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聽蟲吟」探秘鳴蟲世界 |
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鳴蟲主題展覽 |
10月18日至30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鳴蟲主題展覽「夜聽蟲吟」在B1臨展廳對遊客免費開放(需自行購買門票),為即將開啟的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預熱。該展是上海自博館聯動公眾與科學項目的一次集中體現,展覽中的各類鳴聲由來自20個省級行政區的參與者所錄製,展覽利用聲光電技術構建「黑夜與聲音」的沉浸式氛圍,通過加入3D空間音頻與鳴蟲微距攝影嘗試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把微小鳴蟲融進宏大城市,讓公眾體驗觸手可及的自然世界。
展覽分為「上海鳴蟲肖像」全景深億萬像素攝影、「鬥蟋先生的晚八點」3D沉浸式聲音劇場、我的自然故事、鳴蟲聲譜在線資料庫4部分組成。整個展示空間用幽暗的燈光營造出夜晚的靜謐,在有限的空間中打造出「夜聽蟲吟」的意境。「鳴蟲肖像」精選的10餘幅特邀攝影作品在牆面隱現,常見鳴蟲的口器、觸角、剛毛及聽器等超微結構第一次以巨幅攝影的形式出現在展覽中,讓人感受以宏大畫面展現微小特徵時的震撼。
本次展覽形式結合鳴蟲的「鳴」字,突出聲音在自然世界信息傳遞中的重要性。「鬥蟋先生的晚八點」聲音劇場,使用項目參與者通過「聽有蟲」小程序上傳的記錄,經過華東師範大學鳴蟲研究專業團隊的鑑定及浮音實驗室3D空間音頻專家的製作,在多軌道環繞音響下演繹出林間精靈獨有的音律,觀眾將化身為一隻小蟲走進蟋蟀、螽斯和蟬的世界。現場加上如水中月影般的光效,打造出兼具展示與體驗的特色展示空間,力求展示科學、聲學與美學的融合。項目參與者們既是展覽的體驗者,又是創造者和詮釋者。除了3D聲音劇場中的鳴聲素材,還有20段來自不同年齡的觀眾發表的自然體驗感描述,通過「那一刻最真實的感受」引發其他普通觀眾的共鳴。
2019「夜聽蟲吟——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本次項目在8月份正式啟動,是國內首次通過博物館發起的「鳴蟲識別」公民科學項目。由上海自然博物館聯合華東師範大學昆蟲研究團隊,試圖繪製「鳴蟲聲譜資料庫」,解決科學家採集鳴聲樣本的難題。上海自然博物館希望在公眾與科學研究者之間發揮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公民科學」的新形式,鼓勵公眾像科學家一樣觀察自然、記錄自然。本年度活動共有40名特約「自然聯絡員」進行記錄,「聽有蟲」小程序共有3100餘名用戶註冊參與,收集到來自全國20個省級行政區的2000多條鳴蟲文件,採集的內容通過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平臺收集並分享給鳴蟲研究的科學家,推動未來的昆蟲鳴聲研究。
「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一項品牌教育活動,旨在鼓勵公眾走進自然、記錄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4年,活動圍繞四季、滬語講自然、家園動物等主題展開,形式豐富多樣,共有超過十萬名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今後,活動將持續陪伴熱愛自然的市民朋友,讓更多人有機會在家門口嘗試開展有趣的科學探究。
「夜聽蟲吟」鳴蟲主題展覽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靜安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華東師範大學、世博會博物館、世界自然基金會、Floating Sound Lab浮音實驗室等合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