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後,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深刻闡釋東北振興的重大意義,著眼「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目標任務,強調要認真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關於東北振興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東北振興。
總書記的講話,如時代的燈塔,照亮前進的航程。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鐵嶺態度堅決,思路清晰,目標明確。
即日起,本報推出「東北振興的鐵嶺篇章——落實習近平總書記9·28重要講話系列報導」,用我們的筆和鏡頭,全方位展示總書記9·28講話兩年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305萬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鐵嶺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全景展示鐵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篇章。
東北振興的鐵嶺篇章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9·28重要講話系列報導
媒體集中採訪遼河生態景觀建設
遼河幹流在鐵嶺境內全長208.03公裡,流經昌圖縣、開原市、鐵嶺縣、銀州區4個縣(市)區及市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共有16條一級支流和117條二級支流。近年來,我市將遼河(鐵嶺段)生態治理工作擺在至關重要位置,舉全市之力全面推進此項工作,提出了建設遼河百裡生態長廊,打造多彩遼河、水美鐵嶺的治理目標。幾年間,遼河幹流生態治理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通過開展遼河防洪治理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遼河幹流自然封育工程、推進防洪提升工程、完成遼河幹流河道管理範圍劃定等工作,達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爭用3到5年時間,把遼河治理好、保護好、利用好」的總體目標。
我市境內遼河幹流原有封育面積18.2萬畝,遼河支流原有封育面積1.3萬畝。2020年,按照《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遼河流域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對遼河及其部分一級支流河口以及東遼河、條子河、牤牛南河、小梨樹河等,除水田、護堤林、防風固沙林以外河灘地實施生態封育,新增封育面積14.3萬畝。目前,封育面積確認、地塊上圖、協議籤訂、建檔立卡、資金發放各階段工作已基本完成,遼河開原段、東遼河、條子河、小梨樹河、牤牛南河封育圍欄和防護溝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遼河昌圖段23公裡防護溝已開挖完畢。
媒體記者了解遼河文化
經過本輪生態封育後,我市遼河流域封育總面積達到33.8萬畝。通過自然封育可減少耕地殘留化肥農藥流入河道,拓展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遼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保護了母親河粼粼清波,讓沿岸百姓安居樂業。
生態封育換來清澈遼河源
昌圖縣長發鎮王子村福德店是東遼河、西遼河的交匯處,東西遼河在這裡匯成遼河幹流。如今,通過多年的綜合治理,這裡的水質得到極大提升。「你看這水,清澈透亮,甚至都可以直接入口。」前來巡河的昌圖縣人大代表張兵邊說著,邊用雙手捧起一汪水向記者展示。
亮子河河口溼地
據昌圖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雲龍介紹,昌圖境內遼河幹流流經長發、後窯、大四家子、通江口4個鎮,沿岸居民約2.6萬戶、10.26萬人。近年來,昌圖縣不斷加大對遼河的保護力度,遼河保護區昌圖段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動物、植物種類明顯增多,遼河幹流生態帶已經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環境,吸引了大批遊客到遼河沿岸遊玩,遼河源地區2015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國家溼地公園」。
2020年,昌圖縣在原封育基礎上,增加封育面積2.65萬畝,全面暢通防洪生態廊道。遼河幹流昌圖段河灘地植被覆蓋率達到100%,灘地草原已經形成,為治理面源汙染、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善遼河水質、恢復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的多樣性起到重要作用。
昌圖縣在遼河治理保護工作中,注重治理保護,實施了19項工程,共完成投資7760萬元。包括福德店潛壩清淤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防洪治理工程、河岸帶修復與貫通工程、遼河管理路水毀修復工程、後窯鎮太平山古渡口工程、遼河源景區垂釣園旅遊開發項目及源頭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等。同時,每年都對堤防及管理路等基礎設施進行維修養護。通過一系列治理保護工作,水中汙染物有較大的削減,極大地促進了水環境、水生態改善。今年,為加快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昌圖縣積極開展河道綠化工作,實施了「千畝花海」「 千畝綠洲」「 十裡長廊」等河道綠化項目,累計完成河道綠化面積4475畝,超額完成任務。
為加強保護區管理,昌圖縣還強化依法管理,明確管理職責,制定實施了《昌圖縣遼河保護區目標責任制管理考評辦法》《昌圖縣遼河保護區巡護員工作制度》《昌圖縣遼河保護區管理局環境監察與綜合執法網格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形成了「網格化」長效機制。通過各項管理措施,鞏固了治理保護成果,保障了遼河保護區生態安全、水質安全、行洪安全。
昔日灘地光禿禿 今日景美水鳥鳴
9月17日,記者在位於新調線生態示範區內的橡膠壩處看到,水波清澈,山青草綠,水鳥的鳴叫聲時時傳來,到處是宜人風景。開展封育工作後,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過去,這裡只有光禿禿的河灘地。通過開展封育工作,建設了橡膠壩抬高水位,建設了人工溼地,栽植了多種親水的水生植物、蘆葦等。通過幾年的保護性發展,給鳥類提供了棲息地,現在這裡的鳥類和魚類都增加了。」市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阿吉巡護站負責人對記者說。
清河口封育區
在遼河封育工作中,我市開展了遼河幹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了新調線生態示範區。這個示範區位於凡河新區至調兵山市的新調線大橋上下遊,左岸是鐵嶺縣凡河鎮高強村,右岸是鐵嶺縣蔡牛鎮華家村,覆蓋總長約6公裡的左岸灘地區域。
這個綜合整治工程根據河道現狀,沿主河槽左部灘地布設8處人工溼地,自上而下貫通連接。溼地根據現狀修築了溼地島和微地形,擴大水生植物種植面積給鳥類提供了棲身場所。通過工程以及植物措施,達到淨化水質的目標;通過荒灘灌木種植等植被恢復措施,增加植被覆蓋率,涵養水分,達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復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工程利用新調線橡膠壩抬高河道水位並適當降灘建設溼地,工程規模1970畝,其中,栽植植物1550畝,形成水面420畝。工程概算總投資為4728.50萬元。其中,橡膠壩工程總投資1300萬元。新調線橡膠壩的建成蓄水使遼河幹流重要河段在枯水期形成穩定的生態水面,對於改善河道內生態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證了上遊鐵嶺縣蔡牛鎮1.5萬畝水田灌溉供水,解決了上遊灌溉用水短缺問題。
發展產業讓封育後農民收入不減
在我市遼河流域生態封育工作實施過程中,昌圖縣大四家子鎮有6個村涉及到封育徵地。為此,大四家子鎮積極鼓勵這些村發展產業,讓農民在土地減少後,能就近「有去處」,保持收入不減。
9月18日,記者在昌圖縣大四家子鎮方家船口村的蔬菜大棚裡看到,草莓苗的移栽正在緊張地進行,村民孟麗正在其中來回忙碌著。遼河流域生態封育開始後,孟麗家的土地涉及到徵地。土地減少了,她卻在村裡擴建的合作社找到了一份工作。最近一段時間,她每天收入都能達到80元。「每天七八十元,一個月2000多元,一年下來2萬多元。」孟麗高興地說。「除了孟麗,能夠在大棚裡賺到這麼多收入的還有20多人。這20多人屬於村裡合作社的長期用工,合作社用工高峰時,用工人數達到50多人。」昌圖縣大四家子鎮方家船口村黨支部書記王開朗對記者說。
太平古渡封育區鮮花開放
據王開朗介紹,方家船口村共有2700畝土地在遼河封育區域內。開展遼河封育後,村裡的地少了,很多村民又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外出打工。為此,村裡擴建合作社,給村民提供賺取工資收入的崗位。
早在2017年,村裡就以村社合一的形式,成立了昌圖縣久勝果木蔬菜專業合作社,當時僅有4個大棚,每個佔地2畝。開展遼河封育後,村裡為解決徵地後農民的就近就業問題,又新建了9個同樣規模的大棚。現在,合作社已經有了綠色產品標識,建立了全程溯源系統,經營得很是紅火。「現在,這些大棚裡種植的都是草莓和小柿子,這些作物90天左右能夠上市,正好趕上元旦。」王開朗說,「下一步,村裡還打算創新形式,把大棚租給村民經營,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致富。」
昌圖縣大四家子鎮封育土地總面積為18000畝,涉及到6個村。現在,大四家子鎮通過發展產業的形式,讓農民在獲得每畝600元封育補貼的同時,還能在本鎮的合作社務工,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很多農民在開展封育後,收入非常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遼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
張兵是昌圖縣後窯鎮趙家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市人大代表。作為人大代表,張兵每周都到遼河岸邊巡河一次。「眼看著遼河水一天比一天清澈,我心裡就特別高興。」張兵對記者說。
張兵告訴記者,遼河封育是保護遼河、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作為村幹部,他按照昌圖縣生態封育工作時間節點,全程參與了本區域從入戶宣傳,到確定封育邊界,再到籤訂合同等工作,保證了封育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作為人大代表,他認真開展巡河工作,用腳丈量沿河土地,用心守護封育區。
封育區綠樹成蔭
在平時的巡河過程中,張兵總要沿著河岸走一走、看一看。遇到感覺有問題的地方,他就拿出本子記下來,用手機拍下來,一有機會就反饋給相關部門。封育區的管理、村民對河流是否愛護等情況,都是張兵關心關注的問題。「我認為,遼河封育區要保護好,不僅在於短期的建設工作,更在於長期的管理工作。所以,只要我有時間,就要去河邊走一走、看一看,盡到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張兵說。
張兵在巡河過程中,還經常向遼河封育區域的沿河居民宣傳遼河保護的重大意義和相關知識,主動徵詢群眾的建議和意見。張兵認為,作為人大代表就要做好保護遼河的宣傳員,帶頭向群眾宣傳保護遼河的重大意義,提升群眾的意識,提高群眾愛河護河的自覺性。同時,還要當好監督員,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職責,督促遼河保護工作做細做實。
記者 ▏董震 王賽 圖片 ▏李江 視頻 ▏李江 王賽
原標題:《大河遼闊漾清波——遼河流域生態封育見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