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農場主+第1509期
去年11月,崔永元發微博稱,農業部一些部長在北京雲谷山莊吃特供食品,這些都是非轉基因食品,還稱農業部官員太不要臉了。
一石驚起千層浪。 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有關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的國務院政策例行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回應了「農業部食堂不吃轉基因」的言論。 「其實轉基因問題,農業部包括我本人也多次在多個場合作過介紹和回應。我們沒有專門的特殊供應渠道,我們所吃的東西跟大家一樣,都是從市場上購買的,這一點我再次說明一下。」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已多次回應「食堂特供」的傳聞。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原農業部副部長牛盾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吃的農產品你們都能買得到,我保證,我消費的農產品不是所謂的特供;我吃轉基因農產品,但是一定經過安全評價的那些。」
2014年全國兩會上,時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記者會上坦言:「我現在也在吃轉基因原料加工的食品,就是豆油」,因為我們國家的豆油主要是用進口大豆加工的,進口的大豆主要都是轉基因的大豆。這種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小崔這邊是言之鑿鑿,有圖有真相,農業部這邊回應也很誠懇,領導們都說自己跟老百姓吃的一樣。 關於特供的傳聞,一直不絕於耳,那麼闢謠有用嗎?轉基因到底能不能吃呢?
你沒辦法避開的轉基因
事實上,除了對農業部食堂用「特供」「專供」的傳聞,農業部的幼兒園也在質疑之列。 事情源於網上流傳兩個事件:一是2010年,農業部機關幼兒園網站的兒童保健欄目中,明確提到「食用油採用非轉基因油」。二是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內部推銷食用油時標註:低溫冷榨,100%非轉基因! 這就難免引發部分網友猜測:農業部和農科院專家肯定轉基因食品無害、安全,這麼好的高科技產品為什麼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就絕對不能吃呢? 難道專家們都是「雙標」分子?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付仲文
對此,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付仲文在人民網科技頻道「再論轉基因」系列訪談時表示: 作為社會中的普通一分子,自己也在食用轉基因食品,農業部的機關幼兒園也吃轉基因食品。
他還列舉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一組數據:
2012年全球81%的大豆、81%的棉花、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轉基因的,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群比例達4/5。從國際糧食貿易市場來看,據國際穀物協會對大豆和玉米的統計,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貿易量為9360萬噸,其中來美國、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出口的轉基因大豆為8600萬噸,佔91%,我國進口量5740萬噸。全球玉米貿易量為9690萬噸,其中美國、阿根廷、巴西和南非出口的轉基因玉米為6570萬噸,佔67%,我國進口530萬噸。
「可以說,我們日常生活中避不開轉基因食品。」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
轉基因食品,不是你想避,想避就能避,無處不在的轉基因食品,只要你張開嘴,保不齊就是轉基因食品。
其實,比起農業部是不是吃特供,闢謠不闢謠,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更重要的是,轉基因到底安全嗎?
轉基因,我們吃了幾千年
何為轉基因?
簡單來說,就是人為地將部分基因導入到另一種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物體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人類吃轉基因食物已經很久了。 幾千年來,作為我們飲食來源的動植物的基因,一直發生著自然或是人為的改變,現在我們吃的動植物的基因已經和它們老祖先的基因有很大的差別了。 舉幾個例子:
這是原始的西瓜,完全沒有現在的沙甜可口,如果沒經過無數代的馴化改良,估計西瓜這種水果也不會這麼受歡迎。
你猜出這是什麼嗎?
香蕉!對的,那個黃色外皮下裹著甜美果肉的香蕉,它的祖先原本長這樣!
這貨居然是胡蘿蔔,任你火眼金睛也猜不出呀。
最早先的胡蘿蔔看起來就像一隻樹根,是紫色或者白色的,到後來它們的紫色素慢慢褪去,變成了黃色。人們進行了基因改良,才把它們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橙色多汁的鮮蔬。
同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玉米,現在我們吃到的玉米顆粒飽滿,最早之前的玉米基本沒辦法食用,它們的穗很小,乾癟癟的像一束稻子一樣,經過數千年的基因改良,玉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食用的美味了。
所以,對於遵循古法,想吃最天然食品的朋友來說,如果真這樣,估計我們還在原始叢林裡茹毛飲血。
在我們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裡,人們從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中漸漸挑選出更優良的動植物品種進行繁育,淘汰令人不滿意的品種。
而這些經優選培育獲得的動植物品種,其基因已經和原來的品種不完全一樣了。
所以,廣義來講,我們吃「轉基因食品」,已經吃了上千年了。
還有我們農人朋友都熟悉的嫁接,用粗生的植物作為從土地吸收營養的砧木,讓嬌生慣養的接穗獲得良好的後勤供給。
那麼嫁接是否涉及到基因的變化呢?
傳統研究認為,嫁接只是使接穗和砧木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砧木為接穗提供充足養分,但砧木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不會跑進接穗的細胞中,因而接穗的基因不受砧木的影響。
而更新的研究表明,被嫁接在一起的接穗和砧木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不會老實地「呆著不動」。比如將蘋果幼苗嫁接在野梨樹上而結出的「梨蘋果」,兼具了梨和蘋果二者的特徵。 其他的水果嫁接中,接穗上的果實往往兼具了砧木果實的風味,也能表明接穗的基因受到了砧木基因的侵擾。 所以在進行嫁接這項生物改造技術時,基因的改變已在悄然發生。
再來說說頗有爭議的雜交。
比如橙子,就是雜交得到的品種,自然界原本沒有這種水果。橙子的「父母」是柚子和寬皮柑橘。 還有我們食用的牛肉來源——肉用牛,也是因雜交技術誕生的品種,普通牛與野牛交配得到肉用牛,它兼具了普通牛的肉質細嫩、切面紋路漂亮和野牛個體高大、生長速度快、產肉率高的優點。 以現在的發展來看,雜交屬於基因層面的生物改造,是將同類或相近亞種的部分優秀基因「借鑑」過來,產生新的品種,因此也有一套新的基因。
轉基因食品標準中國或許是世界上最嚴的
知乎上,關於轉基因有這麼一個問題: 為何知乎幾乎一邊倒地支持轉基因食品? 事實上,並不是知乎高知分子們想要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也不是轉基因技術多麼深入人心,更不是知乎被權益方給收買了,而是反轉鬥士們無實際證據,沒有病毒藥理實驗數據和證明,即便有寥寥兩篇學術討論,也是漏洞百出。 反對轉基因的公號和文章也多是拿不出實際證據的水貨文,而且大多都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
《證據確鑿!轉基因伴侶「草甘膦」已被列為二級致癌物!請讓更多中國人看到!》《震驚!法國科學家塞拉利尼發現轉基因玉米致癌!不轉不是中國人!》《【恐怖】地球上第一個被轉基因毀掉的國家已出現,中國會不會是第二個!!》
利用恐懼來營銷,這一向是源味君所不齒的,我更願意看到大家能夠心平氣和地用數據說話,用實驗結果證明,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任何問題。
事實上,中國極有可能是世界上在轉基因食品安全審批上最嚴格的國家,甚至超過了歐盟,因為歐盟按它嚴格的管理,還批准多個轉基因產品的種植以及30多個進口產品作為加工原料。 按照目前的法規,一個轉基因作物要想獲得安全證書,其過程非常漫長,必須經過幾個階段的評估,並最後由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綜合評估。 從開始進入研究實驗到進行安全證申請,最少也得六七年,長則十多年。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崑崙介紹:
在篩選基因這一步,首先就要判斷這個基因表達的產物是否安全,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和已知過敏源、抗營養因子、毒蛋白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分析,還要模擬胃腸道消化,做一些毒性實驗,在這個基礎上再決定是否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在這步發現有問題就不會再做培育了,做轉基因研究是很花錢的。」 而現在科學已經發展到很高階段,人類對有毒物質的認識也非常深入,在進行安全評價時,遵循「實質等同」的原則。 比如對於轉基因大豆,因為傳統大豆裡面有蛋白酶抑制劑和凝集素,這類物質既是抗營養成分,同時對人體也有一些傷害,這時候就要對轉基因大豆中的這些成分進行檢測,然後和普通大豆進行比較,看其含量是不是升高了,如果沒有升高,則說明它和傳統食品是一樣的,不能認為它是更有危害的。
點擊播放 GIF 0.0M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誕生,理所當然伴隨著質疑,牛頓力學、相對論也都曾經備受質疑,轉基因更是如此。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尚無定論,但是科學問題還是應該留給科學家去解決。
在源味君看來,對於轉基因產品,籠統地說有害或無害都是不科學的,但是可以說,經過這一整套安全性體系嚴格評估出來的食品是安全的。
你認為呢?期待留言!
編輯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