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大病籌款平臺的軟肋:公益行為不能嫁接在流量變現這棵大樹上

2020-12-14 華夏時報

冉學東

最近引起輿論熱議的水滴籌事件,就是一個公益和生意嫁接起來的案例。

公益組織的核心是財務透明,不以營利為目的,獲得微利維持機構正常運轉;而生意是資本的意志,必須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兩者本來就很難區隔,但是現在的網際網路籌款平臺,更是將生意和公益嫁接起來,沒有生意,就沒有公益,粗看起來是非常精妙的商業模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是這個精妙的模式,其商業邏輯蘊含極大的缺陷。

水滴籌從2016年上線以來,已經成為社會大病救助的「第一聯想」,先後為563個貧困地區7萬餘貧困患者,籌集了235億元的救命錢!這個成就不可為不輝煌,這也是許多網友在此次事件爆發後,為水滴籌叫屈的原因。

然而在操作過程中,水滴籌「志願者」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掃樓,引導病患使用水滴籌產品。「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部分地推人員與患者「合謀」,募捐金額隨意填寫,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但其實部分籌款平臺在操作過程中,對客戶資料審核不嚴,信息虛假甚至作假的案例屢屢被人詬病。

這次事件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操作問題,是個別事件,但仔細考究就會發現,這是遲早也要發生的事件,是蘊含在網絡籌款平臺的商業邏輯中的,商業模式不改,此類事件還會上演。

事件發生後,水滴籌危機公關應對相當棒,堪稱坦誠面對問題,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行動到位迅速,立刻停止線下的地推活動,公司創始人的道歉也非常到位。

水滴籌的確不是公益慈善組織,但是網上籌款卻是公益慈善行為,至少是慈善管理行為,必須遵守慈善公益活動的一些規律。但在大病籌款平臺的模式中,作為公益慈善活動的組織方水滴籌不是通過微利維持生存,而是利用水滴籌網絡組織的巨大流量,然後通過推銷保險產品變現。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說,「用網際網路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醫」,「我們聚焦網際網路大健康保險保障領域」。水滴籌是一個非常好的網民健康保險意識的教育場景,藉助水滴籌能夠正確普及及進行保險保障的價值和必要性,將適合的產品推薦匹配給不同的消費者。

水滴籌堅持「0服務費」,籌集到的每一筆錢都分文不動地打到用戶帳戶上,連求助人的微信提現手續費都免了,3年的時間,補貼的提現費就高達1.4億。

水滴籌好像是免費做公益,但是深層次的邏輯是由於水滴籌引發的高質量、精準定位、高粘性的客戶群為水滴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流量,其商業價值相當不菲。

在網際網路紅利已經到了快要枯竭的今天,網絡商業機構獲客成本已經居高不下,比如目前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獲客成本已經到了3000元,有些甚至到了5000元,如果按照這個成本計算,水滴籌保險銷售獲客所得要遠遠高於籌款平臺付出。所以要說水滴籌在籌款環節全是倒貼或者免費其實是表面現象,水滴籌在這個環節商業上的收入遠遠高於普通公益機構的微利。

而「微利」正是慈善公益組織的本質,這就是目前網絡互助機構的最大軟肋,看不到這個軟肋,即使有了專業的行業監管者,這個行業還是管不好。

最近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移動網際網路孕育了電商、網絡支付以及消費金融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之所以在中國能夠成功,基於龐大的人口基數,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可以下沉獲客,以龐大的銷售額彌補微利的不足,從而降低成本。這在人口基數小的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當它被應用於公益行為的時候,就很容易出問題。龐大的客戶基數需要龐大的工作量,財產信息審核、目標金額設置、款項使用監督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並依靠第三方專業機構,但現實中員工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工作量大,管理難度大,風險很難控制。

在移動網際網路純粹商業模式中,在現階段,一些電商存在出售假貨、降價打折促銷、價格戰、甚至作假等等不當操作行為,這些行為在一定的範圍內社會的容忍性相對較高,因為擴張獲取流量是移動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最根本的特色,只有龐大的流量才能保證收益戰勝對手。

但是水滴籌事件地推人員與患者「合謀」,募捐金額隨意填寫,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不能仔細核實用戶信息是否屬實。地推人員操作失範,誘導用戶利用不實信息騙取他人愛心,而把這種模式應用於公益行為,則很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因為人們的愛心是沒有回報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的愛心能夠實現,得到心靈的滿足和升華,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包括地推大力度擴大流量的做法跟公益慈善的本來意義背道而馳。

所以水滴籌事件最大的啟示就是,網際網路公益眾籌平臺不能依靠流量變現維持平臺運轉,未來可能還是要走向微利的道路。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焦點

  • 揭秘大病籌款平臺搶奪亂象:「催淚文案」代寫、顧問線上拉客!
    商業惡性競爭的「地推」模式,竟然出現在公益和慈善定位的大病籌款平臺,兩家平臺工作人員大打出手,足見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之爭。記者調查發現,衝突背後是一場關於病患資源和平臺流量的「搶奪戰」,「籌款顧問」扮演了重要角色。疫情期間,一些籌款顧問拉客的渠道拓展到了線上,籌錢「催淚」「感人」文案能免費代寫。
  • 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大病眾籌平臺美譽度調查
    超過半數以上的網民在平臺上進行捐款和籌款。有六成以上的網民表示,在不幸罹患大病缺乏醫療費用時,清楚地知道可通過大病籌款平臺向社會求助,增加了一條自救渠道。 近三年來,中國通過網際網路募集的善款年增長率均超20%。2019年,全國通過網際網路募集金額超5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8%。
  • 360大病籌獲「2020年度中國公益企業」 以科技+公益賦能大病救助
    作為連接病患和醫院場景、病患和廣大愛心人士的的橋梁,360大病籌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搭建起的熟人社交籌款平臺,讓「隨手行善」變得切實可行,極大地降低了籌款救助與捐款向善的門檻。這一方式不僅調動起了民眾的自救能力,也撬動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愛心力量。360大病籌不久前發布的愛心報告顯示,平臺助推單個病患最多籌集100萬元愛心善款,最快1分鐘籌集3萬元,救命錢最快17秒打到求助者帳戶。
  • 水滴籌篤行致遠,致力於提高大病救助效率和服務深度
    在此背景下,網際網路大病眾籌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了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這些平臺的出現,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可以說是"救星",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患病家庭的困難,從而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這些患病家庭。據《網絡大病籌款平臺行業洞察報告》顯示,水滴籌在網絡大病籌款領域的知名度要大於其他平臺,據了解,每10個受訪人中,就有7個人會率先想到水滴籌品牌。
  • 央媒連評水滴籌:網絡籌款是「及時雨」,不要因「小惡」否定「大善」
    我國絕大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這和水滴籌平臺大部分用戶所在區域重合度非常高。公開資料顯示,水滴籌三四線用戶佔比超過80%。下沉市場的大病患者,往往年紀偏大、網際網路使用率較低,無人輔助很難順暢的完成籌款發布工作,這也是水滴籌方面解釋發起地推團隊的原因。
  • 水滴籌推出「3+1」大病救助模式,更高效救助困難大病患者
    網絡大病眾籌平臺是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積極奉獻愛心,幫助他人的重要載體,近來來不斷引發人們的關注。水滴籌即是大眾認可和選擇的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也是國內網際網路個人大病籌款0服務費的開創者。成立四年多來,致力於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將民間"互助互濟"的線下行為搬到社交網絡上,並通過親友分享、行動支付等方式幫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家庭更便捷地發布、傳播求助信息,讓贈與人也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幫扶。比如,近期一名僅2歲的萌娃笑笑突患白血病,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已經由中危降到了低危。
  • 行走捐、積分捐、消費捐等方式層出不窮 「網際網路+公益」方興未艾
    網際網路新技術賦予了公益嶄新的面孔。根據網際網路巨頭們剛剛公布的數據,騰訊公益去年募集善款17.25億元,阿里巴巴平臺和支付寶平臺2019財年為公益機構籌款12.7億元。此外,5億人種下1億棵真樹,4億人為19個公益項目捐了92億顆「雞蛋」,486萬人捐出1008億步,為鄉村小學修建了22條陽光跑道。
  • 水滴籌方便大病患者發布傳播求助信息,以獲得更多的愛心救助金
    以水滴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個人大病求助服務平臺在滿足大病救助的及時性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藉助網際網路之力,一條求助信息有可能瞬間被千萬人看到,平臺將愛心聚集效應成倍放大,為患病家庭送去溫暖。來自四川省安嶽縣某農村的張先生一家就是水滴籌的受益者。
  • 後疫情時代公益組織「活下去」,網際網路公益峰會百位專家線上支招
    今年受疫情影響改為線上培訓後,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互動交流更為順暢,效果超過了預期。後續他們將主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實際上,隨著網際網路等新興科技的發展,線上公益也早早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早在2007年,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同年上線騰訊公益網際網路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以下簡稱騰訊公益),將網際網路因子植入公益慈善。2015年"99公益日"期間,騰訊公益聯合微信運動推出運動公益平臺"益行家",此後其一躍成為最大的運動捐步公益平臺。只要用戶行走超過1萬步,就可以兌換相應額度的資金,定向捐贈給公益項目,除了佔領封面外,步數更被賦予了公益慈善價值。
  • 360大病籌報告:科技加速生命接力 最快17秒提現救命錢
    用網際網路科技幫助有需要的大病患者獲得救治,正在讓大病籌款平臺成為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12月17日,成立剛滿一年的網絡大病救助平臺360大病籌發布《一周年愛心報告》。數據顯示,平臺愛心參與指數實現月均增長37%,助推單個病患最高籌集醫療善款100萬元,最快一分鐘籌集3萬元,最快17秒提現到帳救命錢,再一次展現了網絡籌款平臺在大病救助中的高效性和及時性。
  • 360大病籌走進成都416醫院:為「天線寶寶」患者提供一對一幫扶
    ,就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在網絡大病救助平臺協同醫院救助患者發揮的作用展開討論交流,未來雙方將通過網際網路籌款方式,攜手為「天線寶寶」等大病兒童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與籌款支持,解決貧困家庭兒童患者醫療資金的難題,並提供一對一心理輔導、醫護輔助服務。
  • 水滴籌平臺0服務費,減輕大病患者負擔
    截至2020年12月底,水滴籌已成功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免費籌得超過370億元的醫療救助款,3.5億愛心人士支持了平臺的救助項目,共計產生超過11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深入挖掘水滴籌快速成長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後的邏輯。眾所周知,幫助大病患者發起個人求助其實是一件對風控有極高要求的事情。
  • 螞蟻森林:用「好玩」做環保公益
    隨著網際網路向各個領域的快速擴張與滲透,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手段解決環保公益存在的問題與痛點逐漸成為公益組織及網際網路企業關注的熱點。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卻一直在摸索之中。基於自身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優勢,網際網路公司在初期的公益實踐中,往往傾向於利用自己的網際網路平臺作為公益活動的宣傳或是籌款渠道,這也是阿里巴巴最初的做法。
  • 如何利用網際網路+Facebook等社交平臺快速獲取流量變現?
    簡而言之,網際網路的生命力就是生命力與激情.在網際網路上工作了很多年之後,有些人從不了解變成了逐漸了解,他們將總是經歷無數次頭腦風暴?無論什麼產品或商業模式,它們總是密不可分:流量與變現.所謂的網際網路,就是脫離傳統的引流模式,不斷的迭代以往的固有方式,從而從思維上去解放墨守成規,無視方圓.那麼從一路走過來,我所見到的網際網路模式,發展最快的都是非常具有爆發力的,就是敢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而在「不可為之」的另一個節點,創造「可為之」的可行性.
  • 二三四五星球聯盟 流量變現再升級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的增量發展已經轉變為存量競爭,幾大巨頭都在向三四線城市發力,這裡是網際網路的長尾用戶群,在中國網際網路的「五環外」。但現在,更多的企業認識到:網際網路長尾用戶群正在逐步成為消費主力。  2345王牌技術員聯盟  2345.com自創立之初就專注於網絡流量的價值變現。
  • 螞蟻森林:環保公益的網際網路實踐 | 獵雲網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於2011年通過國家民政部審核成為該基金會第一號誌願者。但是,阿里一直想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設計出一款真正的「網際網路+」環保公益產品,這就是螞蟻金服產品設計的出發點。因此不妨將用戶建立「碳帳戶」、以日常低碳行為積累碳減排量的過程形象地展示為在手機界面「種下」並「養成」一棵虛擬樹。同時,祖望不希望這個「網際網路產品」止步於手機種樹這一純線上的虛擬概念,而是要做一個實際落地在線下種樹的綠色公益項目。用戶每在手機裡通過積累碳排放量「養成」一棵虛擬樹,螞蟻金服就幫助用戶在現實世界種下一棵真正的樹——這就是「螞蟻森林」的理念及項目名稱的由來。
  • 36氪首發 | 小程序留存高達80%,服務公益的網際網路平臺「米多樂」獲...
    36氪獲悉,服務公益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米多樂」宣布獲得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領投方為熊貓資本。 「米多樂」的定位是「服務於公益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一個第三方服務平臺,把企業、個人的公益需求,以及公益機構的募捐、活動需求對接。目前,平臺上有分別面向企業、個人、公益機構三種類型的產品。
  • 愛德基金會去年籌款2.7億元,近六成來自網際網路捐款
    「這是愛德眾多網絡眾籌項目之一。通過這些項目開展網絡眾籌,已成為愛德基金會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籌款渠道。」愛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全年,基金會籌集善款2.7億元,其中有1.55億元來自網際網路捐款,佔捐款總量的近六成,並且這當中超過九成是個人捐款。
  • 發布會上線H5版娃娃機 變現貓打造又一流量變現利器
    據了解,變現貓H5版娃娃機這一模式為業內首創,機具發展潛力。因此發布會吸引了國內眾多開發者和移動網際網路廠商的參與,大家均對H5版娃娃機的變現前景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和期望。同時變現貓創始人兼CEO陳高維還在發布會上宣布,凡是首批接入變現貓H5版娃娃機的客戶都有機會獲得變現貓贊助的「娃娃機大賽」 活動獎品,從而幫助流量主吸引更多參與用戶,賺取更高變現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