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隆回縣三閣司鎮石筍小學,支教志願者為孩子們帶來了特殊的「希望工程一堂課」——VR體驗課。學校裡的留守兒童戴上VR眼鏡,置身氣勢恢弘的北京故宮和奇妙神秘的海洋世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視覺中國供圖
製圖:李師荀
因為參加公益,湘潭大學的95後大學生戴月婷覺得自己有了兩次很大的改變。
第一次是3年前參加愛心支教活動,在和小朋友相處一個學期後,她不再是父母和同學口中的「嬌慣小公主」「辦事時總畏畏縮縮」,她會給父母買禮物,變得更獨立、更懂事;第二次是不久前迷上QQ運動和螞蟻森林,網際網路公益讓她覺得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從最開始幫助他人到改變自己,最後深深愛上公益」。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面向全國高校參與過公益活動的大學生發出調查問卷,並做了隨機採訪,結果顯示,很多95後大學生認為參與公益活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不僅如此,移動網際網路更是掀起了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熱情。
參與公益幫助別人,提升自我
當湘潭大學青年志願服務部發出通知招募愛心支教隊員的時候,剛上大一的戴月婷鼓起勇氣報了名。從此,她跟團隊的小夥伴開始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支教。每周二下午,支教隊員都會去湘潭大學附近一所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學生多是留守兒童的中學,輔導參加興趣班、特長班的孩子。
戴月婷負責輔導3個孩子學語文,她跟孩子一起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他們什麼是「思維導圖」,幫他們拓寬思路,提高作文寫作水平。放學後,還需要送她輔導的學生回家。
「我教的孩子都住在山上,每次送他們回家後再返回學校,基本都得晚上9點多。」戴月婷說,雖然支教活動很辛苦,但她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成長了很多,「這些孩子真的特別懂事,回到家後就會幫爺爺奶奶做飯、幹家務,他們也是我的老師」。
在浙江科技學院的學生許齊純看來,「公益的意義在於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她一直記得自己第一次參與公益時那種微妙的體驗。
那是2017年上學期期末,許齊純正在緊張備考期末考試,偶然在支付寶App看到「圓夢大學·高考報考公益計劃」活動正面向全國高校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經過統一培訓後給高三學子提供免費的高考報考指導。
回憶起自己高考填報志願時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許齊純馬上聯繫了一位高中同學一起報名。很快,在主辦方的協調分配下,又一名高中校友與他們取得聯繫,三人一起建立和管理著一個QQ群,邀請母校的學弟學妹們進群,輪流為他們答疑解惑。
「我們主要會公布一些本省的高考填報新政策、分數線,告訴考生怎麼填寫可以更大程度地防止志願滑檔,什麼情況下需要填寫補錄,考得不理想時到底是選擇復讀還是上大學,等等。」許齊純回憶,那時群裡接近200人,找她私聊的學弟學妹大概有40人,她每天白天複習和考試,晚上抽出兩個小時與他們交流,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學弟學妹。「因為經歷過,我可以理解他們當時的心境,很榮幸可以力所能及地給予他們適當的建議,也感覺到自己的責任十分重大,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視,擔心自己的失誤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中國礦業大學的大三學生黃道東覺得,現在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很高,很多人都有公益心。「我們班八成以上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參加過公益活動。」他說,最明顯的例子是,學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不定期發布一些志願活動,如去敬老院、特殊學校等,學生需要搶著報名才能入選。雖然也有一部分同學是為了獲得志願服務時長以評優和畢業,但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想做公益的。
「微公益」流行校園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面向全國高校參與過公益活動的大學生發出調查問卷,收到1278份有效答卷。在問及大學生組織或參加過何種類型的公益活動(多選)時,59.8%的受訪者選擇了社區服務,48.8%的受訪者選擇了愛心募捐,43.3%的受訪者選擇了義務支教,41.5%的受訪者選擇了環保行動,35.3%的受訪者選擇了理念宣傳(公益傳播),25.2%的受訪者選擇了社會援助,11.5%的受訪者選擇了扶貧救災。另外,還有7%的受訪者選擇了其他選項,認為螞蟻森林、網絡公益傳播、圖書漂流、義務獻血、賽事活動志願者、流浪動物救助等都屬於公益活動。
塔裡木大學的學生張錦(化名)曾參加過學院組織的「三下鄉」活動,去四川雅安一所小學義務支教半個月。他覺得,現在一說到(大學生)公益,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支教,而且很多公益組織也這麼認為,「其實在公益這方面,應該有更多的項目」。
他舉例,QQ運動可以捐步數換取商家出資捐助愛心項目,支付寶有捐獻愛心活動,這些線上的公益活動很簡單,所捐項目清晰透明,而且活動本身的娛樂性也可以調動年輕人參與的積極性。
其實,近兩年,在移動互聯科技力量的助推下,線上公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讓公眾隨時隨地參與公益行動成為可能。
許齊純告訴記者,她已經通過支付寶的螞蟻森林種了3棵樹,第四棵樹也快長成。「以前,我們整個寢室每天起床的動力,就是趕在別人能量收掉之前去偷別人的能量,想起來依舊覺得這一段經歷很美妙。」她說。
根據有關介紹,螞蟻森林的用戶可以通過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交通罰款、網絡掛號、網絡購票等行為減少相應的碳排放量,可以用來在App裡養一棵虛擬的樹。等這棵樹長大後,公益組織、環保企業等可以買走用戶的「樹」,在現實中某個地方種下一棵真實的樹。
湘潭大學教授劉建平經常被學校的公益聯盟邀請去參加活動。他說,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參加的公益活動多是植樹、打掃公共衛生、學雷鋒做好事等,強調的是當無名英雄,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而現在的大學生,做公益的類型很多樣,參與的積極性高,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通過服務社會彰顯自己的價值,傳遞正能量,學校和社會應該鼓勵和提倡」。
線下+線上,校園公益活動模式創新任重道遠
1角錢能幹什麼?在戴月婷眼裡,「1角錢也是愛」,積少成多也可以做公益。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她加入了學校的公益聯盟,並逐漸成為一名骨幹。志願者們開展「微力量」公益文化月,宣傳「善行100·溫暖行動」為貧困地區的小學生捐贈愛心包裹,號召各班同學積攢「愛心一角錢」,每學期收一次為希望工程捐款。
在組織、參與過眾多校園公益活動後,戴月婷較為明顯地感覺到,通過班級通知方式來招募志願者的執行力要高於網絡平臺招募,線下舉辦活動也更具感染力,效果更好。
「有一次,我在上課途中看到許多同學在為一位得白血病的學姐募捐。當時下著雨,同學們都沒有打傘,每人抱一個募捐箱站在道路兩旁喊口號為學姐加油。等我上完兩小時的課回來,同樣的一群人還站在那裡喊,我一下就淚流滿面,捐了111元,希望學姐能一生一世走下去。」戴月婷說,公益同盟的一位志願者的家人在工地受了重傷,大家通過網絡平臺為他籌款,有100多名同學幫他實名證明事情的真實性,也籌到數萬元。
黃道東目前在一個學生創業團隊工作,該團隊曾與學校的一個支教團隊合作,面向全校開展公益支教跑。活動一共7天,第一天是組織同學線下跑步,之後6天則是線上活動,大家通過App加入跑團,共吸引100多名同學參與,累計總跑量2000多公裡。創業團隊捐贈2000多元給支教團隊,支持同學暑期支教。黃道東說,這樣線下+線上的活動方式非常便捷,同學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空閒時間選擇參與活動。但是因為第一次辦線上活動,經驗不足,沒能把活動的影響力做出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320名受訪的校園公益活動的組織者會選擇以下方式招募志願者(多選):校園公告/海報(72.81%)、QQ(72.5%)、微信(58.13%)、校外網站(6.25%)、飛信(2.5%)等。
而在選擇用何種志願服務平臺招募志願者時(多選),65.31%的受訪組織者表示從沒使用過,其他選項分別是:志願中國/支援匯(17.19%)、活動行(4.38%)、金數據(6.25%)等。
「其實,網際網路+志願服務,能極大提升志願服務的效率,延伸志願服務工作的手臂,促進志願公益的形態多樣化、便捷化、趣味化、生活化。」志願中國信息系統負責人王躍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前期招募到後期總結與評選,通過網際網路都有「據」可循,同時通過網際網路也豐富了志願服務活動的類型,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
「但是,通過網際網路容易忽略線下的志願服務活動細節,對於線下開展的具體情況無法實時掌握。」王躍軍表示,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伍中來,最新版的志願中國信息系統的手機端志願匯加入了H5小遊戲種植沙棘、親青籌、公益帳單、公益小課堂等,2017年還聯動全國2000餘所高校開展「最熱公益校園」評選活動,在各地聚焦公益熱點。
目前,高校校園已經被90後、95後「霸佔」,並初步展現出他們對校園公益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未來,公益活動如何才能俘獲他們的心,還需要更多探索。
作者:李師荀(李博晶、王曉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