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又分陰平、陽平,實際上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而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入聲消失了,入聲字分別轉化為其它四聲。而部分方言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入聲。除了廣東地區、江浙以為,雁門關外原雁北地區是保留入聲字最多的地區之一。
在雁北十三個縣中,十二個縣的方言都有入聲,(雁北十三縣為大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雲縣、右玉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現在的雁北地區已一分為二,以朔縣、平魯、右玉、懷仁、應縣、山陰六縣組成了朔州市)只有廣靈縣例外。廣靈縣絕大部分地區的方言是沒有入聲的、同普通話一樣,它的入聲字也分別化為其它四聲這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
入聲字的發音特點,是「短促急收藏」,如《憶秦娥婁山關》中的烈、月、咽、鐵、越、血字,就是入聲字。對於保留入聲的雁北地區來說,區別入聲字並掌握其發音特點,是沒有什麼困難的。一些押入聲韻的古詩詞,之所以用雁北方言誦讀朗朗上口,而用普通話誦讀卻覺得彆扭,道理就在於此。
廣靈話區別於雁北方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沒有入聲。這一點同普通話是一致的。如上邊提到的幾個入聲字,廣靈話都不讀入聲,烈、月、越讀作陽平,咽、鐵、血、則讀作去聲。入聲的消失和轉化,是廣靈話和普通話的一致之處,但是在轉化形式上,它們之間都有很大差異。大體有四種類型。
一是:廣靈話讀陰平而普通話讀陽平,知傑、十、白、澤、擇、直、學、等入聲字;
二是:廣靈話讀陽平而普通話讀去聲,如物、壁、滅、月、嶽、樂、藥、等入聲字;
三是:廣靈話讀去聲面普通話讀陰平,如屋、出、一、七、八、缺、摘、吃、織、黑、接、等入聲字;
四是:普通話上聲而廣靈話讀陰平(如雪)、上聲(如筆、腳)、去聲(如窄、鐵)不等
入聲的消失和轉化,是古漢語向現代漢語普通話變遷的標誌之一,但是這種變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雁北地區方言保留著入聲,而河北多數地區方言以及普通話則沒有入聲,兩者之間有一個過渡地帶,這個過渡地帶就是廣靈縣,廣靈縣地處雁北東部,與河北省毗鄰,其方言既有雁北特徵,也有河北特徵。而無入聲則是它與河北方言相似之處。也可以說,從山西北部到河北省,入聲消失在廣靈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雁北各縣方言中,廣靈話更接近於普通話。廣靈話無入聲,是就其方言的主體而言的。該縣西部的望狐、海子,由於緊挨著渾源縣,所以至今仍然保留著入聲,從南村鄉以東,入聲則全部消失,這種差別,同樣反映了語音變遷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