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隨著肩頭的責任越來越重,不少人開始反思,結婚是否是人生中必要的事。根據去年《單身青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達 2.4 億。年輕人願意走進婚姻的殿堂,似乎是大勢所趨。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結婚?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他們身處的社會條件裡出發,找到年輕人不結婚的主客觀原因。
幾十年以前,我們的父母、爺爺一輩,還在領著一份幾十到幾百不等的工資,他們的工作是政府分配的,就連對象可能都是經過朋友親戚介紹的。那時候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也有很多人,雖然同伴侶間沒有愛情,卻靠著這份親情湊合著走過了一輩子。那時候,「離婚」這個詞對於男女都是極為陌生的,誰家裡要是出了個離婚又二婚的姑娘或者女婿,保準就成了新聞。
可是換到現在,閃電結婚、閃電離婚,似乎早就見怪不怪了。逐年遞增的離婚率,也讓人們對婚姻逐漸不抱興趣。
一句話,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隨著肩頭的責任越來越重,不少人開始反思,結婚是否是人生中必要的事。況且,想要結婚又不是容易的事,光從第一件找對象這件事,就很讓人為難。
1.便利條件下,年輕人對於交友的厭倦
過去,人們想要購物、辦理事情,都要親自跑一趟。可到了現代,隨著網絡的發展,偏遠山村都通網了,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買買買、辦辦辦。幾個月不出門也不成問題,這在側面造就了年輕人的「宅」。
過去,我們的娛樂活動很少,左不過是串門、戶外運動、逛逛超市、看看電視、旅遊。很多活動都是需要與人面對面交流的,當面溝通成為人們日常樂趣的源泉。可現在呢,五花八門的娛樂活動選擇,豐富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很多項目完全一個人在家就能實現,一個語音、視頻,就能解決溝通問題,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少了,打遊戲刷微博的時間多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享受這種獨處的生活。
另一方面,越來越繁重的工作壓力,996的作息,也使得年輕人疲於社交,在休息的時間裡寧願一個人呆著,在家睡到自然醒。
網絡或許能讓更多人認識很多國外另一個半球的人們,但這種交往更多止步於社交平臺上的點讚,就連在QQ、微信上的聊天都少得可憐。多少年輕人,手機裡躺著數以千計的陌生人,真正的朋友少之又少。
所以一定程度上講,網絡發達的當下,年輕人的社交圈並沒有擴大,而是越來越小了。不願社交,身邊的朋友不是同學就是同事。很多人選擇了多年後,同自己的小學初中高中同學結婚,但還有一些人仍然一籌莫展。是啊,如果不能從親密的朋友中選擇另一半,那又要去何處尋找新的人選呢?
2.節節攀升的結婚成本,讓年輕人望而生畏
幸運的找到伴侶的人,大多會在結婚時刻,迎來一次崩潰,感受到赤裸裸的現實衝擊。
有人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卻是兩家人的事。深以為然。
結婚前,男女雙方都要經歷一場親家的考驗,考查出身、家庭狀況、經濟條件、工作單位、為人品格、身高相貌...每個親家手裡都有一張表格,上面註明了每一項條件應該加多少分,多少分才是及格,多少分才是優秀,多少分才能過關。
好不容易經歷了這一層,又倒在了婚前彩禮、嫁妝上。少則幾萬,平均10萬,高則上百萬,小康家庭都深感大出血,貧寒家庭怕是要賣房賣腎才能湊齊這筆錢。難怪有不少年輕人戲稱,我缺的是對象麼,我缺的是娶對象的那一百萬。
婚後,一套價值百萬的房子,掏空的是兩代人的錢包。如果父母不資助,那些工資水平一般的年輕人,攢夠一二線城市房子的首付錢,可能要至少十年。
隨著孩子出生,更多問題被擺在檯面上,要學區房,孩子上哪所學校讀書,怎麼接送孩子,課外輔導,奶粉錢...有人專門統計過,普通條件下,培養一個孩子要花費一百來萬。如果是培養精英,一路碩博深造,那就不止是這些費用了。
二線城市,一個普通家庭,夫妻雙方都有不錯工作的條件下,月收入應該有1到3萬,除去房貸、車貸、五險一金、孩子費用,所剩無幾。
結婚前,男孩們可以快樂的買上一個幾千塊錢的遊戲裝備,結婚後,他可能就一件大幾百的外套過幾個冬天了。女孩們亦是如此。
有人戲謔的表示,要想結束快樂生活,只需結個婚,要覺得生活太無趣,還可以生個娃。那時候,你才會體會到曾經的單身生活有多麼美好。
雖然只是個玩笑,但從這話裡,我們就可感受到,結婚對於年輕人的壓力有多大。在路上的年輕人紛紛頂不住了,另外一些年輕人,則被如此高的結婚費用嚇退了。
如果老一輩人非要跟我槓說,老一輩人年輕時候壓力比這些年輕人還要大,同樣扛過來了。那我只能滿懷歉意地告訴你,如果你出生於這個年代,未必就會比這些年輕人做得更好。
3.逐年增長的離婚率,令年輕人失去了信心
2003年以來,我國的離婚率連續15年呈現遞增趨勢,一年比一年高。去年第三季度,全國登記離婚達310.4萬對,比2018年同期多出20.5萬對。
而導致大多數人離婚的主要原因,有家庭暴力、離家或失蹤、不良惡習、重婚或婚外情、生理缺陷等,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感情不和。這一項佔到了夫妻離婚原因的80%。
眼見婚前海誓山盟,婚後面對一地雞毛,一拍兩散,唏噓的同時,不由得讓人堅定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
曾經俊朗的少年,變成大腹便便的油膩大叔不過三年;曾經美麗的女孩,變成黃臉粗腰的大媽,也不過只是生了一個孩子。年輕人在嘆息中,失去了對婚姻的好奇、興趣。
我想起了那個定居上海的姐姐,她和老公都是上海人,兩家經濟條件都不錯,可不過結婚一年,再拜訪時早就已是埋怨的語氣,狀態也很差。沒過多久,兩人就因性格不合離了。
那些離婚或者正在糾結著是否離婚的過來人的言辭,讓包括我在內的不少年輕人深覺,婚姻似海,深不見底。
4.時代在發展,年輕人的觀念也在變化
以前的社會,一個人30歲不結婚,就會被詬病。但在現代社會,尤其是越大的城市裡,30、40歲還未成婚的大有人在。人們不會以「剩男剩女」來形容這些人,而會稱呼他們為「單身貴族」。當然這與這些人的自身優秀的工作能力與富裕的經濟條件,是分不開的。
但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道理,在婚姻越來越呈現「不靠譜」趨勢的情況下,對於每個年輕人來說,最能帶給自己安全感的方式是,努力工作積攢財富。
當一個女人或者男人到了三四十歲,事業有成,早就實現了買買買的自由,那麼婚姻和另一半對ta來說,就不是必需品。ta們會想,如果結婚,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不能讓自己過上比現在更好的生活,或者過得更差,那有什麼理由勸說我走進婚姻呢?
事實上,隨著一個人年齡增長,物質積累越多,愛情更可能成為大多數人結婚的諸多條件裡,可有可無的因素。於是,對另一半在物質與外貌條件上,要求就越高。
而對於那些正在奮鬥中的年輕人來講,這些已經事業有成的人,便可能指引著他們按照相同的軌跡持續前進。
一個人過一輩子可能麼?
哪怕是一個身處荒野避世的人,他也得同森林裡的動植物打交道。一個人為了工作生活,ta就不得不在現實或者網絡中,與無數陌生人溝通。也就是說,一個人一輩子不結婚是可能的,但一個人一輩子不社交是不可能的。
即便一個人一輩子不結婚,也不代表她會孤單。比如,ta一個人,但ta可能時時刻刻處於戀愛之中,並不寂寞。再比如,一個人,但是ta養貓養狗,照顧小動物,把他們當作家人,生活過得很充實。再不濟,他還可能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兄弟姐妹的陪伴。一個心理富足的人,總會想辦法充實自己的生活。
當然在這個過程裡,一旦心理承受不了,可能就會萌生結婚搭夥過日子的念頭。那些真正一輩子不結婚的人,其實早就熬過了那些難熬的歲月。
總結
年輕人不結婚,其實有著其主客觀原因,包括狹窄的社交圈、高昂的結婚成本、高漲的離婚率以及自身觀念的轉變,一方面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想得更多、更願意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不願蹉跎的與不對的人度過一生。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一種進步。
但其實我更想引用列夫託爾斯泰的一句話:
已婚的人從對方獲得的那種快樂,僅僅是婚姻的開頭,決不是其全部意義。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
不管婚姻面前有多少險阻,如果遇上了一個合適的人,請一定要鼓起勇氣和他攜手走下去。因為一輩子很短,在猶豫中放開對方的手,若干年後,再度回憶,便是一番刻骨銘心的悔恨。失去的愛情,不會再重來。
所以趁年輕,盡情的愛吧。路途遙遠,你們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