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暗物質」長非編碼RNA有重大發現!有望為癌症藥物設計...

2020-12-17 上觀

北京時間5月5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I轉錄的長非編碼RNA,並有望為癌症藥物設計提供新靶標。

陳玲玲研究員在新聞發布會上。黃海華攝

 

是不是倍感振奮又覺得有些深奧?且聽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你慢慢道來,這是一個有關長非編碼RNA的故事……

 

如果你沒有把生物知識都還給高中生物老師,應該還記得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吧。曾有科學家給矮牽牛花插入催生紅色素的基因,但沒想到花瓣竟然變成了白色。1998年,科學家發現RNA幹擾機制導致某種特定基因「沉默」,才解釋了這一科學之謎。在這一發現之前,RNA只是被當作實現遺傳信息DNA在蛋白質上的表達,是一個「信使」,被認為沒有什麼其他功能。

 

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在人類基因轉錄組中,超過98%為非編碼RNA,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正因為此,《科學》雜誌在2010年把非編碼RNA列為「本十年卓見」的首位。

 

39歲的陳玲玲教授從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學成歸來後,一直致力於長非編碼RNA(長度大於200個核苷酸的RNA分子)的代謝與功能研究。這是後基因組時代重要的科學前沿領域。2011年以前,RNA的結構一直被形容為「戴著帽子拖著尾巴」,後來科學家發現不是所有的RNA都有這個「帽子」和「尾巴」。陳玲玲研究組首創了無「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近年來發現了一系列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

 

言歸正傳。本次研究同樣運用無「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陳玲玲研究組根據其結構特性和功能將其命名為SLERT。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I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重點來了!作為細胞內含量最多的一類RNA,核糖體RNA的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轉錄不足易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而核糖體RNA正是由RNA聚合酶I轉錄生成。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確敲除位於細胞核仁中的SLERT後發現,SLERT的缺失導致了RNA聚合酶I轉錄活性的降低。也就是說,沒有了SLERT,RNA聚合酶I就「消極怠工」了。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研究人員觀察到,存在於細胞核仁中的RNA解旋酶DDX21圍繞RNA聚合酶I形成直徑約為400納米的環狀結構,這個環狀結構將RNA聚合酶I「圍困」在其中,其「包圍圈」大小直接影響RNA聚合酶I轉錄的活性。在這場「包圍戰」中,SLERT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原來,它可以改變DDX21的蛋白構象,從而調整「包圍圈」的大小。SLERT缺失,會讓「包圍圈」變小導致RNA聚合酶I的功能發揮受到阻礙,反之當「包圍圈」變大時就可以解除DDX21對RNA聚合酶I的抑制。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

 

人體細胞中含有約400個拷貝的核糖體DNA 序列,但僅有一半可以轉變成核糖體RNA,這一轉錄調控之謎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陳玲玲研究組通過上述對於SLERT的研究也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機制,即通過「包圍圈」對RNA聚合酶I轉錄調控進而控制核糖體RNA轉錄差異。該工作拓展了人們對非長編碼RNA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的理解,也為進一步研究細胞核仁的結構和功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研究人員還發現,敲除SLERT可以抑制模型小鼠體內的腫瘤細胞生長速度,反之,如果SLERT過表達,則促進細胞增殖。注入敲除SLERT的腫瘤細胞到小鼠,其體內腫瘤的生長速度要低於注入普通腫瘤細胞的小鼠,這也為相關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靶標。「這裡的腫瘤細胞具有普適性,未來將考慮和臨床醫生合作,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發現。」陳玲玲研究員說。

 

視頻說明:三維重構數據,SLERT(藍色)鑲嵌於DDX21環狀結構(綠色)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焦點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目前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lncRNA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暗物質。探索lncRNA的功能和生物學意義,對於人們認識非編碼基因組、生物體的多樣性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LncRNA的功能分類及預測,是新興的非編碼RNA領域一直追尋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 另闢蹊徑 「基因魔剪」靶向RNA
    研究人員解釋稱,現有基於CRISPR的遺傳篩查方法幫助科學家發現了癌症免疫療法及多種其他疾病的關鍵基因,但這些方法只能編輯或靶向DNA。對人類基因組的許多區域來說,靶向DNA可能無效,而且,冠狀病毒或流感之類的RNA病毒也根本無法藉助現有CRISPR篩選方法來應對。
  • 科學家發現重要癌症小分子RNA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深圳研究生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種重要的癌症相關小分子RNA:miR-210在細胞周期調控中靶基因,從中發現了一系列的靶基因
  • 環狀RNA:非編碼RNA中的一顆明星
    2010年前,幾乎無新miRNA被發現,miRNA起源研究進展極小。由於高通量深度測序和計算機分析的快速發展,從古生菌到人類跨物種的幾千中circRNA被發現,更有甚者,一些基因的circRNA的轉錄量至少是其線性轉錄本的10倍。表1 近年來在人中鑑定到的circRNA[1]
  • Cell:重大突破!融合環形RNA也參與癌症產生!
    他們的發現揭示出環狀RNA也與蛋白一樣受到癌症中基因組重排的影響,從而導致異常融合。再者,這些融合環狀RNA(fusion-circular RNAs, f-circRNAs)不只是旁觀者,它們似乎促進腫瘤生長和發展,這突出表明它們在這種疾病中發揮著作用。
  • 人類抗癌新希望!科學家發現鯊魚少得癌的原因,癌症有望被攻克?
    先前,小艾寫過一篇「動物患癌」的文章,裡面說到——癌症並非是人類的「特權」,動物其實也會得癌症。 但之後,也有很多人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粉絲稱,鯊魚不得癌症。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文章首次提出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表達產物和編碼這個lncRNA的基因組區域同時對其下遊的HOXA基因簇的表達進行調控,並且起著相反的調控方式。PTN-BBS聯合培養項目2010級學生尹亞飛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2012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2012級學生顏丕熙和盧雨陽等。沈曉驊博士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 靶向RNA 小分子藥物治療癌症取得突破
    在人類基因組中只有2%的序列編碼蛋白,但是有70-80%的序列會被轉譯成RNA。因此RNA可能提供更多的成藥靶點,但是直到最近,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RNA無法成藥,因為它們很小而且相對不夠穩定。相關閱讀:RNA研發熱:這12家公司正在推進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Disney博士的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利用計算機算法來發現相對穩定的RNA,並且找出能夠與之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在這項研究中,他的課題組在這一基礎上更進一步,將能夠與RNA特異性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與能夠激活細胞內常見的核糖核酸酶L(RNase L)的寡核苷酸序列連接在一起。
  • Mol Cell:新研究建立藥物-基因突變組合拳 為癌症精準治療開路
    2016年7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癌基因突變進而以其為靶點開發精準治療藥物和治療策略,最近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莫裡斯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不僅發現了癌基因突變,同時還找到了能夠特異性靶向突變基因的治療藥物
  • 非編碼RNA研究技術大盤點
    非編碼RNA可火了,miRNA大火燒了十幾年,現在慢慢地把lncRNA的領域也給點著了。現在可能連實驗室的插槍頭阿姨都知道絕大多數的RNA分子並不翻譯,這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包括miRNA、lncRNA等。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一種神秘的遺傳物質可以抑制皮膚癌細胞的擴散,但隨著它們的成熟,這種物質往往會丟失。一項對人類黑素瘤組織的研究分析也表明,CDR1as水平升高與存活率增加有關。黑素瘤是皮膚癌中最致命的一種,癌症細胞的侵襲性擴散或轉移是黑素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基因錯誤,癌細胞從正常細胞中產生,但DNA的變化並不能完全解釋細胞是如何擴散的。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總的來說,在藥物研發中,G蛋白偶聯受體是最常用的靶點,其次是激酶;然而,對於癌症,蛋白激酶是迄今為止小分子藥物開發中最高產的靶點。人類基因組編碼約500種蛋白激酶,包括兩大家族的酪氨酸和絲氨酸/蘇氨酸激酶。 截至2019年年中,FDA已經批准48種蛋白激酶抑制劑用於臨床,其中大多數針對受體酪氨酸激酶;43種被批准用於癌症治療,還有更多的正在進行臨床前和臨床試驗。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8期:再不保護魚類基因庫 我們將無魚可吃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武漢同濟醫院新發現3個心臟猝死基因 從發現到被公認花了整整十年12月7日,國內著名基因診斷專家、武漢同濟醫院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表示:目前全球發現心臟猝死三大主因明確致病基因120餘個,其中有3個猝死基因是武漢同濟醫院新貢獻的,這3個基因分別為COL5A1、COL5A2和TSR1。
  • 人類有望從中國藥用植物中發現的抗癌藥
    人類有望從中國藥用植物中發現的抗癌藥   新華網南寧2月24日電(記者 黃革) 人類有望從中草藥中獲得更多的抗癌藥物。在一些植物來源的抗癌藥被陸續發現並成為商品後,科學家目前正在中草藥中尋找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抗癌新藥。  癌症藥物研究專家、美國中藥研究中心教授徐任生日前在廣西南寧市舉行的國際藥物化學、新藥開發學術研討會上說,近年來抗癌藥物的篩選技術有了很大改進,促進了植物來源抗癌新藥的研究,而中國豐富的藥用植物正為開發抗癌新藥提供了獨特的來源。
  • Nature Milestones | 近20年人類癌症研究領域14項裡程碑式進展!
    與傳統藥物相比,靶向藥物具有低毒、高效、不良反應少等特點,然而,臨床試驗表明患者在接受該靶向藥物治療後會產生耐藥性,導致腫瘤復發。為此,Mercedes E.Gorre及其合作者對該藥物治療後復發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進行研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耐藥機制(BCR-ABL 融合基因的擴增和過度表達;BCR-ABL 激酶突變)。
  • 一種新的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方法已經被設計出來:螺旋體與輪烷
    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ofBirmingham)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方法,該方法使用機械連鎖的分子作為「魔法子彈」。許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試驗基於細長的線狀中心柱的輪烷,但這種新設計使用的是一種更大的圓柱形超分子『螺旋』分子--長約2nm,寬1nm--它有顯著的能力在dna和rna中與Y形連接或叉狀連接。 這些分叉是在DNA複製時產生的,在實驗室測試中,伯明罕研究人員已經表明,當它們與連接處結合時,圓柱體分子能夠阻止癌細胞、細菌和病毒的繁殖。
  • 科技話題:「超優千號」、玉米基因編輯、「蜻蜓44」星系暗物質、新...
    科技話題:「超優千號」、玉米基因編輯、「蜻蜓44」星系暗物質、新冠病毒、恆星 2020-10-1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或已解開長生不老密碼!這群北美土著的基因,讓人類看到希望
    十分好奇的沃恩將藥物混入小鼠的食物中,指望它多活一些時日,至少能讓人看出藥物有沒有效果。這種基因型的小鼠常常毫無徵兆地猝死。在用藥數周之後,沃恩發現小鼠重新長出了毛髮,健康狀況也開始改善。他眼看著小鼠一天比一天年輕。宮田敏男的藥物似乎能減緩機體衰老死亡的細胞過程。
  • 環狀RNA臨床潛力可期,有助腫瘤患者耐藥難題
    癌症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癌症的早期診斷亟待改善,許多患者在第一次臨床就診時就已經患有晚期癌症。這些患者往往錯過了手術的機會,抗癌藥物成為他們主要的治療選擇。自首個晚期癌症化療臨床報導以來,多種抗癌藥物的創新研發不斷,有效改善了晚期癌症患者的臨床療效。除此之外,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也為癌症的醫學治療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 消費級基因檢測興起,科技怎麼為人類服務?
    她本人是藥物不良反應的受害者,小時候因為急性肺炎打慶大黴素產生藥物毒性導致右耳完全失聰,這種藥物性致聾是不可逆的。王雯靜後來想,很多基於歐美人群基因資料庫研究的藥物對中國患者會不會產生療效上的差異甚至藥物毒性?有沒有屬於中國人的藥物基因組學資料庫來支撐研發新藥並指導臨床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