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的來源是什麼?姓孟的名人有哪些?著名如孟子、孟姜女,都是歷史上孟氏的先祖,孟姓歷史悠久,因此名人眾多,分支很廣。下面這些百家姓起源對給寶寶起名很有用哦。
一、姓氏源流
中國的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
莊公死後,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
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二、遷徙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發展和繁衍。從東漢開始,孟氏出現於其他地區,如東漢孟光為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附近)人,孟他為扶風人,孟嘗為上虞(今屬浙江)人;三國時的孟宗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獲為建寧(治今雲南曲靖)人;北涼有孟氏,為武威(今屬甘肅)人;唐代孟浩然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孟郊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貞為華陰(今屬陝西)人,孟涫為郴州(今湖南郴縣)人;五代後晉孟賓於為連州(今四川筠連縣)人,後周孟貫為建安(今屬福建)人。
從以上可見,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了。
五代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孟氏的居處又新增了許多地方。例如,宋朝的孟宗政為絳州(今山西新絳)人,孟浩為宜春(今屬江西)人,孟程為豐城(今屬江西)人,孟元、孟彥卿均為洛州(今河北永平)人,孟顯為安華北池(今屬甘肅)人,孟攀鱗為雲內(今山西懷仁)人;明朝的孟充為高安(今屬江西)人,孟兆祥為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孟忠為江蘇崑山人,孟淑卿為江蘇吳縣人,孟善為廣東海豐人,孟俊為陝西鹹寧人,孟羊浩為湖廣鹹寧人;清朝的孟永光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孟超然為福建閩縣人。
三、郡望堂號
【堂號】最著名的有「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孟姓又以「平陸」等為其堂號。
【郡望】根據《姓源韻譜》所載,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陽、平陸縣、東海郡、巨鹿郡、武康縣、安平縣、江夏郡等。
洛陽,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
江夏郡是西漢高祖時設置的,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安陸、鍾祥、潛江、鈣陽等以東,以及河南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這支蒙氏,是三國時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孟 軻(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毋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
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併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
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於「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並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並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於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穫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
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齎。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時,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蜀漢有彝族首領孟獲。
隋唐時期,孟姓湧現出幾位勇於反抗封建統治之士,如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孟讓、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戰的黃巢起義軍將領孟楷。
唐代有著名詩人孟浩然、孟雲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
南宋有名將孟珙。
元末有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
明末清初有戲曲作家孟稱舜。
近現代,有明清史學者孟森、教育家孟憲承、藥學家孟目的、中國矯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繼懋、全國勞動模範孟泰、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孟憲民、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孟少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