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愛中國文化的秘魯學者:將中國詩詞譯成西語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摯愛中國文化的秘魯學者:將中國詩詞譯成西語

2015-05-22 14:26:45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斌

2015年05月22日 14:26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

)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有記載的歷史就有幾千年。當年初次踏上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決定開始自學中文,將中國文化作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秘魯著名漢學家吉列爾莫·達尼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他那間不大的書房足以令幾乎所有到訪者印象深刻:四壁掛有中國畫、中國結、中國掛曆,書架上擺放的不僅有中文書籍,還有從中國收集的各種民間藝術品和物品,從剪紙到陶瓷,從算盤到天津快板的竹板……駐足其中,可以深深感受到這位耄耋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

  今年85歲高齡的達尼諾,任教於天主教大學東方研究中心,是秘魯資深的語言文學專家,精通英、法、中、意等多國語言。1979年至1991年,他先後在南京大學和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教西班牙語言和文學。之後,他長期留在中國,研究中國文化,直到2002年返回秘魯,之後他仍然經常訪華,繼續其學術研究。

  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幾十年裡,達尼諾走訪過30多個省、市、區,參加了25部中國影視作品的演出,出版了24部關於中國的書籍,包括《來自中國·一個迷人而又神秘的國家》、講述其在中國從影經歷的《此刻我是誰》、漢譯西作品《雕龍·中國古代詩歌選》《酒泉·李白詩選》以及《風箏之舞·中國故事》等。這些著作對在秘魯及其他西語國家中傳播中國文化發揮了很大作用,受到這些國家文化界的歡迎和高度評價。

  達尼諾十分健談。他告訴記者,最初他只是將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中國詩人的古典詩詞翻譯成西班牙文,隨後又將興趣轉移到了中國的民間故事、成語、諺語和歇後語。

  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學習和研究,這位漢學家萌生了編纂一部有關中國文化的西語百科全書的想法。於是,他從2006年開始了這項繁雜而又細緻的工作。經過7年的伏案筆耕,一部60萬字的《中國文化百科全書》於2013年10月出版發行,書中的圖片都是他在中國期間拍攝的。

  「編纂百科全書需要大量的積累,這部作品是我30餘載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成果。」達尼諾還十分感慨地說:「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吸引我,激勵我完成了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達尼諾的從影經歷可能是他與其他漢學家最不同的地方。他身材高瘦,面龐清癯,氣質溫和儒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起,他作為特型演員參加了多部中國影片和電視劇的拍攝,出演過商人、醫生、間諜、警察、傳教士等不同角色,尤其是在電影《大決戰》裡飾演的司徒雷登,讓他一度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回憶當年的拍攝經歷,達尼諾難掩興奮:「我從來沒有想過拍電影,更沒有想到會拍中國電影!」這一特殊經歷讓他創作了十分暢銷的書《此刻我是誰》。他在書中講述了自己與中國電影人的愉快合作,字裡行間透出他對中國文化的摯愛,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談起中國文化,達尼諾似乎還有許多說不完的話題:戲曲、美食、繪畫……採訪結束時,這位深深迷戀中國文化的老人告訴我們,他又完成了一部中國故事書,名叫《牛郎織女》。

相關焦點

  • 西語翻譯家孫家孟去世 譯成《堂吉訶德》最佳譯本
    西語翻譯家孫家孟去世 譯成《堂吉訶德》最佳譯本   4月4日,著名西語翻譯家孫家孟因病去世,享年79歲。孫家孟曾翻譯大量西語文學名著,被稱為巴爾加斯·略薩的「御用」翻譯之一,他生前的最後一部譯作正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2010年出版的新作《凱爾特人之夢》。  譯著等身,遊刃有餘  孫家孟1934年出生於天津市,195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畢業後先後於外交學院和南京大學從事西班牙語教學工作。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從1983年與人合譯出版第一部作品——秘魯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世界末日之戰》開始,趙振江迄今已翻譯出版了30餘部西班牙語文學名著、多部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專著。在西語國家目前已有的11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他向中國讀者已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其中的5位詩人(米斯特拉爾、聶魯達、帕斯、希梅內斯、阿萊克桑德雷),成為國內西班牙語文學翻譯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之一。
  • 秘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難以計量
    中國網: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 今天我們有幸採訪到秘魯駐華大使哈羅德·佛塞斯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秘魯共和國到2009年已建交38年,但是雙邊的文化聯繫卻有著更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將與哈羅德·佛塞斯大使談一談自兩國籤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來,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向。
  • 秘魯知名學者座談中共十九大:中國成就有重大借鑑意義
    人民網裡約熱內盧10月26日電 (記者 陳效衛)由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誌社舉辦的題為《中國道路,中國經驗與全球化》座談會當地時間23日晚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來自秘魯各領域的專家、學者30餘人出席。
  • 秘魯華裔學者著書論述秘中文化融合與夥伴關係
    新華社利馬2月27日電(記者張國英)秘魯華裔學者卡洛斯·阿卡特的新書《秘魯—中國:千年古代文化的互相融合及夥伴關係》推介會27日晚在利馬舉行。該書是西文、中文和英文對照版本,共分6章,其中收錄了大量珍貴圖片。
  • 耳熟能詳的中國古詩翻譯成西語什麼樣?
    中國古詩因其優美的意境、工整對仗的句式、朗朗上口的韻律而聞名於世。 中國古詩深深根植於中華文化、語言的土壤,並不斷接受二者的滋養。因此,由於蘊含著太多典故、歷史文化知識,中國古詩也極難用其他語言去翻譯。
  • 中國與秘魯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徐世澄,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Miembro Honorario)、拉美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與秘魯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即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中國與秘魯等拉美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Ruta Marítima de Seda)和「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即「中國之船」(Nao de China)就開始貿易、文化和人員往來。
  • 秘魯對中國公民有條件免籤 玩轉南美再添一國
    中國僑網9月24日電 題:免籤又增一國!曾經最難獲籤的南美之旅現在可以一走到底啦!  最近關於籤證的好消息實在是太多啦!  這不,就在前天(9月21日),又一個南美洲國家——秘魯對中國公民實行有條件免籤了!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濫觴階段,主要是西方一些蹩腳的學者處於各種動機,把粗淺了解的中國的文化翻譯成西方文字,有的斷章取義,有的根據需要改寫,有的惡意歪曲或胡編亂造。《水滸傳》被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其暴力毫無法治觀念的群匪形象並沒有得到西方社會的認同。到了清末和民國初年,才陸續有西方嚴謹的東方文化學者在精通漢學之後,翻譯出既較好保留原意又體現西方語言精美的高質量作品。
  • 西班牙薩蘇埃拉劇的中國知音:記新中國第一代西語人蘇碧顏
    專業學習小提琴的夢想雖然中斷,卻暗暗引向另一扇門:中國和西語國家的音樂文化交流。不久的1979年5-6月,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又邀請畢爾瑪舉辦「秘魯民間音樂」講座,由於內容豐富、加上演示插播,分上下兩場才完成。這些活動給蘇碧顏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場上交替傳譯、場下與《中國建設》雜誌社陳致遠等同事合作譯出五十多頁的油印講稿,但碧顏快樂地忙碌,正如音樂學院金文達教授後來在推薦信中總結,她既擅長西班牙語又通曉音樂,翻譯完成得非常出色。
  • 中國「熊貓」花車在秘魯狂歡節大受歡迎
    新華社利馬8月15日電(記者張國英)為慶祝建市476周年,秘魯南部城市阿雷基帕15日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花車巡遊。秘魯聖瑪麗亞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的大型「熊貓」花車,以及舞龍、舞獅、民族服裝秀、太極扇等富有中國特色的表演成為節日亮點。8月15日是阿雷基帕市建城日。
  • 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秘魯
    由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一行5人於2010年7月22日至26日訪問了秘魯。在利馬王文章副部長會見了秘魯國家文委執行主任哈維爾·阿多斯,向對方介紹了中國政府發展文化事業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表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同秘魯開展文化交流。
  • 《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平「語」近人》(西語版)全球上線
    當天,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阿根廷美洲傳媒集團共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了啟動儀式。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這部六集系列視頻作品,將在阿根廷、西班牙等多國西語主流媒體推出。阿根廷政治經濟問題研究中心等知名西語智庫網站同步上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西語電視、廣播、客戶端及社交平臺也將上線推出。  這部作品此前已被譯成英語、日語、韓語等發布,獲得受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評。
  • 這所高校西班牙語專業畢業生,遍布西語十五國!
    他們服務於建築、教育培訓、文化傳播、外交、外貿、體育、旅遊等各個行業,遍布西班牙、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古巴、赤道幾內亞等多個國家。接下來就跟隨著我們的步伐,看一看那些遍布全球的優秀西班牙語專業學子吧!
  • 義烏工商學院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研究疫情背景下中國與西語國家貿易...
    11月13日,「疫情背景下中國與西語國家貿易發展策略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義烏工商學院舉行。西班牙語國家研究專家、學者,來自西語國家的在義外商,以及義烏市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市場經營戶代表等近四百人參會。
  • 中國傳統文化之花綻放秘魯
    &nbsp&nbsp&nbsp&nbsp她還說起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在當地一所秘中學校上學,這所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中國文化周」活動。「通過中醫,我和我的孩子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大。學校裡給學習好的孩子提供了到中國進行短期交換學習的機會,我鼓勵我的孩子報名參加選拔,爭取能去中國看看,近距離了解中國文化。等他們再大一點,我還會讓他們去申請中國大學的獎學金」。
  • 日本移民後裔怎樣「徵服」秘魯
    日裔秘魯移民談到自己對日裔總統候選人上任自己的看法  參與本次研討會的不僅有國內研究秘魯移民的中國學者,長期駐留秘魯和巴西一線的中國教授,也包括致力於東亞和拉美經濟關係研究的秘魯學者。  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金曉文博士從「回流與再回流」的角度回顧了日裔移民在拉美的身份認知困境。  賀喜博士認為,日本人一開始移民拉美是由於政府的宣傳,是日本人對西半球和異域的想像。日本一代移民主要是從事經濟為主,二代移民從事文化行業為主,想融入拉美上層社會,就要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人通婚。
  • 薩拉曼卡(阿維拉)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薩拉曼卡(阿維拉)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以下簡稱「薩拉曼卡學聯」)是一個成立於2008年11月的民間非盈利組織,籌建時得到了中國駐西班牙使館的支持。在過去的11年,學聯歷經三任主席,組織工作也在不斷成熟發展。
  • 【我在中國當大使】秘魯駐華大使:有10%秘魯人祖籍中國
    在秘魯,西班牙語「老鄉」一詞用來專指中國後裔,中國廣東話「吃飯」一詞演變為中餐廳的統稱……一個個細節,足以說明中國這個太平洋對岸「鄰居」在秘魯人心中的特殊分量。克薩達說,19世紀華人移民漂洋過海到秘魯後,憑藉聰敏勤奮很快紮下根來。如今,擁有中國血統的人佔秘魯總人口近1/10,遍布商業、科學、文化等秘魯社會各行各業。秘魯人對生活中的中國面孔習以為常,「中國元素是秘魯文化的組成部分」。
  • 中國學者共同紀念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和翻譯家戈寶權
    這是中國翻譯家戈寶權和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的心靈碰撞,超越了時間與空間。27日,「紀念烏克蘭著名詩人謝甫琴科誕辰200周年暨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戈寶權誕辰100周年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行。塔拉斯·謝甫琴科是烏克蘭著名詩人和藝術家,被譽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文學語言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