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2020-12-19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Haunt RNA和其基因組DNA調控HOXA基因表達以及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模式圖。

日前,清華大學沈曉驊課題組在Cell(細胞)子刊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Opposing roles for the lncRNA Haunt and its genomic locus in regulating HOXA gene activation during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

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長鏈非編碼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nt且不編碼蛋白質的RNA轉錄物。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lncRNA被鑑定出來,據估算人和小鼠的基因組中lncRNA基因和蛋白編碼基因數量基本相當。但關於lncRNA的功能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lncRNA被證明是有功能的。

為了探究lncRNA的功能,沈曉驊實驗室以小鼠胚胎幹細胞(ESC)為研究對象,創新性的利用CRISPR/Cas9系統介導的敲除、敲入等策略,系統全面地研究長鏈非編碼RNA Haunt的功能。該研究發現,Haunt的表達產物和其所在的基因組區域均對下遊的HOXA基因的表達進行調控。進一步研究表明Haunt的表達產物通過影響其基因組區域與下遊的HOXA基因簇基因組區域的長距離互作來抑制HOXA基因的表達。這是首次證明一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和其表達產物同時調控同一基因的表達,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作用。

同時,通過結合RNA幹擾、啟動子短片段敲除、基因組長片段敲除、敲入介導的基因原位表達終止或原位過表達以及原位序列替換等策略來系統全面的探究一個lncRNA的功能在之前的研究中也鮮有報導。

該研究和之前其他的一些研究同時還表明,之前一直被認為的不具蛋白編碼功能的「垃圾DNA」中事實上包含一些潛在的調控元件,這些元件在發育的某些階段可能對一些基因的調控起著重要作用。而lncRNA作為另外一種調控形式可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微調」。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基因組中有很多lncRNA位於潛在的調控元件,Haunt這種調控方式是否廣泛存在,以及其調控HOXA的精細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得到了CLS、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發表論文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清華新聞網3月18日電 3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
  • 非編碼RNA研究技術大盤點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非編碼RNA 及其相互結合的DNA、RNA、蛋白質等科學問題,而科學問題的解答依賴於實驗技術的創新使用和革命。ncRNA可以海陸空全面調控細胞功能,厲害了,其實主要指lncRNA,而miRNA、siRNA主要作用於mRNA層面,本文按非編碼RNA的三個調控維度,就當前主要的實驗技術簡單介紹一下。
  • 人類基因「暗物質」長非編碼RNA有重大發現!有望為癌症藥物設計...
    北京時間5月5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I轉錄的長非編碼RNA,並有望為癌症藥物設計提供新靶標。
  • 美科學家發現使植物耐旱耐鹽的RNA
    摘要: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長鏈RNA(核糖核酸)能增強實驗植物擬南芥耐受乾旱和鹽分的能力,這項發現將有助於開發農林植物新品種。實驗表明,用脫落酸使擬南芥體內DRIR含量上升可顯著提高缺水或氯化鈉含量較高的土壤裡植株的生存率。
  • 環狀RNA:非編碼RNA中的一顆明星
    最近研究已經表明circRNAs可以以miRNA 海綿發揮作用,調控剪切或轉錄及親本基因的表達。已有研究證明circRNAs在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神經紊亂、感染疾病和癌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直腸癌和胰腺管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這暗示circRNAs可以作為預測或檢測某些疾病的生物標記分子。
  • 環狀RNA的前世今生、最新進展,及研究思路
    1993年,在小鼠中發現其Sry基因存在環狀轉錄。2012年,藉助於高通量測序技術,circRNA被大量發現。2013年,Nature雜誌同一期刊登兩篇circRNA研究文章(圖1,圖2),自此circRNA相關研究快速增長,逐漸成為非編碼RNA領域新的明星分子。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從而在轉錄後水平上參與基因的表達調控,進而在胚胎發育、胚後發育、組織分化、細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一個複雜特異的miRNA:mRNA互作網絡圖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它們的相互關係,於是研究人員利用轉錄組數據、miRNA文庫表達量、miRNA-靶基因的調控關係,構建了TH通路miRNA-靶基因的調控網絡。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作為新興的轉錄後調控因子,已在擬南芥、水稻、玉米等多種作物中被廣泛鑑定,可通過順式或反式作用參與植物逆境響應、有性生殖、器官形成等多種生長發育活動。分櫱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到包括環境條件、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等的綜合調控。
  • 陳月琴/張玉嬋課題組解析水稻生殖期phasiRNA調控減數分裂的機制
    在減數分裂前期,有一批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會迅速改變,然而它們如何被調控還是未知的。有趣的是,在水稻等作物中,有一類特殊的小分子非編碼RNA phasiRNA在減數分裂前期短暫且大量地表達,但它們存在的意義還不清楚。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NASH患者的成纖維細胞中線粒體定位的環狀RNA顯著下調,針對其中的一個環狀RNA(SCAR)開展深入研究發現,脂肪酸導致的內質網應激誘導CHOP表達上調,CHOP抑制PGC1α,而後者調控SCAR表達,因此脂質導致SCAR減少。SCAR在線粒體內通過結合mPTP的亞基ATP5B而阻止其開放,抑制線粒體ROS和成纖維細胞活化。
  • 改變一個基因 楊樹不再「飄雪」
    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少花粉楊樹品種培育的基礎科學問題。近日,南京林業大學楊樹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論文,為培育不飛絮、少花粉的美洲黑楊新品種提供了原創性成果。這個片段含有兩個基因,其中一個基因(FERR-R)是由在雌花中特異表達的基因FERR(該基因位於性別決定區外)複製形成,複製出的基因FERR-R丟失了部分序列,轉錄產生siRNA反過來攻擊FERR基因,使FERR基因的啟動子和第一外顯子發生甲基化,並降解FERR轉錄序列,從而抑制FERR基因在雄性中表達。
  • 科學家發現重要癌症小分子RNA
    Yang,其中張雅鷗教授早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研究組主要以醫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為研究領域,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的密切結合為研究特點,在非編碼RNA、幹細胞的分化機理、組織蛋白酶與糖脂代謝、細胞外基質與疾病的關係以及腫瘤血管生成方面有一系列前沿性和原創性的研究。
  • 環狀RNA研究新突破,科學家開發基於Cas13的功能性circRNA篩選工具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包括LncRNA和circRNA)生物學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長非編碼RNA重要研究成果。2020年12月7日,陳玲玲、楊力、李勁松團隊合作,在 Nature Methods 雜誌發表了題為:Screening for functional circular RNAs using the CRISPR–Cas13 system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於2020年3月25日在預印本 bioRxiv 提前上線。
  •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此研究結果於5月30日的《自然-免疫學》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選擇能夠通過調控DNA甲基化來決定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調控分子"為觀察點,經篩選發現DNA甲基化酶Dnmt3a能夠促進天然免疫細胞高效釋放I型幹擾素。研究結果表明,DNA甲基化能夠維持抗病毒信號轉導通路的關鍵分子高表達,為天然細胞在病毒入侵時及時高效啟動抗病毒免疫反應做充分準備。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研究者表示,環狀RNA (circRNA)不編碼蛋白質,而是複雜調控系統的一部分,但其功能仍不清楚。這項在細胞培養和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名為CDR1as的環狀RNA可以阻止黑色素瘤的惡性擴散,而它的缺失則會促進這種擴散。一項對人類黑素瘤組織的研究分析也表明,CDR1as水平升高與存活率增加有關。
  • 『Nature Genetics』兒中心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運用cis-X新算法...
    對非編碼調控變異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人類基因組中98%的區域為非編碼區域,富含大量的DNA功能元件(如啟動子、增強子等),參與調控基因的轉錄。非編碼基因組中的變異已在多種腫瘤中被證明可以引起腫瘤相關基因轉錄異常進而導致腫瘤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 中國科學院版納植物園在蒺藜苜蓿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引發「綠色革命」的赤黴素(GA)在株高和分枝發育的調控中發揮作用,豆科植物在農業和生態系統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關於其株高和分枝發育的研究及GA在其中的作用鮮有報導,這制約豆科作物的育種改良。  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具有二倍體、基因組較小、閉花自花授粉、遺傳轉化體系較為成熟等優點,因而是豆科的模式植物。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研究發現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定量性狀基因座豐富了功能性遺傳變異
    研究發現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定量性狀基因座豐富了功能性遺傳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11:15 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Pandurangan Vijayanand和Ferhat Ay小組合作的研究發現
  • 另闢蹊徑 「基因魔剪」靶向RNA
    《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稱,現有的CRISPR基因篩查方法只能編輯或靶向DNA,他們另闢蹊徑,開發出一種靶向RNA的新型CRISPR篩查技術,最新研究有望促進基因組學和精準醫學的發展。  在最新研究中,科研團隊用到了一種最近被表徵的CRISPR酶Cas13,該酶靶向RNA而非DNA。他們使用Cas13設計了一個優化平臺,用於在人類細胞內的RNA水平上開展大規模平行基因篩選。這一篩選技術可用於了解RNA調節的多個方面,並確定非編碼RNA(被蛋白產生但不編碼蛋白的RNA分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