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威,耕地資源豐富,40%的出口收入源於農產品。就是這樣一個農業發達,靠出口農產品創匯的國家,卻在高通脹的危機下致使60%的人口處於飢餓之中。辛巴威這個靠農業出口的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飢餓問題?經濟危機又是如何讓辛巴威處於飢餓之中的?
東北農業觀察出品
被稱為「非洲糧倉的辛巴威」農業資源到底有多豐富?
辛巴威人口1497萬,可耕種耕地3328萬公頃(4.99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33.3畝。我們看看辛巴威2011年的糧食生產情況如何。
我們簡單地把辛巴威的糧食產量和我們國家的做一個對比
我們試圖尋找最新的辛巴威糧食產量的數據,但是只是看到了2017年度辛巴威玉米產量180萬噸,2016年玉米產量只有51.2萬噸。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天氣因素限制糧食產量。我們從側面也可以推斷出近些年來辛巴威的農業水平是極其低下的。甚至可以說和我們國家建國初期的農業處在一個水平。就算是辛巴威單產極低,但是人均33.3畝地完全可以糧食自給,而且還有很大的剩餘啊?為什麼會出現飢餓?
嚴重滯後的農業發展是辛巴威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
辛巴威的糧食生產嚴重依賴降雨,可以說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全國可灌溉的耕地面積不足20萬公頃,而全國耕地總面積是3328萬公頃。而且全國降水不足,且分布不均。耕地投入資金也十分缺乏,化肥種子柴油和電嚴重的缺乏,且無法自產,沒有資金進口。可以說辛巴威的農業還處在極為原始的階段。
人口過快增長加重了糧食危機
聯合國2015年的入口增長率數據分析顯示,辛巴威的人口增長率是4.36%世界第二。人口的高增長率只是糧食生產潛在的負擔,由於我們的國際醫療援助和醫療水平的迅速提高,辛巴威的人均壽命得到了明顯提高,這也是造成辛巴威糧食短缺的重要因素。本國農業發展滯後並不是一定要挨餓,很多的國家的糧食無法自給也沒見誰挨餓,正真讓辛巴威的飢餓問題持續惡化的還有經濟問題。
辛巴威陷入通脹危機
我們先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個通脹是怎麼回事,我們知道,我們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有資本的投入,國家和個人是一樣的。我們個人要做買賣開工廠,資金的來源第一個是個人儲蓄,第二個資金來源就是借貸。我們的國家和個人極為相似,國家要發展所需要的資本第一個來源就是我們的國民儲蓄,第二個來源就是國際資本。往往我們發展中國家都會藉助外國的資本。
大家都知道借錢是要還的,如果我們引入外來的資本發展自己國家的工業或是其他的產業,我們的生產能力提高了,出口能力也提高了,我們賺錢了就可以用這部分外匯收入去償還這些資本的本金和利息,例如韓國。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有效的利用這些外國資本,那麼就會出現國外的淨資本流入無法結清國內的投資-儲蓄缺口。
出現這樣的問題怎麼辦呢?如果政府採取財政或是金融政策來抑制有效需求,是可以避免通脹的。但是這樣造成的問題可能就是失業率上升或是破產加劇的問題。所以很多國家就開始超發貨幣等手段來籌集資金,造成高通脹率的累積。
1980年辛巴威全國資本總額的65%都是外國資本的投資,可以說辛巴威實際就是外國資本在掌控其經濟。到了2002年外國資本淨流出3.74億美元。2017年辛巴威的GDP為185億美元但是吸收的外來資金存量是46.28億美元辛巴威嚴重的依賴外來資金,而且投資的成果也不是很顯著,辛巴威的通脹就是這樣造成的。
我們看進口GDP佔比居然是負數,簡單的說就是購買力下降,辛巴威根本就沒錢買糧食,一個吃飯都是問題的國家拿什麼發展?
思考:一個國家如果像辛巴威一樣出現了糧食危機,我們是先自己種地解決糧食問題?還是發展經濟增加購買力去購買糧食呢?
經濟好的國家似乎是不會出現購買力不足以購買所需口糧的問題,而農業發達的國家似乎也不用為了糧食問題擔心。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只要我們的購買力足夠,我們就可以不用擔心糧食問題了呢?顯然這個想法有些天真,我們常常看到的都是經濟危機伴隨著糧食危機同時出現,一個國家如果農業基礎雄厚,就是出現了經濟危機也不會動搖其根本,但是如果我們的農業基礎較差,一旦出現經濟危機,那麼農業問題就會放大經濟危機的影響造成嚴重的損失。
辛巴威這個耕地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以前看似發達的農業,在西方國家的制裁之下,嚴重的依賴外國資源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造成了現在60%人口處於飢餓狀態的慘狀。我認為我們稱辛巴威以前的糧食繁榮是虛假的糧食安全一點也不過分,大家認為呢?
我是農民,我為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 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