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2020-12-10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隻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

  「照此下去,北極海冰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完全消失。」宋米榮強調。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今年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精準預測還有很高難度

  海冰面積是對海洋上海冰覆蓋區域的一種度量,海冰存在較高的反射率,能夠將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使極地維持一個冷源的狀態,而海冰面積的大小則能反映出進入地球系統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科學家之所以高度關注北極海冰,是因為它的變化不僅對局地氣候有顯著影響,而且對全球的大氣、海洋系統都有持續影響。更重要的是,極地海冰和氣候變化對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別是我國氣候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

  為了精準預測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科學家操碎了心。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表示,目前北極海冰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基於現有的預測手段和技術來看,準確預測海冰的難度非常高。

  劉驥平說,一個重要的手段是通過建立數值模式來進行預測,這需要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用來預測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的空間分布。劉驥平課題組就研發了一個北極海冰數值預測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大氣—海冰—海洋的全耦合的北極區域數值預報模型進行海冰預測,最新預測的結果是今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最小值是436萬平方公裡。

  另外,衛星觀測目前是北極海冰監測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衛星每天幾次越過極地地區的時候,衛星上的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特殊傳感器微波成像儀收集數據,通過對數據形成的圖像進行分析反演,可以得到極地海冰密集度的分布,進而計算得到海冰面積。」宋米榮說。

  劉驥平介紹說,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高解析度的衛星,其解析度能夠達到幾百米,這樣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可以為數值模型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數值模型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

  但同時,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隻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雲層覆蓋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大打折扣,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

  海冰減少將引發一系列變化

  全球變暖無疑在北極海冰的減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據研究,引起北極海冰變化的原因除了全球變暖以外,還有以下因素:北極陸地冰川融化導致徑流加大,使北極結冰量受到顯著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水溫度和流量變化對北極海冰影響很大﹔來自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影響北極夏季海冰融化﹔北極某些區域的風力趨於減弱,顯著影響海冰輸出,對北冰洋總體冰量產生影響。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導火索,能引發海洋和大氣的一系列變化,進而會深遠地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與此同時,也將進一步作用於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在宋米榮看來,北極海冰的減少,將直接影響極地的生態環境。在海冰的底部有特定的藻類和細菌生長,為浮遊生物提供食物,浮遊生物又餵養了較大的動物。海冰的減少特別是夏季出現更多的開闊水域,將造成浮遊生物大幅減少,進而影響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動物。此外,北極熊、海豹、海象等正在喪失棲息地,被迫向北移動,而一些新的物種如北大西洋鱈魚和頂級捕食者鯨魚等則因為沒有海冰覆蓋而遷入,使極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

  如果北極海冰完全消失,除了極地的生態環境被改變外,也會破壞全球海洋環流,對極地和全球天氣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北極永久凍土裡凍結的溫室氣體可能被釋放,加劇北極的變暖。研究表明,北極變化與中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強降水、暴雪、霾日數,以及歐洲的高溫熱浪,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變冷趨勢,美國東北部暴風雪等密切相關。比如,在北極加速變暖的階段,美國東北部發生強暴風雪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

  此外,北極加速變暖還會導致格陵蘭冰蓋進一步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使得鹽土向內陸擴展,從而導致土地鹽漬化和沼澤化,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會因此急劇減少,造成糧食產量下降。

  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挑戰。

  可能的利好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通過北冰洋的航線將變得頻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讓北極航道逐漸具備通航可能性。北極航道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和途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東北航道是目前主要通航的路線,近年來,我國已試航成功的集裝箱船走的就是東北航道。(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責編:高紅霞、羅昱)

相關焦點

  • 調查稱2018日本國內人口減少逾43萬 連續10年減少
    原標題:調查稱2018日本國內人口減少逾43萬 連續10年減少 中新網7月1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總務省10日發布的基於「居民基本登記冊」的人口動態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9年1月1日,國內的日本人為124776364人,較2018年同期減少433239人,已連續
  • 受疫情影響 日本各航空公司旅客量出現歷史最大降幅
    其中,全日空3月份國際線和國內線旅客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了72.1%和60.2%。日本航空3月份國際線和國內線旅客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了73.8%和57.1%。 據全日空相關人員介紹,受疫情影響,國際線旅客量2月份較去年同期下跌25.2%,3月份更是出現斷崖式下跌,降幅達 72.1%。同時,3月份的國內航線同比減少60.2%。降幅超過東日本大地震等特殊時期,是目前可知範圍內的最大值。
  • 日本民宿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疫情下外國遊客減少是主因
    人民網東京5月21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的報道,日本觀光廳20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自2018年「民宿新法」實施以來,一直在持續增加的民宿數量首次出現減少的趨勢。 截至到5月11日,合法登記的民宿達2.1176萬家,低於4月10日統計時的2.1385萬家。
  • 日本五一黃金周連休中的新幹線預約量同比減少9成
    人民網東京4月16日電 據《讀賣新聞》報道,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蔓延以及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影響,日本6家JR鐵路公司在五一黃金周連休(4月24日-5月6日)期間的新幹線指定席預約量(截止至13日)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9成。這是6家JR鐵路公司14日對外發布的消息。
  • 日本調查:近90%企業受到疫情影響 TOTO、高島屋等也難例外
    人民網東京12月3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道,朝日新聞社日前以100家日本主要企業為對象,就企業的經營情況、新冠肺炎疫情等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對策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 在日本,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遲遲不散,導致很多企業面臨困境。
  • 北海道:7月份住宿遊客減少6成 外國遊客幾乎為零
    人民網東京8月13日電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酒店協會北海道支部聯合會發布的7月份實際住宿業績顯示,北海道104處住宿設施的住宿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62%,隻有212000人次,銷售額下降了52%。
  • 盂蘭盆節期間韓國赴日遊客減少7成 福岡至釜山高速艇預約接連取消
    原標題:盂蘭盆節期間韓國赴日遊客減少7成 福岡至釜山高速艇預約接連取消   人民網東京8月20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道,JR九州集團於19日公開了9日~18日期間(包含盂蘭盆節期間在內)的客運情況。
  • 21號強臺風給日本帶來巨大影響並有人員傷亡
    圖:關東地區條鐵路線受到影響(孫璐 攝) 人民網東京10月23日電(許永新)23日凌晨3時左右,21號強臺風「蘭恩」在日本靜岡縣御前崎市登陸,上午9時左右移到遠離福島縣磐城市的海域。 據時事通信社報道,臺風給日本帶來了巨大影響。在首都圈方面,JR東日本鐵路公司減少了東海道線以及中央線與總武線的列車運行次數,給上班與上學帶來了影響。22日,受21號臺風的影響,福岡市建設工地的腳手架倒塌,一名男性死亡。和歌山縣紀之川市由於發生滑坡,一名男性因此而失聯。據總務省消防廳發布的消息,日本全國共有17人受輕傷。
  • 日本經濟再生相要求經濟團體將出勤人數減少7成
    中新網1月8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經濟再生相8日與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商工會議所、經濟同友會三大經濟團體代表舉行在線會談,要求通過推進遠程辦公,使出勤人數減少7成。日媒稱,此舉旨在減少因出勤產生的聚餐機會,遏制新冠疫情蔓延。
  • 全日空、日航將自9月起進一步減少日本國內線航班
    人民網東京8月24日電(李沐航)因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影響出行遊客將進一步減少,日本大型航空公司全日空(ANA)及日航(JAL)宣布,自9月起將有4成國內航班停運,並將縮減運行航班班次。
  • 【消費】了解食用限期 減少浪費食品
    包裝上的「最佳食用日期」(best if used by)、「出售日期前(sell by)」及「使用日期(use by)」等標籤,純粹是製造商猜測他們的產品可以維持新鮮的長度,接著影響超市根據這些日期而決定食品是否應該下架。但這些日期根本對食品安全沒有起任何影響。
  • 【知識】天氣熱,會對你的跑步戰鬥力造成哪些影響?
    天氣炎熱會對身體的戰鬥力造成多重打擊,影響你的奔跑效率,從生理和心理多重因素幹擾你,讓你止步,讓你閉嘴,讓你變弱感覺怪怪的。 3、戴帽子注意是否散熱 帽子是把雙刃劍,防曬的遮陰的同時(抵擋熱輻射和提供心理舒適),也會部分影響頭部散熱。帶全頂帽、空頂帽還不戴帽子,可以根據日照、溫度、風速等多重屬性來判斷。
  • 受疫情影響 全日空、日航縮減日本國內的航班班次
    人民網東京3月4日電(李沐航)據《朝日新聞》報道,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大的影響,日本國內的航班利用率逐漸降低。全日空(ANA)及日航(JAL)4日宣布,將調整日本國內的航線,減少6-12日期間部分航班的班次。
  • 為降低疫情影響 全日空提出空乘人員停工數天不支付飛行津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期旅客的需求大幅降低,3月下旬以後的6成左右的國際航線都已經決定停飛,全日空於是計劃讓空閑的空乘人員暫停工作,並尋求工會的理解與配合。 目前,全日空正在研究讓部分員工分別在指定的日子裡停止工作,每名員工需要停工數天。 據介紹,日本空乘人員的工資構成主要由基本工資和執飛時所支付的津貼兩大塊組成,停工期間不發放津貼。
  • 渤黃海海冰進入嚴重期 海冰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羅沙)記者13日從國家海洋預報臺獲悉,目前我國渤黃海海域海冰已進入嚴重期,隨著強冷空氣再次侵襲,海冰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張。    國家海洋預報臺表示,經歷幾天短暫的回溫,渤黃海海冰總體分布面積相比前幾日略有回縮,其中遼東灣、渤海灣和黃海北部浮冰範圍都有不同程度縮減,而萊州灣海域由於水深較淺極易結冰,加之河水結冰流入,浮冰範圍基本不變。而隨著14日、15日的強冷空氣再次侵襲我國渤黃海海域,渤海海區氣溫降幅將達6-8攝氏度以上,黃海北部氣溫降幅10-12攝氏度,受此影響海冰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張。
  • 渤海及黃海海冰範圍擴大 國家發布海冰警報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 (記者胡浩)由於受持續低溫影響,渤海和黃海海冰增長迅速,國家海洋預報臺12日發布海冰警報,提醒有關部門注意防冰減災。海洋預報臺提醒,由於海冰對港口設施、海上運輸和涉海生產作業有嚴重影響,請有關部門注意海上作業和航行安全,做好防冰減災工作。據介紹,近期渤海和黃海北部出現了近30年來最嚴重的海冰冰情,尤其是遼東灣、萊州灣等近海海域。遼東灣浮冰範圍從2009年12月31日的38海裡發展到2010年1月12日的71海裡,對船舶航行、停泊和港口生產作業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