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道與藝之道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 江川瀾

文人墨客,好食道樂者多也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袁枚寫了《隨園食單》,李漁《閒情偶寄》也錄了不少吃食心得。如今食蟹季,猶記其食蟹名句:「予嗜蟹一生,每歲於蟹未出之時,則儲錢以待。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呼其錢為『買命錢』。」日本的文人墨客藝術家中,也有諸多美食家,比如獲得過日本文化勳章的北大路魯山人,因自幼家貧而好美食,因好美食而開餐館,因開餐館需要上好食器,索性開始自己燒制陶器,終成一代大家,也因好吃而喪命——死於好生食而易患的肝吸蟲病。最近三聯書店出版了日本歷史小說家池波正太郎的飲食隨筆《食桌情景》,大可一窺文人飲食意趣。然池波君只是覺得飲食是生活之道,生之樂趣而已。

好美食而將之提升為人生、藝術之道的,方是真正領略美食之道之人。江戶時代的畫家,京都「四條派」的始祖松村吳春以嗜吃著稱,留下名言:「大凡藝事,不通食物之味的人,真不知如何呼吸。對於庖丁之功夫,毫無感覺者,永不能把事情辦好。」

吳春原名松村月溪,後取漢名為「吳春」。父親是當時相當於京都銀行行長的六個兒子中的長子。據云,他主持家業時,左右手各執金幣,能立刻判斷何為偽幣。他喜好俳句美術,為著名畫家俳人與謝蕪村的高足,後來家道中落後,索性以藝術為生。

吳春經營錢莊之時,與當時名妓中的花魁結婚,不料妻子回娘家之時遇海難而亡,不久父親也去世了。悲哀之餘他剃髮遷居大阪,住在今大阪池田市售賣高級和服「吳服」知名的地方,改名為「吳春」。如今當地出產之名酒也叫吳春。蕪村病重之時,他返回京都,照顧老師及其家人,所繪畫作均署名為「蕪村高徒月溪」,足見尊師之心。

吳春為世家子弟,精美食,好交遊,所謂「五世長者知飲食」。當時的文人畫家都與其交好。小說家上田秋成為其好友,記錄了不少他的軼事,說吳春「飯食品類繁多,且善於品評其味」。雖生活漸入困頓,然每月兩次與俳友們舉行所謂的「一菜會」,研習俳句繪畫之外,討論食事。

吳春的畫壇生涯剛開始時不很順利,家庭生活又遭不幸,決意棄世。嗜吃美食的他,選擇的死法是——吃河豚,讓死亡也伴隨至高的美味。變賣家產後,他狂吃河豚,以此作為人生最後的晚餐。拂曉從酒醉和魚毒醒來之後,豁然醒悟,立志修習畫業,重整其鼓。畫技精進後畫家圓山應舉介紹他成為親王的御用畫師。

某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吳春的住宅。他搬到圓山應舉家與其同住,後正式拜圓山為師。圓山為寫生畫派代表,今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其《昆蟲寫生帖》,生物標本般纖毫畢現線條色澤準確無比。然圓山對衣食住毫不在乎,吳春因此說他「不懂食物之人,吃什麼都好。」也因此而認為師傅不懂食道,進而畫藝也不完美。吳春嗜吃而善吃,知味而格物,將食道提升到藝術境界,最終拋棄了師傅圓山謹嚴的寫生作風,其晚期作品特重神韻,而非一味寫實,添加了瀟灑自如的意趣。

既嗜吃,故而食物也屢屢在畫作中出現。吳春繪有八米長的《蔬菜圖卷》,繪有多種瓜果蔬菜,如南瓜、百合、牛蒡、菜菔、胡蘿蔔之類,均為晚年所好之物,令人想起齊白石晚年也好畫白菜蘿蔔主題。

嗜吃者,生命欲望也似乎更強烈。吳春尚豪放不羈生活,難免自我放縱。好友上田秋成記載其雖開創一代畫風,但生活作風多受詬病,因而晚年訂單多被拒,不到六十就結束一生。

吳春去世前住京都的四條附近,因此其畫派稱「四條派」,與其師傅圓山應舉合稱為「圓山四條派」。後人稱,京都的畫風,因圓山變了一次,又因吳春而再變一次。

吳春如此戲劇化的跌宕人生是十足的小說素材,司馬遼太郎以《天明的畫師》為題寫過他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飲食之道】:「食、景、藝」生活美學
    門楣窗戶皆引景入室,方便室內跪坐之人目達所極。此間前生是日本達官貴人的蓬萊仙閣——佳山旅館,泡湯,閒適,靜了心神,寧了氣息,只為下山後的人間爭鬥。鬥轉星移,只剩白髮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本世紀初,才古蹟修復。如今,是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有常年的文物展可供駐足,每年策劃的主題展多和器物,茶道相關。用餐前,不妨先參加茶道體驗,在對「物」產生敬意後,美景前的佳餚更值得期待。
  • 【茶屋薦書】《茶藝道論》| 藝通於道,道與藝合
    「道」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是形而上的;「藝」是有形的,表現於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現出來的就是藝。只有藝才能真正表演,道是無法表演的。茶藝偏向科學,茶道偏向哲學。茶藝的界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 青田石雕大師徐偉軍的為藝之道:藝商合和 點石成金
    潛心鑽研技藝之餘,他建立了青田第一家石雕集團企業,開創了青田石雕抵押貸款模式,用另一種方式守護這一古老的文脈。  痴心學藝:讓萬千世界躍然於石之上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奪天工」,發軔於浙江青田的青田石雕,奔放大氣,形神兼具,自成流派,素有「天下第一雕」之美譽。
  • 黃賓虹繪畫理論,「道」與「藝」,藝術實踐需要有正確的哲學思想
    道」與「藝賓虹老人在他豐富的畫學論述中,常常提到「道「與「藝」的問題。什麼叫做「道「呢?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道這個觀念是從天道觀念轉化而來。天道是天地規律。老子認為道在天地之先,先天地生,是個唯心主義觀點。管子認為道與天地之間,將道又容納於唯物主義學說之中。
  • 匠心之道「守破離」
    匠心之道,看似無著處,實則有跡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書,這樣講成為一流工匠的「守破離」:跟著師傅修業謂之「守」,在傳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謂之「破」,開創自己新境界謂之「離」。由此我們也可以引申為各行業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為基,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於至善;破,以思考為底,無思考則無變化,無變化則始終是老樣子,學而思才能「芳林新葉催陳葉」;離,以創新為核,有非同尋常的構想,方能「人無我有,人有我強」。草嬰、賀友直等的藝術造詣,可說是對此的生動詮釋。善於「守破離」,何愁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 「藝道遊學·中國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總決賽圓滿收官
    藝道遊學·中國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秉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宗旨,以遊學實踐藝術寫生的新概念教育形式,讓孩子親身體驗南粵古驛道、古村落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堅持讓孩子在健康自然狀態下學習、成長的理念,激發孩子的創新學習思維。「我們要繼續齊心培育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共同創造南粵文化之美,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景和期待。」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郭壯獅副廳長在動員大會上傳達了南粵古驛道的傳承精神。
  • 澳門藝博館「豫遊之道」展推出專題講座及互動拍攝體驗活動
    日前,澳門藝術博物館為配合現正展出的「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增添觀眾欣賞興致,特設系列講座、互動裝置及拍攝體驗,費用全免。據悉,「豫遊之道」展以17至21世紀期間曾駐足澳門的外地藝術家為切入點,向觀眾展示昔日澳門歷史風貌及現當代創作新貌。展期至明年8月29日,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下午3時設有導賞服務。藝博館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 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大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更是樂天知命的安身之道。自古以來,人們對易道的詮解和運用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層出不窮。我們從知命安身的角度來看,大約有三個層面的學易之別:一是以吉兇禍福之道而名世,此為趨避安身之易,聖人昭以積善降祥、積不善降殃而勸之;二是以進退存亡之道而自處,此為利用安身之易,聖人垂以禮義威儀、出入以度而節之;三是以精義入神之道而時中,此為精義安身之易,聖人示以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而明之。實則易道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智仁歧見,會元無二。
  • 需:人生飲食之道的形象化圖解
    《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道」者,人路也。卦辭曰「有孚」曰「貞」,其道之總則。《象傳》曰「君子以飲食宴樂」,遵總則而行其道。《彖傳》曰「需,須也」 ,行道之終極目標。理想確立,不再想入非非,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 【文化天台】沏茶之藝
  • 敏而好學 道藝並進——劉曉陽及其山水畫印象
    敏而好學 道藝並進——劉曉陽及其山水畫印象張大石頭二十餘年前,曉陽開始從我學習山水畫。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山水畫的宗旨固然是通「神」體「道」,但「山水以形媚道」,「賢者澄懷觀道」,所以對自然萬物的寫生即是把握道、體現道的最佳途徑。再者,隨著人們「受」的不斷豐富和「識」的不斷提高,會不斷對「舊受」和「舊識」進行超越,而這種超越仍然須以對造化的「參悟」為基礎。
  • 仁義之道
    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內容是仁、智、勇三項,而以「仁」居首。至於仁的意蘊,「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名言,人們已耳熟能詳。孔子時常提到的誠信忠恕義、溫良恭儉讓等德目,都在「仁」的涵蓋之下,並由此構成孔子之「道」:「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對於「道」之見諸行動,孔子及其門人有三點認識。
  • 道之以德 為之以民
    例如西周貴族子弟,作為官二代和未來的正式官員,他們在學校裡要學習德、行、藝、儀等四大方面修養,其基本內容就是後人所熟知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其核心就是所謂的「明人倫」。《禮制·王記》記云:「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可以見出這是傳統社會典型的德性和德行教育。
  • 《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之三十六
    乃引入,既升堂,即見跛者峨冠紫袍,有狼虎之姿。揖愚坐,迤邇酒骰,羅列珍品異集,雖王公之家,不若也。既久,跛者曰:無以為樂,取大飛飛、小飛飛來。一童自一器中取二彈丸,光彩若白銀,一置跛前,一置愚前。跛者喝云:二子各小呈仗藝,以悅坐客。□ 二丸或飛起,兩兩相擊,即為長劍,互相擊不止,即為千餘劍。俱利若秋水,或散若列星,或聚如束帛,或驚若駭電,或緩若引索,或旋若規火,或去若流波。
  • 《十善業道》 做人之道
    完成了三篇「主編手記」「《太上感應篇》都說了什麼」之後,在上期的寫作後記中,我把標題定為「儒道本同源  積善累福田」,其用意在於說明一個道理:明白了儒道兩家所講的做人之道,然後依孔聖人所教「學而時習之」,就能為自己種好「福田」打下根基。      而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告訴我們的同樣是做人之道。
  • 【食家私竇】斐嘗德食第二季12:賞鮮之「12道鮮味」
    而且店內每個月都會推出不一樣的「12道鮮味」,每月帶給大家12道創新的異國料理!本期,《斐嘗德食》為大家介紹其中幾道吧~這道墨西哥做法的番茄莎莎,將番茄、洋蔥、香菜切小粒,再配合番茄醬、橄欖油、胡椒等,製作成秘制醬汁,攪拌在一起,然後再釀進青口。
  • 道經道書之黃庭經
    黃庭經為我國早期道經之一,現傳《黃庭經》二種;一 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一為《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另有《太上黃庭中景經》一種,疑為後人著作,僅見道藏中;一般提到《黃庭》,大抵都不包括《中景》在內。《內、外景經》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所謂《黃庭經》 實在就是它的本名。
  • 以崇德尚藝修「傳世之心」
    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之所以呈現出繁花似錦的可喜局面,就在於有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在矢志不渝地堅守著做好電影的夢想和初心,並為之不斷地努力。「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崇德尚藝,就是蘊藏在這顆傳世之心中的重要精神品質之一。  崇德尚藝是一種職業精神。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匠心之道「守破離」
    匠心之道,看似無著處,實則有跡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書,這樣講成為一流工匠的「守破離」:跟著師傅修業謂之「守」,在傳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謂之「破」,開創自己新境界謂之「離」。由此我們也可以引申為各行業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為基,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於至善;破,以思考為底,無思考則無變化,無變化則始終是老樣子,學而思才能「芳林新葉催陳葉」;離,以創新為核,有非同尋常的構想,方能「人無我有,人有我強」。草嬰、賀友直等的藝術造詣,可說是對此的生動詮釋。善於「守破離」,何愁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 寫作思路解匠心之道「守破離」
    今天解讀這篇文章,就很好體現了「文題相符」的要求;匠心之道守破離,核心觀點一目了然,文章必然是圍繞著「守破離」三個字展開論述。也就是「名詞解釋」做文章,圍繞核心話題提出若干名詞,進行闡發。這樣的名詞不是生搬硬造,一定是有著內在的邏輯和體系;邏輯和體系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思維,具體請看《申論寫作速成教材》中的「思維篇」。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