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山疊翠、林木蔥籠,奇異複雜的地形地貌與眾多的文物古蹟,構成了這裡多姿多彩的旅遊景觀。此外,年平均氣溫16.4℃的宜人氣候,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旅遊。來到黔東南,最值得一看的古蹟,是坐落在舞陽河畔的鎮遠古鎮。
據記載,鎮遠古鎮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設縣,至今已有2297年的歷史。作為一座「以軍興商」的古鎮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古鎮在歷史上最多時曾屯兵2.8萬人,周圍還修建有古長城以及關、屯、堡等建築,自古就被譽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
有著「小三峽」之稱的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形蜿蜒穿過全鎮,形成一幅「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太極圖形。舞陽河的北岸是古代士兵駐紮的軍營,被稱為衛城;南岸是官府機構和老百姓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府城。兩座城皆為明代所建,山水城渾然一體,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
與桂林山水相比,黔東南的山更宏偉,水更清澈,漫步舞陽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青磚黛瓦、翹角飛簷,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由於沒有過度商業化,古鎮內生活節奏比較悠閒,走在青石板路上,讓你恍若隔世,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2000多年前的江南水鄉。
橫跨於舞陽河上的祝聖橋,曾是湘黔之間的主要通道,自古有「湘黔咽喉」之稱。清康熙年間,為祝賀康熙六十大壽,而改名「祝聖橋」。在橋的第3孔與第4孔之間建有一座「魁星閣」,因古代滇黔學子進京趕考都要經過這裡,故又被稱為「狀元樓」。如今祝聖橋與狀元樓,已成為古鎮的地標景觀。
位於祝聖橋南端的青龍洞古建築群,始建於明代中期,至今己500年的歷史。景區佔地二萬多平方米,由龍洞、紫禪書院、中禪院、萬壽宮等道、儒、佛三教建築重疊組成,是貴州省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2004年,青龍洞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貼崖古建築園林」。
鎮遠古鎮自古有六牌十巷的說法,沿著蜿蜒盤旋的小巷往石屏山方向走,穿過古長城就到了石屏山觀景臺。石屏山的主峰海拔668.1米,重巖疊嶂,雄偉險峻,自古就是鎮遠古鎮的屏障。站在山頂可以俯瞰古鎮全貌,古鎮流光溢彩的夜景尤其令人驚豔。
燈光夜景是鎮遠古鎮的亮點,傍晚時分,五顏六色的燈火點亮了整個古鎮,祝聖橋上燈火通明,平靜的河水倒映著燈火,幻彩迷離,如夢如幻,夜景之美不亞於幾大江南水鄉。此時徜徉在青石板小巷中,耳邊迴蕩著過往小船上的船歌清唱,遊人仿佛走進了古城悠久厚重的歷史。
在貴州苗族民間,自古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的諺語。鎮遠古鎮的特色酸湯牛肉、酸湯魚都很受遊人歡迎。由番茄發酵制酸而成的酸湯魚,蘸料採用當地特色辣椒和折耳根調拌而成,味道獨特,開胃下飯,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