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環球行 24
卡卡杜國家公園位於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市東南171公裡,1979年被批准建立國家公園,面積為19804平方公裡,從北向南延伸近200公裡,從東向西延伸超過100公裡。1981年,公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在這裡,荒野景觀、溼地、鱷魚、土著文化和巖畫構成了卡卡杜獨有的魅力:荒野景觀倍感親切、生物多樣自然和諧、景觀多樣天然有序、傳統現代相得益彰。
卡卡杜是澳大利亞北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公園之一,在這裡,荒野景觀、溼地、鱷魚、土著文化和巖畫構成了其獨特的魅力。
生物多樣性最豐富
卡卡杜國家公園位於赤道以南12-14公裡處的熱帶地區。卡卡杜在一年中分為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10月份的平均最高氣溫為37.5℃。年降雨量由賈巴魯的1565毫米到瑪麗河地區的1300毫米不等,偶爾的熱帶氣旋會在局部地區產生強烈暴雨。
納奧龍傑巖
國家公園內受保護的主要自然資源包括4個主要河流系統:東鱷魚河、西鱷魚河、野人河、整個南鱷魚河以及河口和潮間帶、衝積平原、溼地、亂石、外圍山丘和盆地6個主要地貌區。
由於該公園的地質、地貌和棲息地的多樣性,這個公園記錄了1700多種植物、74種哺乳動物、117種爬行動物、280多種鳥類。卡卡杜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數量眾多, 是澳大利亞北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公園之一。
卡卡杜上空的飛鳥
卡卡杜南部的山丘和盆地中生長著幾種卡卡杜的特有植物,如巴恩斯峽谷附近的桉樹。沿著海岸和河岸生長著孤立的季風森林,森林裡有榕樹、木棉樹等。開闊林地上生長著茅草、莎草等多種禾本科植物。河口和潮灘生長著紅樹林,是很多魚類的食物和繁殖地。
有袋動物和胎盤類哺乳動物棲息在開闊的林地,大多夜間活動,白天很難看到它們。較大的常見品種有澳洲野狗、澳洲松袋鼠、黑袋鼠、敏捷的袋鼠和短耳巖袋鼠。卡卡杜的許多鳥類棲息地養活了280多種鳥類,約佔澳大利亞鳥類種類的1/3。卡卡杜的熱帶草原有11246平方公裡,國際鳥盟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鳥類棲息地。這裡生活著瀕臨滅絕的胡錦鳥、慄背三趾鶉鴿,脆弱的紅色蒼鷹以及活動範圍較小的白頭鸚鵡。
卡卡杜溼地
在澳大利亞的北部,由於地處熱帶地區,有山地森林,草原遍布,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存在大量溼地、海岸、火山口和巖壁等景觀,為鳥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很多來往於北方和澳洲的候鳥都會來到澳大利亞北部棲息。當地優越的環境條件也使很多留鳥能在這裡愜意地生活。澳大利亞北部的很多保護區都是國際鳥盟認定的重要鳥類棲息地。
到了鳥兒們的季節,卡卡杜會變成嘈雜的世界,大量鳥兒聚集在這裡,溼地中的魚蝦都會成為鳥兒們的美食,當然,這裡的鱷魚也會充分利用這美好的時光補充營養。
卡卡杜土著與巖畫
根據1976年《土著土地權利法》,卡卡杜大約一半的土地是歸土著所有,剩下的土地歸國家公園主管。卡卡杜地區地處澳大利亞北部,而澳大利亞的北部也被人類學研究者們認為是古人類通過東南亞到達澳洲的必經之路。按照這樣的理論,當地的原住民可能就是最早通過東南亞來到澳洲那批遠古人類的後裔,他們已經在澳洲持續生活了至少4萬年的時間,另外也有研究認為這裡的原住民可能原來居住在亞洲,在2萬年前跨海來到澳洲。
卡卡杜的巖畫 攝
卡卡杜公園東北部有幾塊巨大的懸崖峭壁,巖壁上面有很多原住民巖畫,有些畫有兩萬年的歷史,被國際公認為原住民巖畫藝術的瑰寶。
一些巖畫表現了土著人的生活狀況,還創作了很多用於訓誡年輕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通常具有教育目的。一些巖畫描繪了當地的野生動物,如肺魚、鯰魚、鯔魚、蛇頸龜、豬鼻龜、環尾負鼠以及袋鼠和袋狼。另有一些巖畫還有宗教意義,其中包括用巫術和魔法組織特定儀式,還有與創造世界的祖先有關的故事,庇護所裡有幾幅描繪了創世祖先的巖畫,令人印象深刻。這些藝術作品中的一些故事只有某些土著人知道,對外至今仍是秘密。不同的巖畫賦予自然世界不同的形狀,巖畫中出現了彩虹蛇、惡作劇的咪咪精靈等,這些想像中的動物說明土著人在巖畫創作中具有豐富的想像力。
巨大的巖壁下,有許多庇護所的遺址,這些庇護所遺址通過小路和樓梯遺蹟相互連接。從這些庇護所遺址來看,幾千年來當地原住民一直將其作為居住地。卡卡杜國家公園以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著稱,有超過5000個有記錄的藝術遺址,這些遺址展現了豐富的土著文化。
環境面臨主要威脅
在19世紀和20世紀,從東南亞引進的水牛對脆弱的泛濫平原和溼地造成了破壞。大量的家牛吃掉了草原上的牧草,從那以後,野牛基本上從這個地區消失了。當地牧民認為鱷魚對放牧牲畜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曾經開展過鱷魚捕殺活動,到1972年才禁止捕獵鱷魚。在鱷魚受到保護的40年左右的時間裡,鱷魚種群的數量正在逐步恢復。
遊騎兵鈾礦
1953年,在南鱷魚河谷的源頭發現了鈾礦,建設了一個名為「遊騎兵」的鈾礦區。在接下來的10年裡,有13座小型鈾礦先後建設。1957年,鈾礦開採活動達到頂峰,僱傭了超過150名工人。
最近幾十年,卡卡杜已經出現了一些威脅當地棲息地的入侵物種,除了牧民飼養的牛以外,野豬也在卡卡杜頻繁出沒,這些並非澳洲原生的物種在澳洲生存能力很強,繁殖很快。隨著牧業的發展和頻繁的人類活動,部分草種也從亞洲來到澳洲,入侵的含羞草已經覆蓋了800平方公裡的大片區域。
卡卡杜國家公園荒原全景
公園內有大面積的林地和草原,受到乾燥炎熱天氣的影響,反覆的火災也已成為卡卡杜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地的植物種群已經適應了頻繁的火災。一旦大火經過一個地區,迅速再生的草的嫩芽就會吸引小袋鼠過來。口哨鳥等食肉鳥類也依靠火焰獲得美食。它們通常圍繞火焰前鋒飛行。國家公園已經開始就使用火作為土地管理的工具進行實驗,以通過有控制的焚燒來管理當地生態環境。
公園合作共管模式
2007年4月4日,國家公園所佔用的土地被北領地政府命名為卡卡杜地區,隸屬西阿納姆地區政府管轄。2016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報告顯示,仍有313名原住民生活在卡卡杜公園內。
卡卡杜公園內遊蕩的布倫比馬野馬
根據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澳大利亞公園管理局是環境和能源部的一個下屬部門。在澳大利亞,根據法律,要尊重當地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法律規定,在原住民的土地上建設國家公園要組成公園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要有原住民參加,重大決策要與原住民協商。
建立國家公園就要擁有土地使用權,為了保護原住民的利益,公園土著土地的所有權由政府幫助建立的土著土地信託公司持有。土地信託公司將其土地租給國家公園,而國家公園可以開展旅遊活動,供所有澳大利亞人和國際遊客享用,當地的原住民可以通過旅遊活動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卡卡杜公園每年接待20多萬遊客,每位遊客入園要花費40美元的門票,這是公園經費的主要來源。卡卡杜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經費從公園經營收入中支付,這些支出包括建設住宿、通信和其他服務等基礎設施,提供道路、旅遊軌道、解說標誌等旅遊服務,以支撐旅遊活動。目前的建設項目主要用以保護公園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價值,改善遊客服務。
卡卡杜公園瀑布
卡卡杜公園在管理體制上隸屬澳大利亞公園管理局。卡卡杜公園管理委員會成立於1989年,原住民佔多數,管理委員會15個成員中10個是原住民。這個委員會負責決定公園的管理政策,全體成員一起負責制定公園的管理計劃。管理計劃是園區的主要政策文件,致力於平衡戰略或長期目標或日常目標。大約1/3的員工都是土著人,參與公園的經營管理活動不僅能將土著文化帶給世界,還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
自然文化旅遊活動
卡卡杜地區是世界上最好的觀鳥地區之一,這裡可以看到大約30%的澳大利亞鳥類。休閒釣魚是卡卡杜國家公園的一項流行旅遊活動。卡卡杜國家公園的鱷魚酒店是澳大利亞北部一個主要的旅遊勝地。
公園的很多地方都能通車,遊客可以自駕體驗卡卡杜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通過阿納姆高速公路與達爾文相連,通過卡卡杜高速公路與松溪和凱薩琳相連。正因為交通和旅遊設施提供了便利,使得卡卡杜成為澳大利亞著名的風景文化旅遊區。
遊客能在東鱷魚河看到鱷魚,電影《鱷魚鄧迪》將這裡作為外景拍攝地。澳大利亞人鄧迪的傳奇浪漫故事讓人們看到了卡卡杜美麗的景色,也更加喜歡鄧迪的浪漫故事。這部電影的熱映,讓世界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卡卡杜,也了解了卡卡杜的自然文化。來這裡旅遊不僅可以看澳洲鱷魚,賞自然美景,識土著文化,還有浪漫的愛情故事,因此卡卡杜大受青年遊客的歡迎。
歷經億萬年的滄桑變遷,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遺留下許多震撼心靈的自然奇觀。世界各國政府將這些充滿野性與生機的自然奇觀特別保護起來,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國家公園。中國綠色時報從2月3日起,陸續推出《國家公園環球行》大型系列傳播行動,邀請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朱永傑先生與你同行,一起走進世界著名國家公園,探究全球自然保護經典的前世今生,領略大千世界自然萬象的神奇之美。
國家公園環球行
(1)月亮之山魯文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