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html5的audio標籤
點擊播放按鈕收聽
2010年上海世博園浙江館一樓尾廳,一艘晶瑩剔透的玻璃「大漁輪」蓄勢待航,三艘代表不同時期的藍色「小漁船」分別「泊」在甲板和艙頂位置,玻璃漁船的船殼上,循環播放著周信全老人及其子女、孫輩的視頻和照片:從人工划槳的獨木舟到馬力強勁的柴油發動機漁船,從斑駁掉漆的木製家具到款式新潮的沙發茶几,從暗沉泛白的老照片到活靈活現的視頻錄像,「大漁船」向世人訴說著這個「最浙江」家庭的「前世今生」。
玻璃「大漁輪」上呈現的家具模型
七代捕魚、四世同堂的的周家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戶捕魚世家,他們見證了舟山漁民乃至浙江漁民的生活變遷,折射出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這也正是周家入選上海世博會浙江館「最浙江家庭」的重要原因。
金色水產城
周信全老人一輩子住在沈家門漁港邊的墩頭社區,今年已經一百歲了,共有8個子女,現在子孫滿堂。從周信全老人手裡的木帆船到如今孫輩們用的大鐵船,周家的發展像一個縮影,印證著沈家門漁港的滄桑巨變。
沈家門漁港是我國最大的群眾漁港和海水產品的集散地,享有「東方漁都」之稱,它與秘魯的卡亞俄港、挪威的卑爾根港並稱為世界三大群眾漁港。這裡的水產品產量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沈家門漁港
位於沈家門漁港北岸的墩頭漁業社,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發展漁業生產——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直至人民公社都走在全舟山的最前列,曾經是舟山漁業的一面旗幟。故事的主人公周信全就曾是沈家門街道墩頭漁業社社員。
周信全生在海邊、長在海邊,祖祖輩輩以捕魚為業。小時候他就在漁港邊釣魚,在大海裡遊泳,在灘涂上捉蟹……十五六歲就為了生計出海捕魚,當時木帆船很小,遇到風暴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上代老漁民說:「三寸板內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就是對當時漁民艱辛生活的真實寫照。參加漁業社後,周信全先在木帆船上捕魚,後來也撐過機帆船,一直做到60歲才上岸退休。
百歲老人周信全近照
到他兒子這輩時,正逢改革開放。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墩頭漁業社也與其他漁業社一樣,推行漁業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一下子激發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周信全幾個兒子也相繼當上船老大,自己掌舵從事海上捕撈。
遠洋捕撈生產一角
最讓老人感欣慰的還是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他的孫子名叫周海峰,今年53歲,從事捕撈作業多年。10年前,他新買一艘漁船名為浙普漁61162號,150噸位,300多馬力,比原來的周家舊漁船足足大了一倍,漁船儀器齊全,有彩色魚探儀、衛星導航、單邊帶、雷達;船艙裡還裝了空調、液晶電視……有了這些,海上作業安全更有保障,枯燥乏味的船上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
周信全孫子駕駛的浙普漁61162號漁船(翁盈昌攝)
周信全老人百歲壽誕時,全家80多人歡聚一堂,敬祝老壽星「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身穿嶄新唐裝的周老笑得合不攏嘴,給晚輩們發紅包,盡享天倫之樂。
周信全與家人合影
周老的媳婦郭翠珠說:「我阿爸福氣好,如今四世同堂,人口眾多,家族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兒孫個個孝敬。一家人關係和睦、團結融洽。這麼多年來,幾個妯娌之間從來沒紅過臉;男人們出門捕魚,在家的女人有事,都去問阿爸,他會出主意、想辦法,解我們的燃眉之急。」
周信全與孫媳一起歡慶2010年新春(翁盈昌攝)
去年11月,墩頭地塊實施城中村改造,老人原居住的墩頭老房子被徵用。如今,老人在魯家峙安置小區裡安度晚年。
拆遷前的墩頭老房子(翁盈昌攝)
隨著時代的前進,漁業資源的變化,很多漁民都改了行,但周家卻把捕魚事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讓周信全老人頗感自豪的是兒孫們都有出息:「過去,我的兒子都是捕魚為生,沒別的營生。現在,孫輩們有造船的,有當老師的,有做生意的……」如今,最大的重孫子今年29歲,也已經參加工作,老壽星還期待著五代見面呢。
「乘長風破萬裡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周信全的一生正是與海為伴、與海共興的一生,也見證著海洋的無限希望與活力。
舟山海鮮夜排檔
走在沈家門漁港,微風吹拂,帶來大海特有的鹹腥味,這也是相伴周信全老人一百年的味道。周家的發展變遷之路也許只是浙江海洋產業發展的小小縮影,卻能以小見大,折射出一個地方漁港、一個海洋大省的變革與騰飛。
講述人:劉旭軍
舟山市檔案局(館)長
編輯:謝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