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饒,是江西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城市,境內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早在唐朝就已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素有「豫章第一門戶」之稱。提到上饒,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婺源和三清山,其實在上饒境內還有一個美麗的縣城——鉛山。雖然今天的鉛山默默無聞,在明清時期卻是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
鉛山縣城的所在地——河口鎮,始建於唐代,因地處信江河與鉛山河的交匯處而得名,這裡水流平緩,水深清澈,堪稱一處得天獨厚的航運港口。隨著明清時期水運業的發展,河口鎮的商業也日趨繁榮,成為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齊名的江西四大名鎮之一。
據記載,河口鎮在最鼎盛時期,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等八省的百貨集散地,沿江碼頭每天停泊著千艘商船,各地商人在古鎮興建會館達20多家,店鋪2000多間。如今,古鎮內很多古建築雖已殘破不堪,但當年「九弄十三街」的格局依然如故,令人回想起當年「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的盛況。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的四大名鎮裡,只有河口古鎮還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古街兩側層樓綿延,鱗次櫛比,大多為清末民初的商號、銀號和藥鋪,其精細華美的木雕石刻,至今仍保留著舊時的繁華印記,被文物專家譽為「江西第一古街」。
創建於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的金利合藥店,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西方宗教建築藝術,是古鎮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磚石結構建築。據介紹,這間百年老藥號以誠信立業,在當時國內各大城市都設有分店,加工的製藥飲片深受民眾歡迎。
產自河口鎮的紅茶——「河紅」,早在宋代就被作為貢茶進貢朝廷。清乾隆年間,河口古鎮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包括俄、英等各國商人也不遠萬裡前來採購。製作好的「河紅」茶,經信江過鷹潭入鄱陽湖,然後走贛江到達廣州,再運往英國。另一條線路是經長江至武漢,再經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進入蒙古國和俄羅斯,整個商路長達一萬三千多公裡,河口鎮也因此被譽為「萬裡茶道第一鎮」。
河口古鎮除了茶葉聞名天下,其造紙業也十分發達,作為明清時期的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鉛山出產的連四紙(又稱連史紙),採用嫩竹做原料,紙質潔白如玉、細嫩綿密,與松江棉紡、蘇杭絲綢、景德制瓷、蕪湖漿染齊名,素有「壽紙千年」之稱。
在河口古鎮東首的信江、鉛山河交匯處,有一座形如九頭獅子的丹霞山,被民間稱為「九獅山」。據說山下的江水深不可測,可直達龍宮,故又得名「龍門第一關」。橫亙於信江兩岸的浮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整座浮橋以42隻木船連接而成,全長187米,是當地的旅遊名勝之一。
燈盞粿,是河口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當地人常在清明、冬至之日食用,有祭祀祖先,期盼國泰民安之寓意。燈盞粿的製作工藝也十分複雜,首先把大米磨成漿,熬成粿胚,再捏成燈盞形狀,然後填上肉末、豆芽等食材,上籠蒸熟後,再淋一層熟豬油,撒上香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