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巖磊
我有位叫「牽著蝸牛去散步」的網友,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時覺得很好笑,但並沒有細想其中的深意,也不知道它的來歷。今天發現有本名為《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的書,我才明白網友暱稱的出處,這是我國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故事集,第一篇便是「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文章很短,卻清風撲面令人耳目一新,我從中感受到的還是子女撫育問題。孩子不就是我們手裡牽著的蝸牛嗎?父母最焦慮的事莫過於盼著他們快點長大,儘快有出息。天天盼著小孩子會喊「媽媽」「爸爸」、能穩穩地走路、可以在親友面前背唐詩,上學後能拿雙100,可以讀重點中學,能夠考上「211」「985」中的名校,走出校門後能有份高收入的安穩工作,又急急地張羅著給孩子物色另一半,等著抱孫子、外孫,能聽見甜到心縫裡的一聲「爺爺」或「姥爺」。
著急上火對家長來說在所難免,總是覺得子女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成長速度,催促、警告、訓斥、責罵便一股腦地在急切的衝動中傾瀉而下,很難把控住自己的情緒,更毋庸說設身處地地替孩子著想了,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悲劇發生的根源。我認識的人中間就有因不同意女兒休學而導致孩子跳樓的悲劇,昨天還看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一個13歲女孩不堪學業重負,意欲輟學可又不敢面對父母的責備與師生的不解,最終選擇了吞食大量安眠藥。
記得有位作家把自己的兒子比作牽牛花,當春風吹過大地百花爭豔時,牽牛花剛剛呆萌地拱出地面,荷葉田田蓮花映日紅時,牽牛花才不緊不慢地攀上枝頭,即使是它用盡全力綻放時,也很少有人留意,然而作家從來沒有灰心,總是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的每個進步,兒子雖然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可看到孩子臉上洋溢著的自信,他感到自己非常的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教育永遠是父母心頭之痛,急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意味著要鞭打「慢」牛。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我們可以講哪種花豔麗好看,可在園丁眼中它們全是傑作,蝸牛爬得很慢,然而他們盡力了,牧「牛」人就不該求全責備,更不應和牽著「松獅」的人比快慢,讓蝸牛輕鬆地前行,不僅使它快樂地成長,也可以使自己聽見鳥聲、聞到蟲鳴、望見滿天的星鬥。
我便更加欣賞張文亮在故事結尾處說的話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是啊,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伴行者,兒時是玩伴,大了是旅伴,再大些是夥伴,別去給自己強加教練的頭銜,別去急不可耐地催促他們快跑,緩緩伴隨子女一路前行,他們就可以用沿途風景豐盈內心,擁有一片蔚藍遼闊的天地,才不會被挫折與不幸擊倒,難道這不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嗎?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