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套養小龍蝦標準化綜合種養技術

2020-12-21 吉山花瑤

稻田套養小龍蝦標準化綜合種養技術

王春華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土地汙染的情況尤為嚴重,水資源又極其緊缺,就如何提升水稻以及水產品的品質,已經成為困擾很多養殖戶的問題之一。因此,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進行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新型種養模式,此種模式建立在節省水土資源的基礎之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水稻生長發育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收益明顯提升。

一、稻田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稻田更多的是靠近水源、無汙染、排灌方便以及土壤肥沃的位置。通常是長方形,背風沒有太陽的位置,面積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布局,通常情況下20-30畝最佳,沿著稻田的周圍開挖上口、下底、深度分別是4m、2m和1.5m的環形溝,如果稻田面積過大中間需要額外挖「十」或者「井」字形的田間溝,環形溝面積一般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進水口和排水口分別設置在稻田的兩角,選用不鏽鋼網片進行封口。田埂的周圍採用30-50cm高的立樁塑膜作為防逃裝置,可以根據當地歷年的暴雨情況設定立樁塑膜的高度,塑膜埋置在田埂的土下夯實,間隔100cm配置立柱固定塑膜,避免小龍蝦在雨天或者是夜晚逃走。

二、水稻栽插和管理

養蝦稻田一般只種一季中稻,水稻品種要選擇葉片張開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的緊穗型品種。在水稻栽種之前,需要施加足夠的基肥,每畝施用200-300kg有機肥。水稻栽插之後,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足量施加生物肥。水稻育秧的時間一般是在4月中旬和下旬,大田移栽更多的是在五月底到六月初。每穴栽種兩株到三株,植株之間的距離要合理控制,不允許過密栽種,會影響陽光的照射,最終水稻會出現各類病蟲害。水稻在管理過程中,要從根本上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水稻水質管理僅需要正常的管理即可。如果在田中套養小龍蝦,病蟲害出現的可能性會降到最低。稻田中一旦出現病蟲害,需要專業人士聯繫實際情況,合理購買農藥,做好施藥工作,將對小龍蝦養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三、放養小龍蝦親蝦和幼蝦

水稻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份到9月份進行收割,收割完成後將小龍蝦親蝦投放到稻田四周的環形溝中,同時需要確保親蝦完好無損、生命力旺盛並且規格齊整。親蝦的來源需要確定清楚,儘量不要投放從河道、湖泊中捕撈的親蝦,生長環境的變化會讓親蝦大量死亡,同時不要從沒有資質的小商販處購買親蝦,親蝦的來源渠道無法確認,而且多方流轉,會讓其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有些親蝦可能帶有病菌,容易引起大範圍的死亡。在親蝦的選擇過程中,要儘可能規範流程,選擇正規的有資質的大型企業作為親蝦的購買地點,挑選性價比相對較高的企業,而且最好距離近,這樣才能縮短運輸時間,節省成本。親蝦的規格要進行控制,雌蝦和雄蝦的比例為3∶1,放養的密度為每畝20kg。

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就可以捕撈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進行出售,一般採用地籠進行捕撈,捕大留小,留下的幼蝦可以實現稻蝦共同培育。春季蝦苗的投放時間儘量不要超過五月,溫度越高,蝦苗存活的風險越大。在投放過程中,要儘可能減少太陽的曝曬。蝦苗在投放之前需要用3%-5%的食鹽水進行浸泡。外地購買的蝦苗因為離開水的時間太長,在投放之前需要在水池中浸泡1分鐘,拿出放置2分鐘左右,反覆進行2-3次,確保蝦苗體表和鰓腔有著充足的水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成活率也能得到保障。當然,還可以讓蝦自行進入到池塘中,但是需要多次分批放苗,避免因為嚴重堆積造成蝦苗的擠壓損壞。為了改善水體、提升收益,可以考慮每畝放養10kg的花白鰱。在投放蝦苗之前,需要適當地種植水草,水草的量要嚴格控制,覆蓋率控制在50%最佳,不能太密,蝦苗投放之前,需要施加一定的農家肥培養浮遊生物,方便幼蝦食用,幼蝦的成活率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

四、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

要想發展稻田套養小龍蝦,需要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優質的土壤和水源環境,儘可能遠離汙染,加強稻田的排灌、改造以及防逃建設,確保蝦稻共作種養模式的高效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一方面,在稻田養殖小龍蝦時,需要確保小龍蝦和水稻的良好生長,從根本上實現一蝦一稻雙豐收的種養模式,建立在提升水源和土地利用率的基礎上,減少傳統單一的水稻種植以及小龍蝦養殖的模式,培育出優質高效的農產品。較為常見的做法是,要加強農業科技人員的培訓,要讓其和農民一起共同探索,不斷的歸納總結,提升稻蝦共作的技術,打破單一的種植模式的限制,從根本上解決好土地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小龍蝦的質量,並從根本上提升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產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市場需要的基礎之上,提升小龍蝦的上市規格,在保證水稻產量的基礎之上,實現小龍蝦的平衡供應,之前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注意彌補,不斷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對稻田等資源合理利用,儘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將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建規模化的蝦稻共作模式,重點開展片式的蝦稻共作模式,加強蝦稻合作組織基地,加大龍頭企業建設,為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提供依據。

五、蝦稻共作品牌種養模式

伴隨著蝦稻綜合種養產業不斷的壯大,需要創新種養技術,構建蝦稻的產業鏈,摸索出蝦稻共作品牌的種養模式,從根本上提升小龍蝦的競爭力以及附加值。第一,要對小龍蝦在稻田中的種植規模進行合理規劃,選擇優良的品種,並且在過程中,及時地處理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種養問題,拓寬小龍蝦的海外銷售市場,實現水稻以及小龍蝦的綠色種植,打造獨有的小龍蝦品牌,加強宣傳,設計包裝,提高水稻和小龍蝦的附加值,將合作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加強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的技術指導,加強生產管理,推動優勢地區的發展,拓寬共作發展共作,提升小龍蝦的檔次;第二,構建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效應,樹立稻田套養小龍蝦的品牌市場,拓寬稻田套養小龍蝦綜合種養機制,創建具有一定知名度稻田小龍蝦的品牌,要對當地的小龍蝦品牌加強宣傳,在提高蝦稻共作產品品牌的基礎之上,實現小龍蝦的標準化生產規範並且構建好良好的生態機制;第三,開展稻蝦共作模式時,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服務,構建示範基地,建立在稻蝦共作的基礎之上,和綠色產品實現無縫連結,在工程中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通過技術培訓的方式完善稻田套養小龍蝦的生態環境,在綠色以及安全的基礎之上,確保現代農業的社會效益。

六、結語

因為自然環境以及社會條件的局限性,我國水稻種植以及小龍蝦的養殖出現了較大的改變,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有關部門需要緊密地配合,全力推進稻田套養小龍蝦的綜合種養模式,構建品牌模式,合理科學地設計產品包裝,拓寬多元化的銷售方式,提升小龍蝦的質量,對水土資源合理優化,在確保水稻單產以及品質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完善的稻田套養小龍蝦的技術指導工作。在稻田產量以及小龍蝦的質量都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當地農戶的經濟收益,全力促進農戶增收創效。

相關焦點

  • 贛州白蓮蓮田套養小龍蝦生態綜合種養技術
    贛州白蓮蓮田套養小龍蝦生態綜合種養技術基金項目:2018年贛州市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小龍蝦規模化育苗與稻田綜合種養示範推廣」「小龍蝦養殖模式在南方山區的研究與示範推廣」。張家海等贛州白蓮種植規模在6 778公頃以上,約佔江西省白蓮種植面積的1/3,探索蓮田套養小龍蝦生態種養模式,促進蓮農提高收益、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 不僅種水稻,還養龍蝦、老鱉、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效益翻番
    ……在浦口、高淳等地,這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越來越多,一地多用、一水多用的共作模式,畝均淨增收益超過1000元,綜合種養實現效益翻番。  「稻蝦黃鱔共作」,畝均效益翻番  相比今年剛開始嘗試稻田甲魚共作的趙學山,永寧街道友聯社區的許乃兵從去年就開始嘗試「稻蝦黃鱔共作」的生態種養模式。  許乃兵在當地承包了近2000畝地種水稻,其中230畝拿出來開展綜合種養。他通過摸索後發現,對水稻田進行改造後,可以套養龍蝦,龍蝦捕撈結束後,再放養黃鱔。
  • 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湖北荊州監利全力打造稻蝦連作第一縣
    全縣適宜開發稻田綜合種養的低湖田面積80餘萬畝。2001-2010年,全縣開發了回型魚池40萬畝發展蝦蟹混養,近幾年來,積極發展稻田養蝦綜合種養22萬畝,2014年小龍蝦產量7萬噸。今年上半年完成水產品總量18萬噸,其中小龍蝦產量已達7.5萬噸。
  • 江蘇興化:發展生態綜合種養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藕田養殖小龍蝦 餘劉江攝人民網南京5月18日電 近年來,江蘇省興化市充分挖掘稻田、藕田潛力,大力推進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目前,興化市生態綜合種養面積57474.79畝(其中稻漁面積14526.7畝,稻田養鴨面積1815畝,藕漁面積41286.09畝)。藕田套養小龍蝦基地面積700畝,畝產荷藕1500公斤,畝產值3500元,小龍蝦50公斤,畝產值2500元,基地畝效益達到3000元,畝效益比只種藕高2000元……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帶來的收益讓沙溝鎮傅堡村養殖戶張志標心裡樂開了花。
  • 湖南省水科所專家服務團赴南縣開展稻田綜合種養調研
    湖南省水科所專家服務團赴南縣開展稻田綜合種養調研2016-07-20 16:4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萬名工程」以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為目標,通過在全省農(林)業科研院(所)校和省、市、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組織遴選10000名(省級約1000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生產第一線到田間地頭,開展院縣科技共建、對口技術服務和定點技術服務。經商定,南縣服務團由11位省級專家與99位縣鄉農技專家組成,選擇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11家作為聯繫點,開展技術對口服務。
  • 江西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體系贛北試驗站到萬年縣農業農村局...
    江西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體系贛北試驗站到萬年縣農業農村局開展技術培訓 2020年12月9至10日,江西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技術體系贛北試驗站會同萬年縣農廣學校,在萬年縣農業農村局舉辦一期培訓班。來自萬年縣各鄉鎮技術人員及稻漁種養大戶共50餘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 稻田養蝦 每畝多賺2000元 將在廣漢大面積推廣
    廣漢市三水鎮三城村種植大戶楊萬順除了忙著收割稻田裡的水稻,還會特別留意田裡小龍蝦的長勢。「稻田要不了多久就能收割完,收穫後就得趕緊蓄水,不能影響小龍蝦的繁育。」楊萬順的稻田養蝦基地日前剛通過廣漢市農業局的驗收,成為廣漢市首家通過驗收的稻田養蝦基地。  楊萬順說,養蝦是門技術活,第一年投入近萬元,卻因為不知小龍蝦的習性導致了大批死亡,幾乎沒有收益。
  • 新挖稻田小龍蝦養殖關鍵技術
    新挖稻田小龍蝦養殖關鍵技術趙定軍近年來,由於土地租金、人力價格等生產因素的上漲,農戶單一種植水稻已無利可圖,稍有疏忽,還可能出現虧本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農戶的收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縣許多農戶在不影響水稻收成的前提下,在稻田中放養小龍蝦,做到「一地兩用,一田雙收」,而且所生產出的小龍蝦及水稻品質優良,深受經銷商、消費者和養殖戶的歡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有不少農戶在開展這一農事活動中不懂得種養技術,盲目跟風,急促開挖稻田,冒險進行生產,結果造成較大的損失。
  • 鄉村振興進行時④|稻田綜合種養讓 「一田兩用、一地雙收」
    面對記者的疑問,滕文強解釋說:「我們這裡的大米選用的是『宜香優2115』品種,並且採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基本上是綠色無公害的,所以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幾倍,還供不應求。」「稻田綜合種養」又是怎樣的一種種養技術呢?它與傳統的種植技術有什麼區別呢?帶著一連串問號,記者跟隨滕文強在稻田基地巡視了一圈,深入了解了「稻田綜合種養」的「前世今生」。
  • 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0)
    標準化建設方面,《通則》實施後,針對當前我國規模較大、技術模式相對成熟的稻漁綜合種養主導技術模式,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又牽頭組織編制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系列分標準。這些種養模式標準通過對不同種養模式的稻田工程、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等關鍵生產環節提供成熟的、適用性強的技術參考和指導,便於廣大稻漁從業人員在生產實踐中採用,從而達到穩定水稻生產、保護和改善稻田環境、保障產品質量的目的,提高綜合效益。地方上,各地圍繞本地區主要種養模式,積極開展技術模式的熟化和標準化,制定發布了一批地方標準。
  • 江蘇秋收有序推進 稻田綜合種養實現雙豐收
    多地綜合種養模式不僅使稻米品質更好,還實現種植養殖雙豐收。 【淮安洪澤:岔河稻香鴨先知 渠道創新增效益】   江蘇臺記者梁瑄:「我現在是在淮安市洪澤區的岔河鎮,這兩天趁著天氣晴好,農民們正在田間收割水稻,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片兩千畝的稻田,都採用原生態耕種,標準化管理,從而保證了稻田有機質優。」
  • 稻田「雙千工程」蔬菜、青蛙、魚三種生物綜合種養技術
    稻田「雙千工程」蔬菜、青蛙、魚三種生物綜合種養技術王慶等怎樣利用山區相對平整的稻田進行適度改造,進行蔬菜、青蛙、魚三種生物綜合種養技術。稻漁綜合種養實現的「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保證了糧食的供應,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產品的有效供應,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山區小規模利用稻田進行的菜蛙魚綜合種養模式,在不影響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能有效地提高蔬菜、水產品生產和供應,現總結相關種養技術以供參考。
  • 紅螯螯蝦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成功案例
    紅螯螯蝦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成功案例一、材料與方法1.材料 澳洲紅螯螯蝦苗種是本所自繁培育的苗種,放養的蝦苗體長為0.7~1.0釐米。水稻品種為甬優1540。2.稻田改造工程 試驗稻田位於安吉縣梅溪鎮,面積5畝。
  • 鴨綠河農場「稻田綜合種養」生態模式助農增收
    東北網6月26日訊(通訊員 葛豔晶)「去年我家試驗種植的蟹稻效益很可觀,今年我又擴大了蟹稻種養面積,爭取賺更多的錢。」鴨綠河農場第四管理區種植戶肖方興奮地說道。近兩年來,鴨綠河農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創新種養模式。
  • 潛江蝦稻產業推進全鏈標準化
    「約萬畝蝦稻田流轉給我們公司後,被分成260塊,每塊均為40畝,中間是稻田,四周是蝦渠。」華山科技董事長助理晏則芳介紹,蝦稻田改造好後,公司再返租或倒包給農戶,並通過成立農機(資)合作社,引導他們標準化種植、養殖。農戶養的蝦、種的稻可賣給公司,也可面向市場出售。66歲的馬玉林從華山公司返包了40畝蝦稻田。
  • 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示範推廣現場會在瑞安召開
    為進一步示範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綠色養殖模式,有效提升全市稻田綜合種養水平,11月20日,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在瑞安舉辦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示範推廣現場會。省農業農村廳原巡視員陸元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丁雪燕、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孔萬榮等出席會議。
  • 「蝦稻共作」變成了「稻田養蝦」,非共生模式或危及糧食安全
    「蝦稻共作」,屬於一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即在稻田中養殖兩季龍蝦並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近幾年「蝦稻共作」發展迅猛,但個別地區或從業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出現稻漁綜合種養溝坑面積過大、稻米產量偏低等情況,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並造成糧食安全隱患。稻漁共生在我國歷史悠久,益處多多。專家研究發現,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稻漁共生模式不但可清除雜草、控制蟲害、培肥土壤、改善水質,還可促進水稻生長。
  • 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領導來黃調研稻田綜合種養工作
    1月6日,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胡振、總工程鹹立、副科長湯亞斌等一行,來我市調研稻田綜合種養情況,黃石市農業農村局、黃石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大冶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單位陪同參加調研座談。胡振站長一行赴大冶市陳貴鎮,實地了解該鎮稻田綜合種養經營主體經營狀況、養殖規模、技術難點,現場聽取了大冶市稻蝦共作產業聯盟及大冶市致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大冶市景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養殖生產工作匯報,針對養殖戶提出產業鏈發展、產業模式、產業趨勢及養殖技術提升等問題為在座的各位經營主體答疑解惑。
  • 稻田裡養小龍蝦 把網紅美味做成高品質農產品
    從種植水稻、養殖甲魚開始,到目前已建成種養植規模達600畝,集生產、銷售、休閒、觀光等一體的都市型農業基地,農校畢業的卜沈華,始終對農業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幾年,得過獎、賠過錢,有過大豐收,也有看天吃飯的焦灼無奈。為什麼要在水稻田裡養小龍蝦,他的初衷是想讓農業生產更生態更高效。前幾年,種油菜、水稻、小麥收益微乎其微。為了增加效益,他想到了網紅產品——小龍蝦。
  •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2020-08-31 09: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綜合        瀏覽量: 2478 為了進一步加快江蘇現代農業(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建設,促進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推廣,助力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8月26-27日,廣陵推廣示範基地舉辦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