也沒有外國人的炒作,幾千年能留下來的,就是由於人們的鐘愛才得以流傳。因此,我們就要好好畫畫,畫好畫,這樣才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

梨園尋夢系列 郭嘉寧 作

名師點評

TEACHER REVIEWS

原福建省畫院郭東健院長指導創作

郭東健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原福建省畫院院長、福建省美協副主席

郭嘉寧自幼得到家傳,後又進入專業院校系統學習,掌握了一套較為熟練的繪畫技巧。近年他執著於人物畫,創作了一系列工筆女性題材作品,畫面呈現出當代青年的時尚情調和清新特質,也洋溢出一股都市少女所特有的青春氣息。對當下工筆畫壇普遍存在的重美豔、輕格調,重描摹、輕氣象的現象,嘉寧是有所警覺並保持著一定距離的。

年輕人的畫自是充滿朝氣,充滿遐想,同時也會留有一些稚嫩之氣,郭嘉寧的系列人物畫也不例外。但可貴的是,他的作品也明顯展現出了:一種自信,這種自信無疑源自於他對人物造型的足夠理解和駕馭能力之上;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源於他謙和勤奮、獨甘寂莫、腳踏實地的從藝精神;一種自適,這種自適感源於他現實體驗中獲取的靈感,源自於他對近景生活的獨特感悟。由此我們很容易從他的畫面中讀到嫻雅和舒適,從容和精緻,還有那些耐人尋味的柔美情境和細節描繪,這些都形成了屬於嘉寧自己的抒情浪漫圖式。

梨園尋夢系列 郭嘉寧 作

楊挺

中國畫學會理事、原福建省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

郭嘉寧筆下塑造的女性形象,採用鮮明活脫的色彩、精緻婉轉的線條、黑白分明的藝術圖式語言,或飄逸,或婰雅,或新潮,或幽謐,或深邃,連綴成一曲花季的讚歌,蕩漾在觀者心間,泛起了一串串起伏的漣漪。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構思和畫面處理上是頗費心機的。

郭嘉寧出生於丹青世家,自幼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酷愛繪畫與書法,在多位老師的教誨和點撥下,勤奮耕耘,兢兢業業,成績顯著。其畫亦如其人,他率真秉直,誠實謙虛,勤懇為藝,是一個有朝氣有理想的年輕人。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時難免會有迷茫,但只要堅定信念,堅持中國畫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沿著民族藝術的方向努力創作,郭嘉寧的藝術人生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郭嘉寧觀導師林宜耕教授作畫

林宜耕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青年畫家郭嘉寧,自幼酷愛繪畫,勤奮好學,有較好的基本功。作品有人物,花鳥,風格淡雅疏朗,輕鬆明快,有清新脫俗的氣質。在多元的工筆畫的領域中執著堅持自己的追求。無論是戲劇人物還是青春人物題材,都充分散發出畫家不凡的才氣。郭嘉寧是一位具有潛力的畫家,期待他有更傑出作品展示給我們。

郭嘉寧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徐裡合影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尉曉榕教授(右)指導創作

郭嘉寧與青年戲曲藝術演員合影

更多作品

MORE WORKS

《穠芳麗影》系列

藝術簡歷

ART RESUME

/

1978年生於福州丹青世家,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自幼受祖父著名畫家郭德森啟蒙,並受國畫大師鄭乃珖教誨,師從著名畫家郭東健、楊挺、林宜耕。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中國人物畫藝委會委員、福建省民盟書畫學會會員、福建省青年畫院畫師、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州市政協書畫院畫師、福州市晉安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州市煙山畫院副院長。

《文化生活報》版面

相關焦點

  • 畫家郭嘉寧人物畫
    不同於水墨寫意戲曲人物畫,我採用的是工筆畫來表現。工筆畫追求藝術形象的神韻意趣,個人情感的獨特表現,造型精簡而誇張,以意賦色,在藝術形式上使作品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它就好比戲曲舞臺上的旦行,旦角多表現善良的女性,演員不論在化妝、服裝、唱腔、表演和舉手投足之間,須追求細膩、甜美、雋永,營造出一種內在情感豐富而又優美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工筆畫所追求的。
  • 郭嘉寧:「紙上導演」畫出閩劇神韻
    本月上旬,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指導的「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在江蘇崑山舉行,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州青年美術家郭嘉寧圍繞閩劇創作的《梨園尋夢之青影》參展。郭嘉寧是一名地道的福州人,近年來迷上了戲曲人物畫,他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更多人關注和喜歡閩劇。
  • 青春力量:畫家郭嘉寧繪時代新象
    畫家·郭嘉寧個人簡介郭嘉寧;1978年生於福州丹青世家,先後畢業於福建師範藝術學校、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中國人物畫藝委會委員;福建省民盟書畫學會會員;福建省青年畫院畫師;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州市政協書畫院畫師;福州市晉安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州市煙山畫院副院長。
  • 讀那玉成的工筆人物畫
    那玉成老師林木/文這些年來,工筆畫在國畫界頗為走紅,在各類中國畫大展中已漸居首位。原因不外有二:比之逸筆草草、隨意性太多的水墨寫意,工筆畫對現實生活表現更直接親切,其技法更嚴謹且具有法度;工筆畫家,尤其是工筆人物畫家,所畫大多為真實人物,造型大多高度寫實,線型準確,賦色豐富,技法有難度。但這種工筆畫現狀比之逸筆草草一千餘年的水墨寫意畫,在反映現實的直接性、真實性和技法的嚴謹性上佔了上風,與現實貼得太近,無中國藝術超越之精神,亦缺乏意筆飄逸之氣。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畫方向
    論文:2013年,論文《談「筆墨意識」》發表於《美術觀察》(2013年第7期,CN11-3665J)2013年,論文《「獵奇」與「炫技」——由寫生所想到的》刊於《中國畫畫刊》CN33-1366/J 浙江畫院主辦
  • 王子武的人物畫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王子武是公認的人物畫大家,同時,他的山水和花鳥畫也獨樹一幟。在西安美術學院讀書期間,他原本是羅銘門下山水科的學生,兼修人物、花鳥,有意無意間,山水、花鳥成為他有益於人物畫「出奇」的營養。本冊所選山水多作於1980年代,軒轅巨木、黃陵古柏,古澀蒼勁之線與人物畫描法如出一轍。他畫峨眉的雲霧,墨氣氤氳仿佛人物衣飾背景的渲染.
  • 唐勇力重彩人物畫
    唐勇力重彩人物畫繪畫中可以取長補短,借鑑融合是一種智慧。然而,那種對西方繪畫的投機取巧,或抄襲挪用卻是不可容忍的,目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著名畫家,中國工筆人物畫家領軍人物,兼擅寫意人物畫。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後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國畫學院院長、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民進中央開明畫院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工筆重彩研究所所長。
  • 劉正成人物畫|虎溪三笑圖並自跋(附釋文)
    虎溪三笑圖——工筆重彩儒釋道三教,忘機擊掌笑。
  • 郭嘉寧 《水墨丹青名家名作》優秀作品欣賞
    郭嘉寧 1978年生於福州丹青世家,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進修於現代工筆畫院當代工筆畫研修班。自幼受祖父著名畫家郭德森啟蒙並受國畫大師鄭乃珖教誨,師從著名畫家楊挺、郭東健、林宜耕教授。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福建省民盟書畫學會、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福建省青年畫院畫師、福州市政協書畫院畫師、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 美術研究|用傳統為現代塑形——讀董紅普工筆重彩人物畫
    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是在傳統工筆重彩畫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探索和創新面來的,中國傳統的線條造型與民族特有的色彩語言是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重要表現手段,董紅普的工筆重彩人物畫融東晉、唐宋諸家用線特徵於一體,借鑑了敦煌壁畫濃鬱、強烈的民族色彩手法。
  • 工筆畫的問題在於「工筆」嗎?
    從近幾屆全國美展以及美術界的其他一些畫展反映的情況來看,當代中國畫創作尤其是在花鳥人物畫創作領域中工筆畫的比例越來越高,年輕一代畫家的創作更是如此,在全國性展覽中工筆畫更是成為摘金奪銀的主力畫種。這種遠超寫意畫的發展勢頭,也使得在各類美術評選、學術文章乃至批評性的陣地上,呼籲「中國畫要回歸寫意」的聲音不絕於耳,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從中國畫發展的角度去梳理、探尋寫意繪畫和工筆畫之間的關係?
  • 《主持人大賽》後續:同是比心,郭嘉寧很別致,王嘉寧像是在打槍
    先曬一張新聞類比賽的大合影,有鄒韻,有郭嘉寧,有王嘉寧,還有白影、果欣禹、劉仲萌以及姚軼濱等,鄒韻是很明顯的C位,如眾星拱月,她還用雙手把自己比作一個鮮花,鼓著嘴非常的可愛。2月3日早上,CGTN記者團發文祝賀鄒韻,寫道:恭喜鄒韻姐榮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 新聞類總冠軍。「生命付出怎麼樣的努力,就會有怎樣的底氣。」 祝福越努力越走運的鄒韻姐!
  • 穿和服的小童女,日式工筆美人圖
    這是一組典型的現代工筆人物畫,最主要的特點是「寫實性」,這一點是受西方繪畫影響,沒有完全延續傳統工筆人物畫的特點。雖然是日本畫家的作品,看得出還是和國內風格有異曲同工之處。現代裝也很卡哇伊從服飾上看出中西元素相互影響的影子服裝圖案是典型的浮世繪風格素材超漂亮的和服,雖然是漢服基礎上發展的,圖案是很有時代特點的如果是一個真實的5歲女孩走在路上,會超惹眼憂鬱的小表情惹人憐小寫意加工筆的風格,色彩漂亮,有動漫古風影子這一組是比較適合工筆愛好者用來練手的小畫作,喜歡可以收藏嘗試
  • 詩畫有道 尚真塑境——訪畫家孫列古典意筆人物畫創作
    這些年在先生身邊,親眼得見先生論藝、著文、吟詩、作畫,這樣的耳濡目染使我在學理、畫論、創作、修養、教學等各方面大受裨益。先生在詩論、詞論、戲論、畫論、書論、聯論等文藝理論基礎上,結合明清理學,推至春秋諸子、西方先哲,在晚年著述《黽子》,以蔽明論為主旨,分天道篇、人道篇、神道篇與物道篇四章向世人表明其學術主張,是當代難有之文人表率。我2016年出版的王學仲先生紀念詩文集,收錄社會各界名士對先生的懷念與評論文章,結合跟隨先生的時光,更加感佩與嚮往。
  • 油畫VS工筆,誰畫出你心中的金陵十二釵!
    工筆 工筆人物是以人物活動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是中國畫裡直接反映現實的畫科。工筆人物畫有淡彩、重彩之分。因題材類別的不同分為人物,道釋,風俗,仕女和寫真。又因畫法樣式上的區別分為工筆人物,簡筆人物,潑墨人物,白描人物和吳裝人物。
  • 主持人大賽郭嘉寧翻車被淘汰,兩輪比賽判若兩人,考題偏難太可惜
    第一賽段solo辯論閃耀舞臺的郭嘉寧卻在這一場「翻車」而被淘汰,兩場比賽表現判若兩人,抽到偏難考題的郭嘉寧差了點運氣,很多人也為他感到惋惜。郭嘉寧被淘汰讓人惋惜「一個人的對話」難倒了郭嘉寧第二賽段第一場比賽,新聞賽道的郭嘉寧最後一個出場,與他同組競爭的包括劉妙然、王嘉寧、董星辰和果欣禹。
  • 生動莊嚴的藝術時代——富有市民趣味的明代人物畫
    【明】陳洪綬  松溪品茗圖    明代由於宗教的衰微和封建道統的僵化,人物畫的發展也相對趨於沉寂。然而,這一時期的人物畫雖不及山水和花鳥,但也有戴進、吳偉、杜堇、周臣、唐寅、仇英、丁雲鵬、崔子忠、陳洪綬、曾鯨、蕭雲從等人頗為活躍,尤其是晚明陳洪綬等人的變形人物畫,為這一畫科注入了文人趣味,直到清代仍然影響著華喦、羅聘、任熊、任薰、任頤等。    明代人物畫基本繼承前代傳統:白描形式上溯李公麟;工筆細密、設色濃麗者繼承宋代畫院傳統;另有一種梁楷面貌,水墨點染,具有文人寫意特點。
  • 「新一代牡丹王」——工筆畫家大昭居士
    當 代 藝 術 家大昭居士藝術簡介原名 姚樹昭,筆名大昭居士,男 ,1973年生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六歲就跟隨父親姚桂元( 工筆牡丹王 )學習工筆牡丹畫 。1996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 ,跟隨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家楊建兮教授研習中國山水畫 ,深得導師楊建兮先生的真傳實教 ,被收為入室弟子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並被收藏。1999年,代表作《 國色天香》入選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山東省美術作品展 。
  • 食之道與藝之道
    然池波君只是覺得飲食是生活之道,生之樂趣而已。好美食而將之提升為人生、藝術之道的,方是真正領略美食之道之人。江戶時代的畫家,京都「四條派」的始祖松村吳春以嗜吃著稱,留下名言:「大凡藝事,不通食物之味的人,真不知如何呼吸。對於庖丁之功夫,毫無感覺者,永不能把事情辦好。」吳春原名松村月溪,後取漢名為「吳春」。父親是當時相當於京都銀行行長的六個兒子中的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