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Lynn Barber)的回憶錄改編。1961年,16歲的少女珍妮(凱瑞·穆裡根 Carey Mulligan 飾)對父母反覆督促她學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嘮叨不厭其煩,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親傑克(阿爾弗雷德·莫裡納 Alf red Molina 飾)滿意。一個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衛(彼得·薩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飾),對方的風流倜儻和舉手投足的迷人氣質深深吸引了珍妮。大衛和朋友不斷帶珍妮出入高檔酒吧、藝術品拍賣行和高級餐廳,甚至說服珍妮的父母帶她遊覽夢寐以求的巴黎。燈紅酒綠中珍妮迅速墜入愛河,只可惜事實真相卻並非夢想中那樣美好……
十幾歲的時候,大人告訴你要自重要守住貞操,或者告訴你不要打架不能耍流氓,又或者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火車站扛包,你信麼?即便信了你又肯立刻改過自新照著他們的話做麼?反倒是年輕時犯過錯吃過虧的成年人,會一邊看電影一邊拍著大腿,當初真該看看這樣的電影。所以這是一部成人教育片。
大學時候看的電影,那天電影頻道重播又認真看了遍。依舊覺得是部好片,演員到位,劇情流暢無尿點。女主的清高驕傲,男主壞壞的魅力,女主愚昧善良的父母,角色刻畫很真實豐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電影對於那些想傍大款過上享受生活愛做夢的女孩來說,是部教育片。
把第一次獻給巴黎,一切都太美好了不是麼,只是時間稍微提前了些。長大是人們必經的潰爛,沒錯。再名貴的餐廳都不是自己所得,不夠理直氣壯,被父親在門外的話感動,我想早些年我們也曾經這樣迷茫過,卻很慶幸選擇了該選擇的路。珍妮的衣服很好看,只是我不喜歡倉促的電影結尾就像預料中等待出現一樣。
和幽默紳士的浪漫冒險。可惜紳士年輕的時候大概是失足少年吧,浪蕩才是本性啊。誰不想自己的生活有趣多彩,只是這個轉變很困難,不是下雨天出現的「魅力紳士」就能辦到的了。最終雖然選擇了繼續牛津的學習,可心裡還是想否認,這並不理想,而走向理想生活的路還是那麼不可知。
女主角比較幸運,在第一次選擇失敗之後,還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這也許就是作為一個美麗的聰明女子所擁有的「特權」,不管是缺了美貌還是缺了智慧,她都可以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了,甚至連第一次機會也不會有。
遇見一個成熟多金的男人是一種幸運,錯就錯在,你不該為他放棄你自己的世界。他也並沒有要求你這樣做。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你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那麼就請去好好的讀書」我想在靠著自己的本事供養的溫馨的小屋欣賞唯美主義時期的畫作,遠比在擠滿了世故自以為是的富人的拍賣行拍得這些名畫,更加有意義。
別哭姑娘,你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多……人生無須被什麼條條框框所限制,沒必要用數字和年份限定自己。如果我們走了一長段彎路才到達終點,那中途長長的彎道並不能算是浪費,而相反是寶貴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人存活於世,難免要經歷一些生活的磨練,運氣好的,一輩子平平穩穩,而有些,摸爬打滾一路上都崎嶇不平,這些是命運安排。而人生這條路是需要自己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沒有任何捷徑。
女孩應該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生活沒有捷徑,凡事都該靠自己。多念些書,為自己奮鬥才是真的,其餘什麼都靠不住。也奉勸那些成天希望自己女兒釣到金龜婿的父母,切莫為了自己那點虛榮心,誤了女兒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