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2020-12-13 悸心青春

大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更是樂天知命的安身之道。自古以來,人們對易道的詮解和運用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層出不窮。

我們從知命安身的角度來看,大約有三個層面的學易之別:一是以吉兇禍福之道而名世,此為趨避安身之易,聖人昭以積善降祥、積不善降殃而勸之;二是以進退存亡之道而自處,此為利用安身之易,聖人垂以禮義威儀、出入以度而節之;三是以精義入神之道而時中,此為精義安身之易,聖人示以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而明之。實則易道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智仁歧見,會元無二。學易知命之士當有囊括宇宙、包羅萬有之量,成其閑邪存誠、充實光輝之美,此雖同樣能前知決疑,但與一般佔者之境界趣味已是大異,迥然逸出群品矣。

一剛一柔,一進一退,一屈一伸,陰陽之動幾,萬事之錯綜,其幽深隱微之處,人們未必能洞悉無遺。聖人作易,是以術數之謀來助人為之謀的不足,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後之學易者,但取趨避、利用之途,象數、義理,紛爭雲起。達者直探易道精義入神、潔淨精微的本源,人謀鬼謀不出此之外,故能成其大存其久。

易本是揭示天地自然變化規律的,不明此一點,就難以障顯正理,教人知命以安命,安命以造命,並為人決疑去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和生命上的迷惘;也難免滯理執象泥數,失其變動不居、生生不息、流通活潑之機,陷入「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神有所不通,數有所不逮」的狹隘境地。

真正掌握命運的人,是認識並運用了天地五行的變化規律,也就是遵循了自然之道的人。誠然,無思無為,人定勝天。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者惟易,而易實具於人心,人心即天心。大理無理而涵蘊眾理,大象無象而包羅萬象,大數無數而遍物皆數;「神無方而易無體」,只在一心之動靜,一道之融通耳。聞道者洒然脫然,深明數由心生,象由心造,不為命數所拘,不為外物所累,自能順於天而造乎命,日日新又日新了。

人們由於無知和輕視命運,常常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我們不知命運時,命運拖著我們走;當我們知道了命運時,我們就支配了命運。西哲云:真理使你自由。看來,知與不知,始終是我們生存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所謂支配命運(立命而造命),其要就在於改變人的心念。欲改變心念,第一步先要做到由不知到知,由無明到明!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一念是光明,一念是黑暗,其因緣變化往往繫於一念之間。改變一個念頭,就是改變一個命運,改變一個世界,一個新的太極、新的時空開始運轉了,一個新的生命密碼、新的八字基因序列在形成、生長乃至成熟。一念之動,種種生化、種種言行、種種條件、種種因緣或者說種種宇宙場態、種種五行的錯綜組合都會隨之而變,事情的過程和結局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一切皆有數,是死數定數,還是活數變數,端的在當初心念那一動轉。此一念就是在給自己立命,命運就在自己手裡!因此,把握住當下這一念,我們每時每刻都能創立並造就自己的命運了。然而,我們不能憑空去創造,為了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必須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而易便是一把打開自然和命運奧秘的鑰匙。藉此我們可以了解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遷善改過,行藏合理,隨時歸零而守正;對一切吉兇結果都能處之泰然,任其緣生緣滅,逆境時超越,順境時惕厲,曠達樂觀,哪裡還會怨天尤人、非分妄為呢?

相關焦點

  • 聖人之易道:天地在心,乾坤在手,根據天人合一原則去認識和行動
    正是有這種天人的彼此感應,才有了《周易》的誕生。聖人是《周易》的創造者,也是它的遵守者。無論是就創造者而言,還是就遵守者而言,聖人都是在根據天人合一的原則去認識和行動的。在天地人的結構中,聖人具有特別的地位並獲得了獨特的身份。
  • 天人合一:人與道契合,當下就在天堂
    天人合一是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出的一個構想,雖然他並沒有直接說出這四個字,「天人合一」僅是後人將莊子的思想簡化而整理出的詞句。天就是大道的意思並包括大自然,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進一步可以與大道契合。大自然在道之內,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無所不包、包括大自然。簡單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道契合時,就有開放的心態,當下就在天堂。以天人合一為目的之人生,應該是優遊自在而且心中無掛礙。
  • 《陰符經》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是指什麼?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陰符經》開篇第一句,相比本經中的其他文字,還是流傳甚廣的。一般而言比較靠譜的解釋,是說觀察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以效法之,大可以治國,小可以修身。如果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明白這層意思並不困難。
  • 李建國:以國學之道 弘大愛之德
    天人合一的國學之道「在這個開明的時代,我們不能缺失國學文化。國學一般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外延也包括了書畫。中國書畫藝術對中國文化的詮釋深刻而周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博雅而細膩。中國書畫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裡,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天人合一」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意蘊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儒、釋、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過程中,都對「天人合一」情有獨鍾、多所闡揚、屢有創穫,並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和優勢。
  • 中國哲學之道
    在黑格爾等人看來,中國之所以沒有哲學,是因為東方人主張自然與精神合一,天人一體,這種直接合一,是主體「作為消極的毀滅的東西,沉陷在客觀的實體裡」,於是「實體(客體)與個體(主體)就漫無區別了」,一個毫無精神意味的境界(天人合一)就出現了,「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由此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被否定。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總綱 《道德經》第8
    一、天人合一溯源天人合一是最重要最實用的哲學觀點,最早源於道德經,道德經後續產生的黃老之學,重視科學技術和思想,均因此哲學總綱指導。《道德經》第69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 「天人合一」話《周易》
    所謂天人關係,就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對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最早反映在《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觀點。它強調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一面。孔子的觀點與《周易》是一致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道家老子從總體上也持「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合一」這句話,是由北宋哲學家張載正式提出的。這個觀點,對中醫學說的影響極大。
  • 天人合道也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之一
    所謂天人合道,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說:「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即天道和人道雖有差別,但二者具有同一性,天道是人道效法的對象,人道是通過對天道的效法而制定出來的。這裡的天道主要是指日月星辰四時的運行常規,而人道主要是指社會規則、治國以及治身之道。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
  • 孝道是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
    把對父母的孝順,把孝道文化強力重推於對大自然的孝敬,既是人類自身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的德治提升。「天人合一」思想最具特色的一點在於把人道與天道等同,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合二為一。在《易傳文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易傳·說卦)》中把八卦解釋成為天地父母及其所生6個子女,分別代表中國古人所認為是自然界中8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全部自然界,就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
  • 《周易》鹹卦中的天人感應之道
    「《鹹》,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彖》有心之感,叫做感動;無心之感,叫做感應。下經第一卦命名為「鹹」,其主題就在於無心的感應。《周易》天人感應之道的精華,正蘊藏在這短短的《鹹》卦爻辭之中。一、無心之虛思孟學派的《大象》說,「《鹹》,君子以虛受人」,明確地指出了《鹹》卦的主題在於一個「虛」字。
  • 光明日報哲學版:中國哲學之道
    在黑格爾等人看來,中國之所以沒有哲學,是因為東方人主張自然與精神合一,天人一體,這種直接合一,是主體「作為消極的毀滅的東西,沉陷在客觀的實體裡」,於是「實體(客體)與個體(主體)就漫無區別了」,一個毫無精神意味的境界(天人合一)就出現了,「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由此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被否定。黑格爾主張真正的哲學是主體既在客體之中,又保持主體自身的特性。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而道家也是如此,「莊周夢蝶」故事,則說的是外物與自己打成一片,消除了「內外」、「物我」之分,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所謂的「天人合一」,首先是一種人生境界,而這一境界正是建立在對「天人同源」的體認上。
  • 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雖然有許多特性,但它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地人要遵循道,而道不遵循其他任何東西,而只是遵循自然。 何謂自然?自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它的一個意義是自然界。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世界是「人與天地參」。「三(參,即叄)」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過猶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過頭和沒有做到一樣不得其正,即做事須恰到好處。「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
  • 天人合一|怎樣提高領導修煉與領導力?
    運用《易經》天人合一思想,陰陽之道、變易法則、和諧發展的哲理與思想,也稱為易道,來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用《易經》生生不息的發展規律來指導企業經營,更有利於技術、產品、服務開發創新時準確定位與經營前景的把握,有效地規避企業經營掉進短視或短命的誤區。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都只是這件事在某一個時空點的變換罷了,就是說本質是一致的,只是通過了不同的通道、不同的形式,觸摸到了那個生活的本質,而這些事情的本質就是一體的,大道同源,萬法歸宗,所感知到的都是真實存在的、美好的、永恆的,進入到這個境界,物我兩忘,餘下的只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領悟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