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港航口岸與漁業局 供圖
    浙江在線4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胡昕然 通訊員 鍾秀蘭)今天,全國漁船漁港綜合管理改革現場會在浙江溫嶺舉行。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和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代表,共同總結交流漁船漁港綜合管理典型經驗,研究解決制約漁港振興的瓶頸問題,保障海洋生態資源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這場會議為何青睞浙江?溫嶺又有何經驗供全國漁業學習?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浙江漁民人均收入全國第一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實現國內海洋捕撈產量287.4萬噸、同比減少7.1%,漁民人均純收入27653元、同比增長11.3%,位居全國第一。
    浙江漁業何以「減量增收」?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浙江以創建「漁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為載體創新漁業資源管理舉措,減量、增收、提質成為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詞。
    在浙江,漁民「多捕多得」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8年,浙江通過政府贖買,壓減海洋捕撈漁船534艘、功率7.4萬千瓦,對漁民進行減船轉產的指導服務。今年,浙江將繼續落實全省壓減海洋捕撈漁船124艘、功率2.4萬千瓦、海洋捕撈產量13萬噸的年度任務。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加快完善漁民養老、醫療等保障機制,強化轉產金融支持、技能培訓,引導漁民在海邊民宿休閒、水產養殖加工、涉海涉漁服務業等領域實現轉產就業。
    在浙北漁場,對梭子蟹限額捕撈試點工作已近兩年,臨海市最早一批獲得這一特許捕撈證的漁民獲益良多。漁民陳永彩說:「沒有實行限額捕撈前,很多漁船扎堆作業,容易造成過度捕撈,螃蟹價格被壓低,而現在按規定放網,不但能保護漁業資源,並且螃蟹的價格、質量都能鞏固下來。」在限制捕撈產量的同時,提升漁運船的裝備水平以保障漁獲物優質優價,有助於漁民減產增收。
    漁業的轉型發展,科技示範引領也是關鍵。2018年,浙江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引領,啟動建設海上數字漁場,整合要素資源,促進數據集成融合,數位化驅動漁場修復振興和安全生產管控,引領和支撐建立健全漁業資源調查評估、主要經濟品種資源動態監測評價、漁船漁區網格化管控。
    魚獲從出水到飯桌全程可溯源
    在本次會議的主辦地溫嶺,海洋捕撈總量和產值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但漁業安全生產一直是溫嶺平安創建之痛。
    溫嶺在全省率先創新實施漁港「港長制」,建立以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為主的「港長制」,即以1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和6個二級以下漁港為主陣地,整合鄉鎮、漁政、公安等力量,形成信息共享、執法聯動的監管合力,推動駐港監管和管理重心下移。
    同時,溫嶺在漁港碼頭新建46個高清監控探頭,投入近4000萬元安裝浮離式「北鬥」漁船衛星定位終端。漁業重點鎮組建應急處置指揮中心,可以看到大屏幕上顯示市鎮村(公司)三級監管網絡,可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區域管控。漁船應急管理指揮部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成立全省首個縣級海洋漁業系統檢察官辦公室。
    為了加強漁獲物產出管理,2018年9月,溫嶺在全國率先開展漁獲物可追溯試點,在110艘試點漁船上開展了漁獲量報告,試點漁船要通過「漁港通APP」向管理系統保送漁獲量等信息。「一條魚從離開海面一直到飯桌上,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溫嶺石塘漁港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由試點漁船船主進行捕撈日誌填寫,錄入捕撈時間、作業漁區、漁獲物品種及數量,隨後運輸船轉運、岸上交易,每一個環節,通過對魚盤、魚箱等運載載體進行標識,通過漁港通手機APP,錄入二維碼溯源信息,並將信息掃描上傳到溯源管理系統,使得漁獲物從捕撈到轉載,從碼頭到市場都有跡可循。這項制度,讓漁民在手機上或者船用終端上完成全部操作,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自漁港漁船綜合管理試點開展以來,溫嶺漁船總量減少,事故明顯減少,2018年全市共漁業安全生產事故起數5起、死亡(失蹤)7人,同比2015年下降75%和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