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開心了,來一頓火鍋,
傷心了,來一頓火鍋,
沒有什麼不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
當沸騰的熱湯在鍋裡咕嘟咕嘟地翻滾,不斷升起的水汽仿佛昭示著火鍋的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擁抱食材、迫不及待溫暖饕客的味蕾、迫不及待與朋友一起分享。
再待饜足美味後,開心的事情更開心,傷心的事便已然釋懷,煩惱早已不見蹤影——這即是火鍋的妙。
或許人們對火鍋的愛與執念,始於美味,忠於溫暖,陷於友情與壞情緒的蒸汽。
然而不僅現代人對火鍋情有獨鍾,古人同樣會享受。
涮火鍋是中國人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東漢時的鑊鬥就是火鍋的前身。掐指一算,火鍋的歷史已近兩千年啦。
到了清代,宮中常常涮火鍋。「每年冬天宮裡都要吃上整整三個月的火鍋。從農曆十月十五起,每一餐都會添上火鍋;直到次年正月十六,才會把鍋子撤掉。」(金易《宮女談往錄》)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等水燒開,就可以把生魚、生肉、蔬菜等放進去煮了。
另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
由於銅的導熱性較好,因此自古以來,火鍋基本上都是銅質的。
然而,為了彰顯皇家生活的考究,清代宮廷中也用銀、錫、瓷等其他材質,表面裝飾也更為華麗。
這件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鍋體為菱花形,圈足,上附鏨刻鍍金的提手和螭耳。藍色地鍋身上飾紅、黃、藍、白等色團花紋,漫撒周身,疏朗而雋秀。
這件鹹豐年間的粉彩火鍋,則是典型的清代瓷器火鍋。
這件銀壽字火鍋,便是慈禧太后當年經常使用的。火鍋為銀質,由鍋、蓋、煙囪、閉火蓋組成,鍋內帶爐,可用於燒炭。火鍋的閉火蓋上雕有鏤空「卐」字紋,鍋體滿布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等,寓「福壽萬年」之意。
當年,火鍋可是慈禧太后在冬日裡經常享用的美食。她甚至獨創了一道菊花火鍋——鍋底是雞汁或肉湯,沸騰時由太監掀起鍋蓋,那拉氏親自往鍋裡夾進幾片生雞片、魚片,再由太監蓋上鍋蓋,稍燜片刻。重新掀開鍋蓋,放入精心處理過的金菊花瓣。慈禧太后獨創的這道菊花火鍋,清香鮮美,可謂是一道宮廷名菜。
同樣鍾愛火鍋的,還有乾隆。這位老先生就比較會玩兒了,當年時至耄耋之年的他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吃的就是火鍋。
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可謂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鍋盛宴。
試著想像一下,千餘位老爺爺一同涮火鍋。這樣壯觀的場面大概算得上前無古人,至於後……來者應亦是不易尋。
從乾隆和慈禧對火鍋的喜愛來看,火鍋算是清代冬季必不可少的菜餚之一。可想而知,宮裡對火鍋的品質要求一定是很高的。王光堯在《清代火鍋拾趣》中寫道:故宮現存清宮舊用火鍋,因其鑄造、物主均有相當明確性。故而多外露著皇家獨有的高貴。從實物看,其質地有金、銀、銀鍍金、銅、銅鍍金、錫幾種。紋飾方面多見各種鏤空、鏨刻出的動植物紋樣和「萬壽無疆」、「福祿壽」、「龍鳳呈祥」之類的吉語。
無論是宮中奢華定製版火鍋,還是尋常百姓家的普通銅火鍋,不同的食材在熱湯中翻滾著,圍在火鍋邊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溫暖人心的屬性從未改變,咕嘟咕嘟地填滿每個人的胃和心。
一個互動
關於火鍋,
你有什麼話不得不說?
有什麼故事不講不行?
都寫在留言裡吧!
來自: 微故宮《故宮食事 ∣ 用火鍋溫暖一整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