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吃羊肉噢。」
這是入冬之後,
餘杭人最為盛情和體面的客套。
餘杭羊肉,
以臨平一帶的紅燒羊肉和倉前的白切羊肉為代表。
餘杭觀察這次先說說久負盛名的「臨平紅燒羊肉」。
這道美食,讓很多人牽腸掛肚。美食家沈宏非先生,每到這個時節,就要微博上說一次,「沒有臨平紅燒羊肉的寒夜,最難將息。」
臨平紅燒羊肉,精準一點說是運河(街道)紅燒羊肉,更細膩點還可分成博陸紅燒羊肉和五杭紅燒羊肉兩大流派。它之所以能成為膾炙人口的美食品牌,絕非偶然。這裡面既有紅燒羊肉美味無敵自帶流量的緣故,還有歷史和文化的成因。
運河邊很多古鎮的「形」今天大多不在了。但文化的神韻依舊。對平頭百姓來說,最大的文化就是美食。
運河文化是什麼呢?有人概括為包容、富足、溫潤、綿延,又暗藏雋永和韌勁。這樣的文化基因,也浸潤到這碗紅燒羊肉裡,成為美食的密碼。
包容:湖羊北來 五味調和■
首先就是包容。包容就是博採眾長,糅合各種優點為我所用。拿食材來說,羊原本是北方吃的多,但經過歷代戰爭,遷徙的北人逐漸把北地的飲食習慣帶到了杭嘉湖地區。特別是1276年元兵攻破杭州以後,蒙古貴族一日大宴,殺羊上千,南人吃羊的習慣就此養成。
「湖羊」的培育,即從那時開始,至今已有800餘年。在南方缺乏天然牧場的條件下,羊由放牧改為圈養。太湖流域重蠶桑,居民飼養的羊用混了蠶沙的桑葉和其它青飼料舍飼。在終年舍飼的環境下,經過多年人工選育,羊只逐漸適應了南方高溫高溼的氣候條件, 蒙古羊在太湖周圍的杭嘉湖一帶定居下來,形成了體格中等、體質結實,羔皮質量極高,肉又少腥羶的湖羊品種。
北地食羊的習俗「南下」以後,不但羊的品種被改良了,原本一根松枝一把青鹽的草原水煮和燒烤、風乾,也變成了兼容並包的「紅燒羊肉」。煮羊的鍋子裡,多了天南海北的「大料」、越地特色的黃酒、南方時興的醬油。那花雕、女兒紅的味道,自是蒼茫草原山所沒有的。臨平特產的甘蔗也一度成為紅燒羊肉的「甜蜜元素」,更加深了這道名菜的「餘杭印記」。
北人烹羊,講一個原汁原味和大快朵頤;而運河的羊肉,味道要複雜得多。甜與鹹鮮的調和、黃酒的加入、大小火的調節,最終在咕嘟嘟的小沸中,成就了江南的「小落胃」。
運河文化包容兼蓄博採眾長的特性,從紅燒羊肉裡也可見一斑。
富足:運河明珠 江南羊市■
在中國,無論哪個年代,吃羊都是一件代表幸福和富足的事。
紅燒羊肉能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自然離不開運河文化的「富養」。
現在的運河街道由過去的五杭、博陸、亭趾三個水鄉合同,有人被戲稱這是餘杭的「東三省」。三地的老街當年都曾熱鬧過,老底子是杭、嘉、湖三府的交界處。在水路交通為主的古代,沿著大運河發展起來的這三個街市,成為嘉興、湖州兩府乃至整個環太湖流域,直至整個北方進入杭州地界的重要門戶之一。
博陸的羊市明朝就興旺起來了。據老輩回憶,至解放前,博陸還有7家專門買賣湖羊的「羊行」,周邊桐鄉大麻、德清新市等地商戶,遠自上海的客商都到這裡來交易湖羊。博陸羊行分成東羊行浜和西羊行浜。冬、春二季為鬧市,集市的日子,水路貿易者隔夜就要搖船到博陸羊行。
羊行收購的是活羊,賣出去的花樣就多了。有賣整隻活羊的,也有屠宰後賣鮮羊肉的,還有架鍋烹製熟肉的。據說,那個時候,一個小小的博陸老街,就有大小28家羊肉店、羊肉攤,這是產業鏈的自然延伸。大概那時起,「松江府」的上海人,就已經聽說過紅燒羊肉的大名了。
舊時博陸、五杭一帶逢年節要吃羊,有說法是「四十八節」都要殺羊。清明、冬至這樣的大節氣更是必有羊肉,既飽口福,又可祭祀。家裡有「大日子」,宴席上必須有一碗上好的紅燒羊肉才算得體、體面。好的羊肉師傅,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最好的師傅一個日子裡有幾家人搶著請。
實際上,直到如今,這裡的「廚師公」也只有紅燒羊肉燒得「到門」,才有「飯碗頭」。
如今在鄉村,酒席越辦越豪華,燕鮑翅也很常見。但在大多數人心中,對菜餚的滿意指數,來自那碗紅燒羊肉。如果端上桌的羊肉,色澤深紅、汁濃味醇、濃香撲鼻、油而不膩、酥而不爛、糯而不散,大家就會稱讚一聲:「今朝的菜,好的!」
紅燒羊肉成為當仁不讓的本地第一硬菜,硬在味道,更硬在地位。
本地百姓正因為生活的富足,才能在「安居」之外,有了對「小落胃」的孜孜追求。
這種暗藏在美食裡的富足才是「美得流油」的江南好生活。
溫潤:魚羊之鮮 滲入生活■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廬中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是古代文人對「江南」最美的描述之一。而老百姓的日子,則著眼在軟紅十丈,煙火人間。這一碗紅燒羊肉裡不止有水鄉的富足安逸,更有江南的文化印記。
都說浙菜善治「小鮮」,比如杭幫菜扛鼎作品宋嫂魚羹、龍井蝦仁、炒二冬。羊肉不能歸於此類,古者以羊為少牢,是祭祀先祖的「大菜」。羊在內蒙是氣勢磅礴的烤全羊、原始風味的水盆羊肉,而在運河,就是「紅泥小火爐」的緩緩入味,精細調和。
這就是一地文化的魅力。凡是到了這裡的,都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發生改變。最終它們毫無突兀地融入風土和人事之中,被打上文化的烙印,並繼續隨著運河水道和一地民風向外擴散。就像很少有人知道,金庸先生的顯赫家族海寧查氏,其家訓「才名終世態,學業有家傳」,出自博陸鍾家的女兒鍾韞(鍾化民孫女)的詩。
運河聯結起水鄉名鎮,也聯結起不同的家族和各地的人們。最終,一種「文化共同體」的構架建立起來,一種氣質遠近傳播。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水鄉之味,也是水鄉之美。
綿延:代代飄香 聲名遠揚■
大運河是綿延的。運河美食也是綿延的,這體現在世代傳承的羊肉烹飪技藝上。
在運河街道民間,能燒一手好羊肉的大有人在。尋常人家的主婦們,圍裙裡說不定兜著一包傳了幾代的「秘制」的調料。
博陸有位張子文老先生,86歲,已經燒了60多年紅燒羊肉。當年,杭州城裡的飯店,專門請他去燒羊肉。
他曾在媒體上公開傳授燒羊肉的秘訣:一是紅燒羊肉最好是土灶、硬柴、大鐵鍋,硬柴首選桑柴。二是選羊要辨牙口,以兩、三歲的羊為宜。三是要冷水入鍋,大火煮開,等浮沫全部撇去,加入黃酒,再加大火力,肉裡面的髒東西就要靠兩次加大火力「逼」出來。四是下作料有講究:花椒等香料只用少許,用來提香、提鮮,放多了羊肉就要發木。放糖最考驗廚師,糖多則膩,糖少不鮮,糖的拿捏,也就成了這道菜的靈魂。五是燒羊肉不能用鍋蓋,先要旺火燉,一旦加了醬油10分鐘後,就要撤柴用文火慢慢熬。博陸紅燒羊肉遠近聞名,就是因為它是收湯燒,湯頭短,很入味。
張老先生師從其老丈人,他的手藝,又傳給了兒子、女兒和女婿,現在,已經是外孫、外孫女在「當家」,他們家的「運和」紅燒羊肉館,開在了臨平和杭州城裡,生意紅火。
張老先生現在自己不燒羊肉了,但是仍然喜歡吃兒孫們燒的羊肉。他看重的,是這份技藝的「綿延」。
在運河,許多燒羊肉手藝好的人,開了飯館,成了名店。比如五杭的「周氏羊肉」,又比如亭趾街上旗鼓相當的「湧興飯店」和「踏步檔飯店」。還有不少人家,老子燒羊肉,兒子開微店,造就了爆款的「網紅羊肉」。
紅燒羊肉業已形成美食的產業。曾有媒體為此點讚:運河的老百姓,忙著「發羊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京杭大運河特有的包容、富足、綿延,溫潤和雋永,化身在這一碗碗紅燒羊肉裡,不曾離去,代代飄香。
對水鄉人來說,紅燒羊肉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聚集的符號,是市河兩岸昔日的簷廊,是鄉愁,是根,是童年流過的哈喇子,是飲食男女和現世安穩。
「吃羊肉噢!」
「餘杭觀察」小編寫的這篇推文看了是不是很溫暖?
是不是看了就想買,就想吃?
今天我們推薦餘杭五杭老沈家的紅燒羊肉,
點擊【五杭老沈家的紅燒羊肉】了解,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直接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