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川瀾
文人墨客,好食道樂者多也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袁枚寫了《隨園食單》,李漁《閒情偶寄》也錄了不少吃食心得。如今食蟹季,猶記其食蟹名句:「予嗜蟹一生,每歲於蟹未出之時,則儲錢以待。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呼其錢為『買命錢』。」日本的文人墨客藝術家中,也有諸多美食家,比如獲得過日本文化勳章的北大路魯山人,因自幼家貧而好美食,因好美食而開餐館,因開餐館需要上好食器,索性開始自己燒制陶器,終成一代大家,也因好吃而喪命——死於好生食而易患的肝吸蟲病。最近三聯書店出版了日本歷史小說家池波正太郎的飲食隨筆《食桌情景》,大可一窺文人飲食意趣。然池波君只是覺得飲食是生活之道,生之樂趣而已。
好美食而將之提升為人生、藝術之道的,方是真正領略美食之道之人。江戶時代的畫家,京都「四條派」的始祖松村吳春以嗜吃著稱,留下名言:「大凡藝事,不通食物之味的人,真不知如何呼吸。對於庖丁之功夫,毫無感覺者,永不能把事情辦好。」
吳春原名松村月溪,後取漢名為「吳春」。父親是當時相當於京都銀行行長的六個兒子中的長子。據云,他主持家業時,左右手各執金幣,能立刻判斷何為偽幣。他喜好俳句美術,為著名畫家俳人與謝蕪村的高足,後來家道中落後,索性以藝術為生。
吳春經營錢莊之時,與當時名妓中的花魁結婚,不料妻子回娘家之時遇海難而亡,不久父親也去世了。悲哀之餘他剃髮遷居大阪,住在今大阪池田市售賣高級和服「吳服」知名的地方,改名為「吳春」。如今當地出產之名酒也叫吳春。蕪村病重之時,他返回京都,照顧老師及其家人,所繪畫作均署名為「蕪村高徒月溪」,足見尊師之心。
吳春為世家子弟,精美食,好交遊,所謂「五世長者知飲食」。當時的文人畫家都與其交好。小說家上田秋成為其好友,記錄了不少他的軼事,說吳春「飯食品類繁多,且善於品評其味」。雖生活漸入困頓,然每月兩次與俳友們舉行所謂的「一菜會」,研習俳句繪畫之外,討論食事。
吳春的畫壇生涯剛開始時不很順利,家庭生活又遭不幸,決意棄世。嗜吃美食的他,選擇的死法是——吃河豚,讓死亡也伴隨至高的美味。變賣家產後,他狂吃河豚,以此作為人生最後的晚餐。拂曉從酒醉和魚毒醒來之後,豁然醒悟,立志修習畫業,重整其鼓。畫技精進後畫家圓山應舉介紹他成為親王的御用畫師。
某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吳春的住宅。他搬到圓山應舉家與其同住,後正式拜圓山為師。圓山為寫生畫派代表,今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其《昆蟲寫生帖》,生物標本般纖毫畢現線條色澤準確無比。然圓山對衣食住毫不在乎,吳春因此說他「不懂食物之人,吃什麼都好。」也因此而認為師傅不懂食道,進而畫藝也不完美。吳春嗜吃而善吃,知味而格物,將食道提升到藝術境界,最終拋棄了師傅圓山謹嚴的寫生作風,其晚期作品特重神韻,而非一味寫實,添加了瀟灑自如的意趣。
既嗜吃,故而食物也屢屢在畫作中出現。吳春繪有八米長的《蔬菜圖卷》,繪有多種瓜果蔬菜,如南瓜、百合、牛蒡、菜菔、胡蘿蔔之類,均為晚年所好之物,令人想起齊白石晚年也好畫白菜蘿蔔主題。
嗜吃者,生命欲望也似乎更強烈。吳春尚豪放不羈生活,難免自我放縱。好友上田秋成記載其雖開創一代畫風,但生活作風多受詬病,因而晚年訂單多被拒,不到六十就結束一生。
吳春去世前住京都的四條附近,因此其畫派稱「四條派」,與其師傅圓山應舉合稱為「圓山四條派」。後人稱,京都的畫風,因圓山變了一次,又因吳春而再變一次。
吳春如此戲劇化的跌宕人生是十足的小說素材,司馬遼太郎以《天明的畫師》為題寫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