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趙彬彬 通訊員 詹曉垚 文\圖
為了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閩臺兩地的淵源,12月10日下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講解員林閩敏應邀來到泉州東海灣實驗學校,給該校的學生記者們帶來一堂關於「唐山過臺灣」的歷史知識講座。
講座中,林閩敏對「唐山過臺灣」的歷史背景、主要時期、到臺灣後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在活動中,學記們在林閩敏的指導下,製作了明清時期,泉、漳、汀三地遷徙臺灣的地圖,讓學記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認識。
明白了「唐山過臺灣」
□學生記者 曾子馨
(泉州東海灣實驗學校四年級)
當我看到這個主題時,我腦子裡不禁在想唐山是什麼,為什麼要過臺灣?
講解員林老師很快就在課堂上解開我的疑惑。原來,唐山是臺灣地區的人民對大陸的稱呼,而大陸移民到臺灣開墾拓荒,就被稱為「唐山過臺灣」。老師還告訴我們,臺灣有很多少數民族,有的民族有文身、鑿齒、穿耳的習俗。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才明白,正是因為有無數的先輩們劈波斬浪,歷盡艱辛,渡海赴臺,才為臺灣的建設奠定了基礎。這也說明了海峽兩岸是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一家親。
(指導老師:陳雅森)
充滿勇氣的渡臺路
□學生記者 洪晟耀
(泉州東海灣實驗學校四年級)
12月10日下午,閩臺緣博物館的林老師特地來我們學校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歷史課。
講座中,老師先用閩南語大致介紹了一下「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這句話。這句話描述的是早期開臺先民們從大陸移民到臺灣面對「黑水溝」(據史料記載,為流經臺灣海峽的暖流,水流湍急)時的恐懼,也凸顯了先民們為追逐夢想跟大海搏鬥的勇氣。
老師還提到,先民們渡海為了能順利到達臺灣,喜歡帶媽祖、保生大帝的像或護符來保佑自己。當我看到「閩人渡臺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話時,心中滿是震撼。渡海的十人中,有六個會死在海上,只有三個能平安到達,最後一個轉頭放棄渡海,可見當時渡臺異常艱辛、困難重重。(指導老師:黃曉玲)
同根同源兩岸情
□學生記者 劉芷汛
(泉州東海灣實驗學校五年級)
「勸君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這是以前的人寫的渡臺悲歌,可見當時大陸先民們要渡海抵臺灣是十分危險的。通過林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早在先秦時期,便開始有閩越族人東渡臺灣,而到明清時期更是有三次移民高潮。
林老師還告訴我們,現在的福建和臺灣,不論是語言還是供奉信仰的神明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而閩臺兩地許多相同的地名,也詮釋了無數先輩們跨越海峽,開荒拓土,建設臺灣後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同名、同根、同源,更是印證了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不忘本源的「回唐山」
□學生記者 李晟榕
(泉州東海灣實驗學校六年級)
講座伊始,看到這個主題,我不禁思考這唐山難道是當年大地震的河北唐山?唐山過臺灣又是怎樣一段歷史呢?帶著疑惑,我認真聆聽了林老師的講解,才知道原來「唐山過臺灣」是指歷史上由祖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
接下來,講解員圖文並茂地從過程到結果以及大陸人到臺灣後的發展等方面進行講解。通過講座我了解到,現在的臺灣人仍把回祖國大陸叫做「回唐山」,一些年紀稍長的人每當與晚輩閒話家常、提到祖輩到臺灣開基創業時,總不忘說一句「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以此來表達緬懷祖先、不忘本源的情感。「唐人」「唐山」,這不僅是歷史稱謂的延續,更是燦爛中華文明的延續。 (指導老師:時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