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0日訊市區北門街改造後的定位是文化藝術街,類似杭州的河坊街,然而經過近一年的運營,北門街的文化藝術品店越來越少,飯店卻越來越多,北門街似乎又回到了小吃一條街的老路。
網友發帖:變成小吃一條街
「政府改造北門街確實花了不少心思,古色古香的街道,讓人感覺衢州不愧是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美中不足的是街邊的店鋪非常凌亂,小吃店最多。」一位網名叫「衣苒」的衢州網友在三衢論壇上發表的一篇題為《試著給鐘樓底的發展提點個人看法》的帖子,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記者近日早晨在北門街看到,街面上小飯店非常多,眾多賣早點的攤位擺到了馬路中間,油煙環繞著鐘樓,油汙附著在路面上。而一些文化藝術品商店生意冷清。記者仔細數了一數,在沿街現有的79家店面,屬於文化藝術品經營範疇的店鋪只有8家,佔總數的10%。小吃店有19家,佔了24%,此外住宅、空置的店面有30家,佔37%,其他雜貨鋪、理髮店等有22家。
文化藝術品店主:擔心今後的發展
當天下午3點,北門街上人來人往,18歲的老闆楊逸凡卻清閒地坐在店裡上網。「一個下午只來了兩批客人,什麼都沒買。這條街看著熱鬧,但基本上是路過的人。」
楊逸凡的「國貨小鋪」主打經營海魂衫、回力鞋、搪瓷罐等仿製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用品。今年4月他從金華來到衢州創業,一眼就看中了北門街的店面。「古街的風貌與我的小店很搭調。」
楊逸凡說,他選擇在北門街開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整個街區的定位——文化藝術品一條街。「如果這個定位實現,客源就不用發愁了,衢州喜歡文化、藝術品的潮人自然會來。」
楊逸凡最擔心的不是現在生意清淡,而是北門街今後的發展方向。「下半年新開了很多小吃店,我們更沒生意了,這樣的趨勢下去,自己的店鋪前景很暗淡。」楊逸凡說,北門街目前的發展沒有一個明確定位,小吃店、文化藝術品店、雜貨鋪、房屋中介等分散經營,無法聚攏相應的人氣和客流。
在北門街南段開「大可手繪店」的店主楊琦也有同樣的煩惱,她的彩繪店終日瀰漫在從隔壁飄來的油煙味中。楊琦說,之前很多想開藝術品店的朋友都看好北門街,但現在這條街的狀況讓他們打起了退堂鼓。
管理部門:期待管理條例出臺
說到北門街管理現狀,市城投公司工程師兼北門街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周立軍很無奈。他說,北門街改造後,他們花了很大力氣勸導住戶們將房子出租給做文化藝術品的客戶,不要租給經營飯店、花圈店、美容店這些影響古街風貌的項目。一些住戶願意配合,而有些住戶嫌租金太低,不如自己開小吃店,見效快、利潤高。
每天,周立軍忙完手頭工作後,都要到北門街去勸阻那些佔道經營的飯店撤回店內經營、撤掉那些與古街風貌不符的燈箱式廣告等。「一開始他們還聽勸,但日子久了,他們也愛理不理。」周立軍說,餐飲業的發展對街區影響很大,油煙會腐蝕木結構建築,並存在較大的消防隱患。
「如果管理辦成立、保護管理條例出臺,我們有法可依,就可以聯合多個部門對北門街的經營項目進行有效管理和引導。」周立軍說,下一步希望能得到工商、環保、衛生、綜合執法、旅遊等相關部門的支持,把衢州的民間手工藝作坊、本地特產引進街區,將這條街經營好,成為衢州的一條特色街區。
(據衢州日報 記者 姜珣 實習生 徐健春 通訊員 施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