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套養小龍蝦標準化綜合種養技術
王春華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土地汙染的情況尤為嚴重,水資源又極其緊缺,就如何提升水稻以及水產品的品質,已經成為困擾很多養殖戶的問題之一。因此,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新型種養模式,此種模式建立在節省水土資源的基礎之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水稻生長發育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收益明顯提升。
一、稻田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稻田更多的是靠近水源、無汙染、排灌方便以及土壤肥沃的位置。通常是長方形,背風沒有太陽的位置,面積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布局,通常情況下20-30畝最佳,沿著稻田的周圍開挖上口、下底、深度分別是4m、2m和1.5m的環形溝,如果稻田面積過大中間需要額外挖「十」或者「井」字形的田間溝,環形溝面積一般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在稻田的兩角,選用不鏽鋼網片進行封口。田埂的周圍採用30-50cm高的立樁塑膜作為防逃裝置,可以根據當地歷年的暴雨情況設定立樁塑膜的高度,塑膜埋置在田埂的土下夯實,間隔100cm配置立柱固定塑膜,避免小龍蝦在雨天或者是夜晚逃走。
二、水稻栽插和管理
養蝦稻田一般只種一季中稻,水稻品種要選擇葉片張開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的緊穗型品種。在水稻栽種之前,需要施加足夠的基肥,每畝施用200-300kg有機肥。水稻栽插之後,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足量施加生物肥。水稻育秧的時間一般是在4月中旬和下旬,大田移栽更多的是在五月底到六月初。每穴栽種兩株到三株,植株之間的距離要合理控制,不允許過密栽種,會影響陽光的照射,最終水稻會出現各類病蟲害。水稻在管理過程中,要從根本上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水稻水質管理僅需要正常的管理即可。如果在田中套養小龍蝦,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會降到最低。稻田中一旦出現病蟲害,需要專業人士聯繫實際情況,合理購買農藥,做好施藥工作,將對小龍蝦養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三、放養小龍蝦親蝦和幼蝦
水稻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份到9月份進行收割,收割完成後將小龍蝦親蝦投放到稻田四周的環形溝中,同時需要確保親蝦完好無損、生命力旺盛並且規格齊整。親蝦的來源需要確定清楚,儘量不要投放從河道、湖泊中捕撈的親蝦,生長環境的變化會讓親蝦大量死亡,同時不要從沒有資質的小商販處購買親蝦,親蝦的來源渠道無法確認,而且多方流轉,會讓其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有些親蝦可能帶有病菌,容易引起大範圍的死亡。在親蝦的選擇過程中,要儘可能規範流程,選擇正規的有資質的大型企業作為親蝦的購買地點,挑選性價比相對較高的企業,而且最好距離近,這樣才能縮短運輸時間,節省成本。親蝦的規格要進行控制,雌蝦和雄蝦的比例為3∶1,放養的密度為每畝20kg。
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就可以捕撈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進行出售,一般採用地籠進行捕撈,捕大留小,留下的幼蝦可以實現稻蝦共同培育。春季蝦苗的投放時間儘量不要超過五月,溫度越高,蝦苗存活的風險越大。在投放過程中,要儘可能減少太陽的曝曬。蝦苗在投放之前需要用3%-5%的食鹽水進行浸泡。外地購買的蝦苗因為離開水的時間太長,在投放之前需要在水池中浸泡1分鐘,拿出放置2分鐘左右,反覆進行2-3次,確保蝦苗體表和鰓腔有著充足的水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成活率也能得到保障。當然,還可以讓蝦自行進入到池塘中,但是需要多次分批放苗,避免因為嚴重堆積造成蝦苗的擠壓損壞。為了改善水體、提升收益,可以考慮每畝放養10kg的花白鰱。在投放蝦苗之前,需要適當地種植水草,水草的量要嚴格控制,覆蓋率控制在50%最佳,不能太密,蝦苗投放之前,需要施加一定的農家肥培養浮遊生物,方便幼蝦食用,幼蝦的成活率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
四、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
要想發展稻田套養小龍蝦,需要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優質的土壤和水源環境,儘可能遠離汙染,加強稻田的排灌、改造以及防逃建設,確保蝦稻共作種養模式的高效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一方面,在稻田養殖小龍蝦時,需要確保小龍蝦和水稻的良好生長,從根本上實現一蝦一稻雙豐收的種養模式,建立在提升水源和土地利用率的基礎上,減少傳統單一的水稻種植以及小龍蝦養殖的模式,培育出優質高效的農產品。較為常見的做法是,要加強農業科技人員的培訓,要讓其和農民一起共同探索,不斷的歸納總結,提升稻蝦共作的技術,打破單一的種植模式的限制,從根本上解決好土地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小龍蝦的質量,並從根本上提升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產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市場需要的基礎之上,提升小龍蝦的上市規格,在保證水稻產量的基礎之上,實現小龍蝦的平衡供應,之前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注意彌補,不斷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對稻田等資源合理利用,儘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將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建規模化的蝦稻共作模式,重點開展片式的蝦稻共作模式,加強蝦稻合作組織基地,加大龍頭企業建設,為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提供依據。
五、蝦稻共作品牌種養模式
伴隨著蝦稻綜合種養產業不斷的壯大,需要創新種養技術,構建蝦稻的產業鏈,摸索出蝦稻共作品牌的種養模式,從根本上提升小龍蝦的競爭力以及附加值。第一,要對小龍蝦在稻田中的種植規模進行合理規劃,選擇優良的品種,並且在過程中,及時地處理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種養問題,拓寬小龍蝦的海外銷售市場,實現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綠色種植,打造獨有的小龍蝦品牌,加強宣傳,設計包裝,提高水稻和小龍蝦的附加值,將合作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加強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的技術指導,加強生產管理,推動優勢地區的發展,拓寬共作發展共作,提升小龍蝦的檔次;第二,構建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效應,樹立稻田套養小龍蝦的品牌市場,拓寬稻田套養小龍蝦綜合種養機制,創建具有一定知名度稻田小龍蝦的品牌,要對當地的小龍蝦品牌加強宣傳,在提高蝦稻共作產品品牌的基礎之上,實現小龍蝦的標準化生產規範並且構建好良好的生態機制;第三,開展稻蝦共作模式時,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服務,構建示範基地,建立在稻蝦共作的基礎之上,和綠色產品實現無縫連結,在工程中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通過技術培訓的方式完善稻田套養小龍蝦的生態環境,在綠色以及安全的基礎之上,確保現代農業的社會效益。
六、結語
因為自然環境以及社會條件的局限性,我國水稻種植以及小龍蝦的養殖出現了較大的改變,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有關部門需要緊密地配合,全力推進稻田套養小龍蝦的綜合種養模式,構建品牌模式,合理科學地設計產品包裝,拓寬多元化的銷售方式,提升小龍蝦的質量,對水土資源合理優化,在確保水稻單產以及品質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完善的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技術指導工作。在稻田產量以及小龍蝦的質量都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當地農戶的經濟收益,全力促進農戶增收創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