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浙江|從「最早獨木舟」到「全球最大船」,浙江舟船的前世今生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國是直通車

依水而居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畫說小康」系列欄目第十五期帶大家走進浙江舟船的前世今生。

七千多年前,人類發明了船。《易·繫辭》謂:「刳木為舟,剡木為輯,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

七千年後,寧波舟山港駛出的「全球最大船」,打破了陸地思維的局限,進入海洋時代的中國經濟更加開放包容。

迄今發現的

世界最早獨木舟

杭州靠山面水,湖泊星羅棋布、河道縱橫交錯。杭州居民依賴舟船進行交通運輸和生產生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跨湖橋文化時期。

據考古發掘,2002年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經測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圖為跨湖橋遺址獨木舟。杭州蕭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仿佛看到,這隻約長5.6米的跨湖橋獨木舟,划過萋萋芳草,蕩起縷縷波瀾——它延伸了古人的腳,拓展了浙江人的路。

圖為迄今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杭州蕭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時光隨河水流淌,千年前的錢塘江流域、太湖流域,良渚人棲息在那裡。考古發現,良渚時期的建築基址和古河道都是臨河而建。

高高的臺地,蜿蜒的河道,木板護岸供船隻靠泊,一幅良渚古城外整齊的水街景象宛若眼前。

圖為卞家山遺址出土木槳。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圖為2013年12月5日,新發現的棧橋碼頭考古遺蹟發掘現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要出行,先修船。良渚先民們撐一支木製船槳,在水網密布的江南地區遊蕩,揭開傍水而居的篇章。

圖為如今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中新社 江楊燁 攝

太湖的漁與船

碧水縱橫,綠樹繁茂的太湖岸邊,浙江漁民們在這裡生產生活,捕魚捕蝦。歷代勞動人民伴水而漁,在實踐中積累與傳承,匯聚成為浙江漁文化。

圖為湖州南太湖新區小梅村,村民曬的小魚乾。中新社 施紫楠 攝

圖為太湖老漁船。中新社 施紫楠 攝

圖為村內文化禮堂裡的船模型。中新社 施紫楠 攝

圖為村內漁文化雕塑。中新社 施紫楠 攝

太湖千帆競發,給人們帶來了富足的生活。漁民上岸,搬進新村,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奔著小康而來。

圖為太湖開捕。中新社記 王剛 攝

圖為漁民冒雨捕魚。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圖為漁民豐收場景。南太湖新區宣傳中心供圖

圖為漁民開捕撒網。南太湖新區宣傳中心供圖

隨著南太湖的治理與淨化,藍藻少了,水變清了,好生態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漁人碼頭、月亮酒店拔地而起,漁民轉業或當上遊艇駕駛員,或成為酒店老闆……南太湖人民在綠水青山中嘗到了小康的幸福味道。

圖為南太湖大景。南太湖新區宣傳中心供圖

千年不絕運河船

古老的大運河,倒映出湛藍的天,記載著厚重的歷史。舟船悠悠不絕,兩岸綠樹成蔭,讓人心曠神怡。

圖為運河水上巴士。杭州港航供圖

圖為大運河京杭雅集時,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活動主辦方供圖

圖為遊船經過大運河(杭州段)拱宸橋。活動主辦方供圖

圖為遊人聚集拱宸橋,大運河展現新活力。活動主辦方供圖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隋朝擴修、元朝翻修。它的存在促進了浙江水岸邊城市的興旺,商運的繁茂以及南北文化交流。

圖為運河圖。中新社 王剛 攝

圖為翻拍吳理人的作品。中新社 王剛 攝

古代統治者以大運河為基礎建立、發展了漕運體系。南宋漕運體系調整為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中心。明代漕糧主要徵自南直隸和浙江,約佔全國漕糧的六成。

浙江水網遍布,提供了船隊運輸的便利;運河交通發達,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飄在水上的浙江人以水而行、以水而興。

圖為運輸船穿越太湖、途經大運河水繫到江蘇無錫、蘇州。周雨順 攝

圖為太湖航線上的運輸船。 周雨順 攝

各式各樣船

一隻閒適優雅,成群則浩浩湯湯。它就是魯迅故鄉浙江紹興的一道獨特風景——烏篷船。

圖為烏篷船停在岸邊。中新社 項菁 攝

圖為紹興烏篷船。中新社 項菁 攝

烏篷船因為漆黑的竹篾蓬而得名,質樸的黑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看似外形簡單,實則構造講究,船老大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駕馭。

相較於烏篷船,浙江還有令人稱奇的「船」。看似一個桶,卻極其考驗乘坐人的平衡能力——用以捕魚、採蓮的「鐵桶船」、「木桶船」。

圖為麗水古堰畫鄉景區,村民劃著小巧的抓魚船歸來。中新社 王剛 攝

圖為湖州古鎮,一位民眾正劃著木桶船。中新社 張茵 攝

過去,浙江的農戶、漁民手抓小槳,憑藉這些小船御水而行,就可以輕鬆摘到清甜的菱角,捕一筐新鮮的魚,唱著歌謠,滿載而歸。

如今,時代風雲變幻,小船並沒有就此淹沒在這發展的浪潮中,而是另闢蹊徑,融入小鎮經濟,載著遠道而來的賓客,彰顯其新的生命與活力。

圖為烏篷船停在黃酒小鎮的河岸邊。中新社 項菁 攝

大港與大船

寧波古港,一個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港口,是中國海岸線中部上的一顆明珠,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海定則波寧」,從古到今,多少船隻在這裡離岸靠岸,多少浙江百姓靠著港口經營生計,奔著好日子努力向前。

圖為寧波舟山港梅山保稅港區。中新社 王剛 攝

吊機林立,卡車穿梭,一艘艘滿載著「中國製造」的巨輪魚貫進出,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在寧波舟山港交匯。

而在2017年2月,世界在航的最大載重噸級別船舶「泰歐」號首次停泊在寧波舟山港大榭港區實華二期45萬噸原油碼頭。該輪船長380米,船寬68米,目前載重噸為41.9萬噸。

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貨櫃碼頭,各種顏色的貨櫃一眼望不到盡頭。隨著浙江舟船漸漸通向全世界,浙江人民奔小康的腳步越跨越大。

圖為寧波舟山港穿山碼頭。中新社 王剛 攝

圖為全球貿易的海上交通樞紐——寧波舟山港。中新社 王剛 攝

2019年,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儘管如此,浙江依然清楚,在中國18000公裡的海岸線上,深水港碼頭越來越多,港口之間的競爭仍在激烈上演。

圖為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堆放了大量貨櫃。中新社 王剛 攝

圖為一艘貨輪正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碼頭進行卸貨作業。中新社 王剛 攝

碧波浩浩,百舸爭流;勇往無畏,代代徵途。中國這些舟船會將會載著人民幸福的小康之光,繼續向世界駛去……

相關焦點

  • 畫說浙江 | 從「最早獨木舟」到「全球最大船」,浙江舟船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畫說小康」系列欄目第十五期帶大家走進浙江舟船的前世今生。七千多年前,人類發明了船。《易·繫辭》謂:「刳木為舟,剡木為輯,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七千年後,寧波舟山港駛出的「全球最大船」,打破了陸地思維的局限,進入海洋時代的中國經濟更加開放包容。
  • 浙江唯一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 保存著世界最早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為了不辜負這一八千年的文化遺存,採取原址保護的方式,博物館就勢而建,並以此為靈感,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組織
  • 《山海經》中的這一神船媲美諾亞方舟,在浙江發現,早西方3000年
    說到一些上古神船,大家都會想到西方的諾亞方舟,一想到西方的西方的諾亞方舟大家又會想到中國的大禹治水,在我們大家的印象裡中國沒有神船,但其實在《山海經》這本書中還真記載了我國上古時期的一艘神船。在《山海經·海外東經》中層這樣記載了大人國「刳木削船」,講的是當時的人文始祖伏羲乘船渡河的事情,而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更是提到了「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天神帝俊的第三個代子嗣「番禺」,最早使用了刳木的方法造出了船。
  • 一方湘湖水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將浙江文明史前推至八千年
    和很多博物館不同的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是在發現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的遺址之上修建起來的專題類博物館,為了更好地去保護和研究人類歷史文明。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為了不辜負這一八千年的文化遺存,採取原址保護的方式,博物館就勢而建,並以此為靈感,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舟」形形態組織,這也是浙江省乃至中國唯一座「舟」形狀的專題類博物館,這也充分體現了跨湖橋文化的精髓——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 湘湖邊,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明日歸來
    這座博物館,因一艘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而生。如今,這艘停靠在湘湖邊8000年的「船」裡,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前幾天,錢報記者獨家探班。  擴大近一倍的常設館  「船」的外形沒有變,但「船艙」內部全部推翻重來。我們如今看到的,是一艘新船。
  • 浙江田螺山遺址發現獨木舟模型 填補河姆渡空白
    浙江史前文化目前的考古發現中,有兩條獨木舟,一條來自跨湖橋遺址,8000歲;還有一條來自良渚茅山遺址,5000歲。  在這中間的3000年裡,舟的發現卻是一片空白。於是,在十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餘姚田螺山遺址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一直在找舟,他們陸續發現了30多件各種形態的木槳,但獨木舟卻一直沒有出現。
  • 《山海經》探(44):考古印證的上古「刳木為舟」「坐而削船」
    帝俊後的第三代「番禺」,最初發明了舟船,而要到帝俊後的第五代「吉光」,才開始發明了木製的車。說明舟、車的發明都是比較早的歷史事件,但舟船的發明要大大早於車的發明。人類從蒙昧向文明跨越過程中,舟船的產生是一項劃時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刳木為舟」是上古時代的高端技術,就像現代社會製造航空母艦一樣,上古只有實力派的方國才具有製造舟船的能力。
  • 跨湖橋:我國最早的獨木舟與海外移民
    跨湖橋遺址所發現的獨木舟遺存,是中國舟船製造的發端 與航海探索的起點,對亞洲東南沿海、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海洋文明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跨湖橋獨木舟發掘現場《周易·繫辭下》中有「刳木為舟,剡木為輯」的記載。
  • 《山海經》記載的「神船」,出現在浙江遺址中,領先了西方3000年
    在《山海經》的「海外東經」中有這麼一個記載,就是提到了大人國「刳木削船」的故事,具體說的就是伏羲當年為了渡河而造船的事件,除此之外,在《山海經·海內經》中也有提到過此類的船。船的出現無疑是人類歷史上非常偉大的發明,起初的時候河流的用途就是為了方便人類飲用,沒想到的是古人確實是很聰明的,很快的舟船就出現了,之後的船開始不斷的升級,到了現在船絕對是我們現代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了。
  • 考古發掘舟船的保護丨躬行實踐
    在保護考古發掘的飽水舟船時,保護人員所面臨的任務,是將含水的、脆弱的、不穩定的器物轉變為乾燥的、堅實的、穩定的器物,而在處理的過程中要避免發生改變或破壞。這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是什麼讓舟船保護如此特殊?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常說的飽水木材是一種奇特的材料,另一方面是由於舟船的體積龐大。通常舟船的保護過程規模相當大,需要大力的技術支持和大量的經費支出,遠遠超出常規的考古預算。
  • 浙江魚港:「最浙江」百歲老人見證浙江漁港的前世今生!
    親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html5的audio標籤點擊播放按鈕收聽  2010年上海世博園浙江館一樓尾廳,一艘晶瑩剔透的玻璃「大漁輪」蓄勢待航,三艘代表不同時期的藍色「小漁船」分別「泊」在甲板和艙頂位置,玻璃漁船的船殼上,循環播放著周信全老人及其子女、孫輩的視頻和照片:從人工划槳的獨木舟到馬力強勁的柴油發動機漁船
  • 獨木舟休閒運動在我國悄然興起
    獨木舟愛好者在奧林匹克深林公園駕舟  中廣網北京8月2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記者在北京奧林匹克國家森林公園採訪全民健身活動,驚訝地發現,在歐美廣為流行的獨木舟蕩漾在奧林匹克國家森林公園謐靜的湖面上。  獨木舟是中華祖先發明的第一個交通工具。象形文字的「舟」,就是今天的獨木舟加上一支橫槳的形狀。在漢字中,舟成為了與船相關的一切的部首字根,船、艇、艦、航、舢、舵、艙...... 遠古時代,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如魚鳧們也曾划著獨木舟,漁獵於江渚之上,穿行於河網之中,留下了三星堆、金沙、大溪、河姆渡等文化遺址。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創造多個考古之最,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但在浙江省卻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甚至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浮在水面的「舟」。這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跨湖橋遺址,也稱為新石器時代跨湖橋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裡處,是古代上湘湖與下湘湖之間的跨湖橋,是浙江省境內繼河姆渡遺址和良渚遺址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 古代交通工具:槳,船,車
    《周易·繫辭》說黃帝、堯、舜時代人們「刳木為舟,刻木為揖。舟揖之利,以濟不通。」克服空間阻礙,變不通為通,而一旦通了,就可以互通有無,加大了人類共同體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所謂刳木為舟,就是將一根巨大的木頭,中間用火燒焦,然後用石鋅挖去焦爛的部分,中空後即為獨木舟。在廣州、江西和江蘇的太倉等地已發現獨木舟實物。
  • 浙江又發現一艘史前獨木舟,距今約4900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天(10日)發布消息,寧波餘姚施岙古稻田遺址發現一艘寧波地區最早的獨木舟。
  • 浙江又有新「船說」 慈谿首次發掘出元代古商船
    浙江所擁有的海岸線位居全國第一,長達6000多公裡,曾發現沉船無數,從8000年前的蕭山獨木舟,到清代道光年間的小白礁Ⅰ號沉船。  唯一的缺憾是,唐、宋、明、清4個朝代的沉船都有了,唯獨沒有元代沉船。  昨天,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慈谿首次發現元代沉船——潮塘江沉船,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木船之一。
  • 我國最古老的獨木舟長啥樣?
    從史前文明曙光初現的川澤湖濱,到物阜民豐、文風昌盛的江南沃土,越文化發源於遠古,成形於春秋戰國,深深熔鑄於漢晉時人的精神和性格之中,亦被後世代代傳承。作為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浙江蕭山有著悠久的歷史,養育了智慧的于越民族,保存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
  • 「風和日暖船離岸,好風陣陣送舟船」 永嘉:舴艋舟再起航
    浙江日報舴艋舟重新恢復營業、航道疏浚、花海打造……近日,我們在位於甌江山水詩路上的永嘉楠溪江畔,看到復工復產後的熱鬧景象。舴艋舟是過去楠溪江沿線主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著公路開通,舴艋舟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現在舴艋舟重出江湖,我們喚醒的不只是鄉愁,還有楠溪江沿線鄉村振興新希望。」同行的巖坦鎮宣傳委員麻希滕說。
  • 獨木舟休閒運動在我國悄然興起
    獨木舟愛好者在奧林匹克深林公園駕舟  中廣網北京8月28日消息(記者張庶卓)記者在北京奧林匹克國家森林公園採訪全民健身活動,驚訝地發現,在歐美廣為流行的獨木舟蕩漾在奧林匹克國家森林公園謐靜的湖面上。  獨木舟是中華祖先發明的第一個交通工具。象形文字的「舟」,就是今天的獨木舟加上一支橫槳的形狀。在漢字中,舟成為了與船相關的一切的部首字根,船、艇、艦、航、舢、舵、艙...... 遠古時代,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如魚鳧們也曾划著獨木舟,漁獵於江渚之上,穿行於河網之中,留下了三星堆、金沙、大溪、河姆渡等文化遺址。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
  • 跨湖橋出土史前獨木舟,舟底發現孔洞,古人竟用神秘膠水修補古船
    在古代沒有出現馬車之前,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就算是船了,它不僅延伸了人類對大江大河探索的腳步,而且還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究竟先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船的呢?浙江跨湖橋遺址給出了具體的答案。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專家們出土了一件最早的獨木舟,並且根據獨木舟底部的孔洞,還找到了古人修補獨木舟的「特殊」膠水,究竟是什麼膠水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跨湖橋遺址位於三江(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交匯處,是一處絕佳的生存和居住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