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達芙妮嗎?」
作為曾經的大眾鞋王,把門店開遍全國各地,是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喜歡的品牌。過去的30年之間,達芙妮經歷了發展、巔峰,以及沒落。我們看過達芙妮一年就賣出5000萬雙鞋子,也看過它一年營業收入超百億,更看過它關閉超一半以上的門店尋求自救,達芙妮的曲折經歷雖然漸漸離開的人們的視線,但是仍然會有人記得。
達芙妮長達多年的關店潮,近期蔓延到了一線城市的門店,位於北京的一些門店已經開始進行清倉活動,並掛出的撤店的標籤,雖然有人指出這與門店租金上漲或退租有關,但是實體店的成本越來越高,不斷擠壓店鋪的利潤,也許對於達芙妮來說,關閉一些不盈利的門店對於自救更加有利。
達芙妮曾被稱為大眾鞋王,正是依靠門店的擴張不斷佔領市場份額,在2003年-2013年之間門店數量增加了近6000家,在巔峰時期能夠實現一年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但是如今看來,曾經的門店優勢成為達芙妮致命的危機,2012年以後因為電商衝擊實體店的利益,達芙妮的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並且在2015年的時候首次出現了虧損。直到現在還一直處於虧損之中,並加速擴大,營業收入不及巔峰時期的一半,大眾鞋王就此落敗。
為了降低成本和收縮虧損,達芙妮在2015年開始出現關店潮,以每年1000家左右的速度關店中,與最高時期6000多家店相比,現在達芙妮的門店僅剩2000多家,只剩三分之一有餘。不過達芙妮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對於大眾流行的鞋業來說,達芙妮已經不再流行,產品缺乏創新成為根本原因,更多人認為達芙妮的設計過度追求外觀,而忽視人體工程學,使得穿著不舒適。消費者漸漸脫離達芙妮,導致公司庫存積壓,鞋子賣不出去,只好降價促銷。
事實上依靠打折促銷來清庫存,不掙錢是跨不去的坎,目前的局勢導致達芙妮向更加低端的定位發展,這其實相當被動,伴隨銷量的減少,利潤低的可憐。這些年的失意,最主要還是電商行業的衝擊,重資產之下的達芙妮猶如風中搖曳的稻草。其實在零幾年的時候,達芙妮就已經接觸電商業務,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包括成立的電商平臺也中途失敗了,現在的達芙妮即使也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但是銷量非常慘澹,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反觀後輩大東鞋業,在這些年電商發展的衝擊下,卻迅速發展,在全國已經開出了8000多家門店,即使依靠低廉的售價,一年的營業收入也輕鬆超過50億元,跑贏了達芙妮,成為新一代大眾鞋王。大東鞋業依靠聯營模式,加盟商只需要負責門店運營,鋪貨和營銷活動都是大東總部負責,銷售額當天回款;加上大東一直專注潮流趨勢,以飛快的速度更新迭代,在大眾眼裡高性價比的優勢,毫不畏懼電商帶來的威脅,成功崛起並與達芙妮的境地完全相反。激烈的市場競爭,關店潮蔓延一線城市,業績不敵大東鞋業,達芙妮能否掀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