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上個月還在討論秋天的魚該怎麼釣,沒想到一晃悠就快過年了。從越初開始冷空氣頻頻南下,讓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快速下降,即使中午的溫度也在10度以下,溫度零下的地區也有不少。但是對老釣友來說這並不算個壞消息,反而是個好消息,因為低溫天氣沒有小雜魚鬧窩,可以專心釣大板鯽。但是有些釣友卻在吐槽說,自己起早貪黑的釣魚,凍得要死漁獲也不給力。這是為啥?還是對冬天作釣的經驗不足,有些細節考慮得不夠全面,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聊冬季釣大板鯽需要掌握的一些規律和細節,希望能對新手釣友有所幫助。
注意天氣對魚情的影響
釣魚人都知道天氣是影響漁獲最關鍵的因素,對鯽魚這種魚來說,並不怕冷,但是怕天氣不穩定。只要氣候穩定,水溫高於5度,鯽魚都有開口覓食的欲望。所以最好是連續2-3天溫度都比較穩定,比如說溫差比較小,前後2天最低溫度變化不大,這些天氣比較好釣。如果碰到陰晴不定的天氣或者溫差比較大的天氣就要小心了,空氣溫度影響水溫後魚兒需要不停的調節身體溫度,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魚才會開口大部分時候浮漂都是一動不動。
選個合適的釣位是王道
雖然鯽魚比較耐寒但在低溫的影響下活躍度還是會有明顯的下降,喜歡待在相對溫暖的地方。在選釣位的時候儘量選擇整天都能被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比如說坐北朝南的一側。最好是背風或者風比較小的地方,如果是流水水域可以選一些緩流區,比如說灣岔,支流,閘口之類的。雖說冬天水溫低,但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釣深,如果白天的溫度在10度左右,實際上釣2米以內都可以,有時候甚至一些不到一米的地方(只要看不清底就可以)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如果溫度在5度以下,那就最好釣2米以上,深水區水溫會更穩定一些,一般2-6米之間比較靠譜。
總之,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釣位儘量選擇一些障礙物較多的地方,比如說茂盛的水草區,樹枝底下,蘆葦叢之類的。不需要刻意釣深。
多窩走釣比守釣要靠譜
冬天的鯽魚雖然吃餌,但是活動範圍比之前還是小了很多,在過度捕撈的大形勢下自然水域一般都是水廣魚稀,魚群比較分散。經常是一個魚群只有3-5條魚,而且魚兒都是有一定的領地意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出現一個窩子裡有幾十條魚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守釣就顯得不合時宜了,適當的多大幾個窩輪著釣,利用長竿短線四處活動走釣是個不錯的選擇。魚群數量比較小的時候窩量也不要太大,比如說一個窩子3-5條魚,你還一大團窩量砸下去,能釣得到魚才怪。窩量只需要平時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夠了(資源好的地方相對多一點),少打窩勤續窩的作釣策略比較靠譜。
餌料上可以用活餌代替商品餌,蚯蚓和紅蟲都是不錯的選擇,配合逗魚的手法,只要窩子裡有魚就一定會吃餌。不過需要注意一點,不要將窩子裡的魚釣完了,釣上1-2條就換窩子,哪怕窩子裡有魚也要忍住(如果旁邊釣友很多,你怕人家搶你釣位那就另說了)補點窩子去下一個窩子作釣,以免其他窩子久久沒食物而散窩。而且採取走釣的方法還比守釣要暖和,畢竟人運動起來會更舒服一點,尤其是守釣,腿和腳會感覺到特別冷有沒有。
最後:在冬天作釣,如果選擇傳統釣的話魚竿可以適當長點,10米以上都不怕(反正可以縮短),這樣既可以釣遠又可以釣近,尤其是在多窩作釣的時候,特別有優勢。線組可以搭配0.6-0.8的尼龍線,配合朝天鉤和七星漂,哪怕草縫隙再小也不用擔心下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