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現場有古琴演奏、白局演唱等。
    新華報業網訊 「蘭亭雅集」可謂是中國古代最風雅的一次集會。而昨日下午,一場南京版「蘭亭雅集古琴表演活動」在六朝博物館開展。中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以及70多歲的南京白局傳承人一起,帶著觀眾回到了那個曲水流觴的雅事中,詩詞吟誦及用南京白局翻唱的《蘭亭集序》更是驚豔了現場。
    古代的「蘭亭雅集」,你了解多少
    說到「蘭亭雅集」,自然離不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修禊(xiū xì)是古代漢族的一種民俗,來源於周朝。這一天,官吏和百姓都到水邊嬉遊,舉行消災祈福儀式,後來慢慢演變成文人雅士集會的活動。
    歷史記載,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於會稽郡山陰之蘭亭舉辦修禊集會。有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40多位名士參加。修禊活動的地點蘭亭就在臨水之處(據說蘭亭最初就是修建在水中的亭子),修禊的人可以「漱清源以滌穢」,即通過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汙穢的東西清除乾淨;洗漱過後,就是把酒灑在水中,再用蘭草蘸上帶酒的水灑到身上,藉以驅趕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氣,求得平安、幸福的生活。會上共得詩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去年這個時候,六朝博物館舉辦的蘭亭修禊風俗展,受到南京市民的歡迎,也讓六朝博物館看到了年輕朋友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和傳統文化的認可。「所以作為這個活動的延續,我們今年推出了這次的蘭亭雅集古琴表演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平臺傳播傳統文化。」六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宋燕說。
    南京版「蘭亭雅集」,又有什麼亮點
    那麼昨日由南京市文廣新局、青衫琴社、交匯點新聞、南京晨報等聯合舉辦的南京版「蘭亭雅集」又是什麼樣呢?
    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現場模擬蘭亭雅集的場景,曲水流觴,以茶代酒。值得一提的是,新城中學初一的學生們還帶來了詩詞吟誦,他們和南京白局傳承人黃玲玲老師一起,用南京白局翻唱相結合演繹的《蘭亭集序》,讓人十分驚豔。而兩名男生也穿起漢服表演了古琴曲《高山流水》裡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佳話。可以說,現場將雅集這一古代文人聚會活動,以文化藝術史上的獨特景觀模擬呈現出來,並將蘭亭雅集的主要人物、詩作、歷史影響,也涵蓋其中,做了簡單介紹。一群徵集來的觀眾則著漢服或漢便裝席地而坐,饒有興致地參與其中,不可謂不風雅。
    現場表演的新城中學初一女生徐昕怡興奮地告訴記者,能來參加這個傳統文化活動特別激動,家長也很支持她,「看到大家都穿著漢服,就像穿越回了古時候」。另一名表演白局的女生告訴記者,上了中學加入白局社團以後她才開始了解並愛上這門藝術,「南京白局的傳承人黃玲玲老師已經70歲高齡了,她還親自來給我們上課。一開始我覺得說唱這些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很新鮮,越學越愛」。
    宋燕表示,以後每年他們都將在「三月三」前後舉辦更多這樣的活動。
    記者陳潔文 金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