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鳴蟲主題展覽—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夜聽蟲吟」探秘鳴蟲世界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鳴蟲主題展覽

10月18日至30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鳴蟲主題展覽「夜聽蟲吟」在B1臨展廳對遊客免費開放(需自行購買門票),為即將開啟的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預熱。該展是上海自博館聯動公眾與科學項目的一次集中體現,展覽中的各類鳴聲由來自20個省級行政區的參與者所錄製,展覽利用聲光電技術構建「黑夜與聲音」的沉浸式氛圍,通過加入3D空間音頻與鳴蟲微距攝影嘗試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把微小鳴蟲融進宏大城市,讓公眾體驗觸手可及的自然世界。

展覽分為「上海鳴蟲肖像」全景深億萬像素攝影、「鬥蟋先生的晚八點」3D沉浸式聲音劇場、我的自然故事、鳴蟲聲譜在線資料庫4部分組成。整個展示空間用幽暗的燈光營造出夜晚的靜謐,在有限的空間中打造出「夜聽蟲吟」的意境。「鳴蟲肖像」精選的10餘幅特邀攝影作品在牆面隱現,常見鳴蟲的口器、觸角、剛毛及聽器等超微結構第一次以巨幅攝影的形式出現在展覽中,讓人感受以宏大畫面展現微小特徵時的震撼。

本次展覽形式結合鳴蟲的「鳴」字,突出聲音在自然世界信息傳遞中的重要性。「鬥蟋先生的晚八點」聲音劇場,使用項目參與者通過「聽有蟲」小程序上傳的記錄,經過華東師範大學鳴蟲研究專業團隊的鑑定及浮音實驗室3D空間音頻專家的製作,在多軌道環繞音響下演繹出林間精靈獨有的音律,觀眾將化身為一隻小蟲走進蟋蟀、螽斯和蟬的世界。現場加上如水中月影般的光效,打造出兼具展示與體驗的特色展示空間,力求展示科學、聲學與美學的融合。項目參與者們既是展覽的體驗者,又是創造者和詮釋者。除了3D聲音劇場中的鳴聲素材,還有20段來自不同年齡的觀眾發表的自然體驗感描述,通過「那一刻最真實的感受」引發其他普通觀眾的共鳴。

2019「夜聽蟲吟——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本次項目在8月份正式啟動,是國內首次通過博物館發起的「鳴蟲識別」公民科學項目。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聯合華東師範大學昆蟲研究團隊,試圖繪製「鳴蟲聲譜資料庫」,解決科學家採集鳴聲樣本的難題。上海自然博物館希望在公眾與科學研究者之間發揮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公民科學」的新形式,鼓勵公眾像科學家一樣觀察自然、記錄自然。本年度活動共有40名特約「自然聯絡員」進行記錄,「聽有蟲」小程序共有3100餘名用戶註冊參與,收集到來自全國20個省級行政區的2000多條鳴蟲文件,採集的內容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平臺收集並分享給鳴蟲研究的科學家,推動未來的昆蟲鳴聲研究。

「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一項品牌教育活動,旨在鼓勵公眾走進自然、記錄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4年,活動圍繞四季、滬語講自然、家園動物等主題展開,形式豐富多樣,共有超過十萬名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今後,活動將持續陪伴熱愛自然的市民朋友,讓更多人有機會在家門口嘗試開展有趣的科學探究。

「夜聽蟲吟」鳴蟲主題展覽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靜安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華東師範大學、世博會博物館、世界自然基金會、Floating Sound Lab浮音實驗室等合作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鳴蟲主題展覽—新聞—科學網
    「夜聽蟲吟」探秘鳴蟲世界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參觀路線—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分館),體驗了自博館首次推出的「野孩子/yeah kids」主題參觀路線以及剛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二等獎的《自然趣玩屋》動手做系列活動。   「野孩子/YEAH KIDS」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根據分眾化教育原則,專為3-6歲兒童及其親子家庭打造的原創教育品牌,旨在通過探究課程、酷玩學習單、表演秀、親子互動展覽、主題參觀路線、戶外體驗等六大活動類型,讓幼兒感受自然之樂,創造難忘自然體驗,發展自然智能。
  • 上海自然博物館「螺說頻道」博物館之夜首秀—新聞—科學網
    看,有恐龍在跳舞,斑馬在蹦迪;聽,北極狼發出了午夜嚎叫,貓頭鷹發出了咕咕的叫聲;還有各種骷髏和博物館獵奇恐怖傳聞向觀眾發出勇氣大挑戰。這不是想像,而是5月18日晚上,上海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之夜的精彩內容。為了慶祝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上海自然博物館與bilibili彈幕網合作,推出了博物館奇妙夜直播活動,這也是上海自然博物館全新視頻品牌「螺說頻道」的直播首秀。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新問題沙龍」—新聞—科學網
    專家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親子主題參觀路線
    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館首次推出「野孩子/yeah kids」主題參觀路線體驗活動,以及《自然趣玩屋》動手做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二等獎。 「野孩子/YEAH KIDS」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根據分眾化教育原則,專為3-6歲兒童及其親子家庭打造的原創教育品牌。
  • 中科院博士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科學第一課」
    8月31日,上海自然博物館暑假裡正在舉辦的綠螺講堂「科學第一課特別版」迎來了熱情的觀眾。本次綠螺講堂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共同舉辦,邀請到了兩位年輕的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思莉博士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冉冉博士。
  •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600全民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臺灣臺中博物館《鳴蟲特展》來天台展出 600全民新聞 責任編輯:- 台州在線 台州網絡電視臺
  • 專家呼籲儘早建設國家自然博物館—新聞—科學網
    之前,我已多次參加關於國家自然博物館建設的研討會,近兩年沒聽到有關信息,我以為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沒想到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8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自然博物館建設學術研討會上,發言一開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科技傳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長徐善衍就坦率地說道。 在徐善衍看來,為什麼要建設國家級的自然博物館,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原創天文主題展 「星空之境」—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館2017全新原創天文主題巡展「星空之境」,9月26日起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1臨展廳免費對遊客開放。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親子主題...
    圖說:小朋友們收穫了自然知識 來源/上海科技館(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下午,來自華師大附屬紫竹幼兒園的8組親子家庭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體驗了自博館首次推出的「野孩子/yeah kids」主題參觀路線以及剛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二等獎的
  • 上海自然博物館「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線上啟動
    央廣網上海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洪)作為上海科技節特色活動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品牌教育活動「聽·見萬物——2020我的自然百寶箱」8月15日正式啟動,發布「聽見萬物」公民科學小程序。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上海自然博物館繼鳴蟲聲音識別程序『聽有蟲』之後,今年再次與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作推出『聽見萬物』小程序,將人工智慧識別動物聲音的技術擴展至兩棲類、鳥類等動物類群中。」在視頻啟動會上,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管委會主任顧慶生介紹,希望藉助活動激發公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愛,讓每個公眾將野生動物的發現和調查變成日常。
  • 北京自然博物館「水·城市」主題展覽開展(圖)
    北京自然博物館值此之際推出《「水·城市」主題展覽》,並拉開了其2011年「水·城市」主題活動周的序幕。《「水·城市」主題展覽》採用數百張精美圖片,以2011年世界水日「城市與水」為主題,分為水、水與人類文明、水與城市—北京的水、地球水的亞健康、水危機5大板塊。北京自然博物館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呼籲全社會,要像珍惜生命一樣,愛護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水資源。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暑期綠螺訓練營—新聞—科學網
    7月9日-8月9日,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寒暑假特色品牌教育活動——綠螺訓練營如約而至。160位營員將分為8個批次,通過展區現場活動、自然探索移動課堂、沉浸式科普劇場、手造工作坊、研學實踐課程、戶外考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環節,體驗自然之美、探索自然奧秘。 活動設計遵循分眾化原則,兼顧科學性和趣味性。
  • 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夜聽蟲吟」
    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在展出「夜聽蟲吟」,不僅有放大100倍的小蟲子圖片,還能聽到每一種小蟲的鳴聲。誰又是「蟲中歌王」?「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帶你走進圖、文、聲,三合一的科普展覽。近來上海的兩場「沉浸式」展覽,予人截然不同的觀感。teamLab在上海的「無界美術館」,即將於11月5日在黃浦濱江正式開館。
  • 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舉行—新聞—科學網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親子主題...
    圖說:小朋友們收穫了自然知識 來源/上海科技館(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下午,來自華師大附屬紫竹幼兒園的8組親子家庭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體驗了自博館首次推出的「野孩子/yeah kids」主題參觀路線以及剛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二等獎的
  • 足不出戶看展覽 上海博物館推出「雲看展」
    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全市的文物博物館單位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暫停開放後的博物館、紀念館紛紛推出網上展覽,繼續為各界公眾提供服務,在家足不出戶看展覽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選擇。
  • 上海科技館舉辦世界海洋日主題沙龍—新聞—科學網
    6月6日,在上海科技館主辦的題為「可持續創新,呵護生命搖籃」世界海洋日主題沙龍上,原上海海洋大學校長潘迎捷教授、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周浩郎研究員兩位嘉賓,分別給公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海洋動物,人類最寶貴的海洋生物資源》和《珊瑚礁及其在潿洲島的現狀和保護》兩個海洋主題講座。30位觀眾在科技館地下一層「鯨奇世界」臨展海立方紗幕中聆聽專家講座,此次活動還進行了線上同步直播。
  • 上海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明推出博物館奇妙夜
    首個「上海夜生活節」期間,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將舉辦「博物館奇妙夜」活動。6月6日將延長開放到21:00。20:00停止入場,夜場門票6.6折,17:00起售。門票全部實名預約制,僅接受個人預約,觀眾可通過官網、微信購買。營造夜生活節氛圍,為大眾文化消費提供更豐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