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消息:初冬的南國邊陲憑祥,一場久違的大雨把她洗刷一新,因大旱原本有些乾枯的樹木花草又顯現蓬勃生機。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林科院熱帶林實驗中心,在該中心的「南方國家林木種苗示範基地」裡看到兩棵奇特的桉樹,它們高將近20米,胸徑約20釐米的桉樹,從樹高、粗細,甚至是模樣都極為相似。「它們是一對雙胞胎,都5歲了。」該中心高級
工程師諶紅輝的話解開了記者的疑惑。他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幾年來利用「組培」技術,也就是現今人們關注的「克隆」技術創造出的成果。
於是,諶紅輝把記者領進了基地的「組培樓」。這是一棟極為普通的小樓,卻讓記者近距離接觸優良珍貴樹種培育尖端「克隆」技術。
「組培樓」裡,接種室的技術人員正在精心選擇採集回來的樹芽,然後將一節一節約兩釐米長的樹芽放進實驗瓶中。「我們將優良珍貴樹種中最好最健康的組織(芽)採集回來,進行培養。」諶紅輝介紹。接下來在培養室裡,展示著幾年來科研「結晶」:一座座鐵架上排放著密密麻麻的瓶子,瓶子裡「長」著一根根芽,瓶的表面貼著「綠巨人」、「
蘭花」、「南洋楹」、「光皮樺」、「西楠樺」、「相思」等十幾個的標籤。技術人員在這裡觀察,記錄,收集數據。
諶紅輝告訴記者,速生桉、紅椎、西楠樺、火力楠、米老排等等樹種都是優良珍貴樹種,生長快,材質不錯,倍受市場看好,但原種或體弱多病或受季節制約,大面積繁育幾乎不可能。因此,把木材材質較好、生長速度快、商品利用價值高、市場前景廣且適合我區種植的樹種「克隆」出來一直是該中心科技工作者的願望。如何取這些樹種的「精華」去其「糟粕」,培育出健康的樹種廣泛運用到實際生產中,成為熱林中心科技攻關項目。他們成立項目攻關小組,在資金和技術力量給予全力支持。
2001年以來,技術人員從採集樹種到溫室培養,從苗圃到實驗林再到林地,做了無數次的試驗,終於有了可喜的成績:傳統育苗是6個月才能出圃,而「組培」技術縮短了一半的時間,且抗病能力強,投入造林後,20年生蓄積量一畝可以達到20立方米,比傳統高出一倍。
通過「組培」技術,每年可以做10次繁育,而傳統繁育技術每年只有一次而已,且「組培」技術不受季節、數量限制。尤其是西楠樺和光皮樺的「組培」技術是在全國領先的。一些「組培」的樹種在廣西百色和福建的永安投入造林,十幾萬畝林地長勢良好,抗病力強,受到當地林業部門的青睞。國家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盛煒彤評價說,熱林中心「組培」的優良珍貴品種「實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