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素以美麗、神奇而著稱於世,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坐落於雲南大理古城以北18公裡處的喜洲古鎮,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大理地區白族民居建築群保存最多且最完整的古鎮,素有「雲南白族第一鎮」之稱。
據記載,早在初唐時期南詔國遷移到洱海地區之前,喜洲古鎮就是白族先民「河蠻」的聚居地,這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白族歷史文化名鎮,不僅保留了明清以來上百座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築,而且商貿發達、名家輩出,與騰衝並稱為雲南兩大僑鄉之一。
喜洲距離城市很近,卻又避世清幽,古鎮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記》中寫道:「進到鎮裡,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一出門便可洗菜洗衣,不到一裡便是洱海。不到五六裡便是高山,山水之間有這樣一座市鎮,真是世外桃源啊!」
喜洲古鎮的白族民居均為一家一戶的封閉式建築,從大門、照壁,到正房、廂房,無不透出氣派又內斂的傳統文化元素。房屋的外簷牆面上還繪有絢麗多姿的題詩繪畫,內容多以儒家文化和唐宋詩詞為主,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雕梁畫棟和重疊的鬥拱,也是白族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古鎮內的民居建築群,大多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一進多院」等風格樣式。其中「三坊」指的是正房加上兩側的配樓,而「照壁」是指正房對面的一堵牆壁,它也被白族人稱為「風水壁」,有著「關鎖財富,藏得風水」的寓意。
歷史上,喜洲鎮作為南詔國的軍事重鎮和大理地區的商貿中心,曾走出過一大批商人,他們在茶馬古道以經營茶葉等雲南特產為主,被稱為「喜洲幫」,其中最著名的,是雲南首富、民族資本家嚴子珍。他在當地的奢華舊居現已被闢為「嚴家大院博物館」。
雖然南詔國和大理國早在元代就已湮滅於戰火,但喜洲古鎮的亭臺、長廊、石凳、戲臺等建築,無一不滲透出白族特色的非遺文化元素,置身於如詩如畫的古鎮,歷史與自然相互交融,每一塊青磚,每一棟舊屋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由眾多店鋪圍成的四方街,是整個古鎮的中心,也是最熱鬧的地方。這裡矗立著一座石坊,是近年來修建的文明坊。以前立在這裡的,是建於明代的「題名坊」,上面雕刻著古鎮歷史上的名人姓名,在古代,凡是在科舉中取得功名的學子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去。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裡隨處可見民族特色的扎染布藝和美食小吃。其中最具民族風情的喜洲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麵烤餅,其原產地就在古鎮的四方街。喜洲古鎮到達方式:大理古城距喜洲古鎮20公裡,可以在大理古城東門外大麗路邊等班車,車程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