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唐採伶在澎湖海邊建立攝影工作室,發現澎湖海漂垃圾問題,進行淨灘和改造海洋廢棄物的活動。
🌊
不需要追夕陽的澎湖
唐採伶讀大專時,喜歡和朋友到處去旅行,第一次畢業旅行來到了澎湖。「原來臺灣就有像馬爾地夫這麼漂亮的海」,這是澎湖給她的第一印象。「我很喜歡澎湖的傍晚,那時候的風很涼,天空很漂亮,大家都會去追夕陽, 但(澎湖的)夏天天天都是這樣的夕陽,我們根本不用追啊,每天都可以生活在大海漂亮的日落星辰裡。」這樣的畫面讓人想起童謠裡所唱的:「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後來,唐採伶成為了一名旅行攝影師,去過很多地方,但她常常想念澎湖的海,每次來這裡都能很快找到不錯的創作靈感,也漸漸成為了這裡的常客。澎湖有個很特別的婚俗,「通常臺灣女生結婚要送女方的親友喜餅,但澎湖就是男生在結婚時要送親友比較特別的點心,只有澎湖才這樣,我把老師傅做這種傳統點心的過程拍下來,記錄下這門快要消失的技藝」。
採伶在澎湖累積了非常多的影像故事,對澎湖的感情也越來越深。當時澎湖海邊剛好有個空間開放藝術家進駐,她在那裡開了間賣澎湖攝影明信片的店。一次拍照時,她發現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漂到海灘上,「我們會撿到很多酒瓶,還有各式各樣的瓶子,在臺灣都沒看過,有的很漂亮,我們便開始改造這些海洋廢棄物,想用美的藝術品讓大家關心海洋生命的問題。」由此,她建立了O2 Lab 海漂實驗室,每周都會帶領50個志願者去淨灘(即撿垃圾,淨化海灘),並且和藝工隊的小夥伴一起改造海洋廢棄物。澎湖的海透明度很高,能看見每浪細沙衝刷後的痕跡,劃著皮艇到小島上,島上巖石與細沙界限分明,漫步在沙灘上,看到清透無邊的大海,整個心情都敞亮了起來,任由大浪把你撲個滿懷。然而,受東北季風和洋流的影響,澎湖的海邊每天都能看到大量來自中國大陸、韓國、越南等15個國家和地區漂流過來的海洋垃圾。它們順著風一路從東北衝下來,澎湖就好像大型的漁網,在臺灣海峽把所有垃圾都攔截了起來。
「最嚴重的時候,塑料瓶可以積到大腿這麼深。我們撿到最多的是塑料瓶蓋,撿到的大品牌都很多。」採伶笑著說。
不只是澎湖,中國臺灣很多離島的沙灘上都會有許多海洋廢棄物,因此臺灣對海洋環保特別重視。現在採伶常常會去學校、政府、企業開環境教育的講座,這是海漂實驗室一半的收入來源。海漂實驗室另外一半收入是幫政府和企業用海洋廢棄物做一些大型的地景藝術,像用浮標小魚圍繞成的聖誕樹和替「海洋上訴」的章魚,或是做成小件的裝飾品。他們常常會用沙灘上碎成一粒粒的塑膠做一些拼貼,「因為現在很多海洋生物肚子裡都是這些東西」,採伶希望通過改造海洋廢棄物,讓更多人知道澎湖海洋垃圾的事情。近期,採伶帶著小夥伴去花蓮的市集擺攤,「通常逛市集的人不一定會注重環境問題,但他會因為喜歡我們改造的東西,而聽我講故事,很多不住在海邊的人可能並不知道產生的垃圾也會流進海裡。也有人去年買了我們的東西,今年就來澎湖淨灘了」。淨灘時,他們常常會撿到牙刷、梳子、洗髮水、沐浴露等日常生活用品, 於是採伶把原來養梅花鹿的地方改造成了一間浴室,把撿來的浴室用品都放了 進去,還用塑料瓶的瓶蓋鋪成馬賽克地磚。採伶還和藝工隊的小夥伴用吸管、浮標、塑料等做了一個「海廢餐桌」,這個作品有著警示的意義:我們今天丟的,就是你明天餐桌吃的。
#海廢餐桌
每當海漂實驗室創作遇到困難或靈感枯竭時,總會得到上天的眷顧。「原來『海廢餐桌』並不完整,很神奇的是,沒過幾天我就從倉庫翻出了火鍋和桌板。每當我不知道還做不做得下去時,老天就會幫我一把,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吧。」#海廢餐桌的細節:「清蒸浙江小管」由浙江浮球、漁網生子、塑料包裝袋「烹製」而成;塑料湯勺、吸管、保利龍、瓶蓋髮捲、膠捲帶是「什錦海廢鍋」主要材料;「臺啤醬燒魚」則由臺灣啤酒罐、吸管、打火機、塑料碎片製成。剛開始採伶並不能靠淨灘賺到錢,但得到了很多當地人的照顧:「澎湖人很熱情,在我還是遊客的時候就非常願意幫忙,借我房間住,借我車騎,我對澎湖的感情,比對我的故鄉桃園還要深很多」。雖然現在海洋廢棄物改造的事業慢慢步入正軌,採伶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倉庫收納更多的海洋廢棄物:「澎湖的海廢(即海洋廢棄物)真的太多了,我們撿回來利用的只是冰山一小小角,大部分垃圾只能進到焚化爐燒掉。「我覺得海洋垃圾並不是沒有人要,如果我們能好好地清洗、收納,陳列得好看,讓它們變成耳目一新的東西,就會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用海邊的玻璃瓶作材料,有自然的光就不用耗很多能源。海邊還有很多輪胎、泡沫,以它們的堅固程度應該可以蓋房子。但是真的要蓋房子也會有法規上的問題:有沒有辦法承重?有沒有毒?有沒有合乎法規的建材?都會比較麻煩」。# O2 Lab海漂實驗室牆外,門口的鯨魚是用塑料瓶蓋拼成。早在十幾年前澎湖的海灘上就出現了很多垃圾,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起初有不少當地人認為他們永遠也撿不完澎湖的垃圾。採伶回應道:「有句話叫做『勿以善小而不為』,你做對的事,再小都會被人看到。我在澎湖淨灘4年了,從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做的事情,變成一種閒趣,現在大家一講到澎湖就會講到淨灘,也算是帶動了當地的風情」。採伶改造的海洋廢棄物也讓大家看到了來自澎湖的「藝術創想」,這些古靈精怪的藝術品讓海洋垃圾擁有了如生命般鮮活的神態:呆萌的小鱷魚,奇思妙想的愛因斯坦……
然而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海洋廢棄物能作為藝術品的材料,大部分垃圾都被分類回收了,這些垃圾到了清潔隊大部分都會被燒掉,因為它們沒有經濟價值。
「並不是說做好分類,垃圾就能好好被處理,我們淨灘有一句口號『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比起垃圾分類,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從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垃圾。」採伶眼神堅定地說。
現在越來越多來淨灘的志願者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有一些開店的人,把店裡的包裝袋、吸管都撤掉了,不再提供打包服務。
不僅如此,臺灣一些研究海洋生物的組織也開始行動起來。臺灣有很多廟會活動,比如屏東有一個「迎王祭」的活動,活動期間的信徒都是用一次性的碗筷,每次都會製造大量的垃圾。
有一個研究海龜的海工作室,了解到很多海龜因為食用太多海洋垃圾而死亡後,也開始轉向淨灘和環境教育, 他們成功說服了當地傳統的長輩,把廟會所有一次性用品全部替換成可以多次使用的餐具,並號召志願者去幫忙洗碗。
# 作品:當海洋被我們的垃圾填滿
垃圾也許永遠也撿不完,但是依然會影響每一個淨灘的人,讓他們的心態也發生改變,來換宿的志願者臺南丁丁說:「看著每一樣物品變得乾淨、 從垃圾變成即將被重新賦予意義的藝術材料,就像是一個重生的過程。如果能夠真正地好好活在每個當下,心無旁騖地專注於此時此刻,或許就能面對任何絕望吧。」
C I T Y Z I N E × Tang Cailing
唐採伶:我們曾在沙灘上撿到過祖先牌位,還有小朋友撿到了一個漂流瓶,上面寫著:撿到這個信的就是有緣人。還寫了電話,打電話過去就送郵輪行一次。
有時還會撿到麻將,我們的目標就是湊齊一整副麻將,現在臺灣各地還有香港,只要他們淨灘撿到麻將就會寄過來,想跟我們一起完成這個願望,現在已經40顆了,麻將從哪個海灘撿來,誰撿來,大家都會寫在背後。
唐採伶:我們會組織很多像「淨灘 X 談心」、劃獨木舟、海邊野餐等活動,希望大家能在很輕鬆的環境中去感受海洋。我們都是在大自然裡淨灘,工作和生活時間不用明顯區分開,不像一般上班族壓力很大。澎湖的海透明度很高,心情不好時看到大海會感受到療愈。我們志願者團隊裡有一個秘書長在醫院當社工,因為她在精神科幫人家做調解,很費腦,淨灘對她來說是最放鬆,很舒緩壓力的一件事。城市畫報:你了解到的臺灣年輕人都喜歡在海邊玩什麼?唐採伶:在臺灣最熱門的就是衝浪,他們還喜歡泡在水裡放空、遊泳。其實臺灣早期長輩都不希望小孩子去海邊,特別在鬼月的時候,他們迷信去海邊會被鬼抓走。農曆7月是臺灣的鬼月,鬼門開了以後那些去世的靈魂,臺灣人稱他們為「好兄弟」,會回到陽間抓「交替」,就是我死了我 要抓一個活人下來,他就有可能升天,超生。這個月份 大家是很忌諱碰水的,因為大家覺得水裡面會有「好兄弟」,七月也是我們的淡季。唐採伶:我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歡山的人,有時我會去澎湖的小島走一走,拍拍照,去朋友家吃吃飯,有時也會在山上住一個禮拜。等澎湖海灘的狀況好一點,我還想回到山裡,可能開個農場,種種東西,接待來爬山或是觀光的人。最後,採伶還給我們一些淨灘的小貼士,如果你想參與澎湖淨灘活動,可以從這裡獲得一些參考。1.據統計,澎湖平均單日垃圾量:淡季40噸-50噸;旺季70噸-80噸。2.垃圾數量統計:一般垃圾 > 寶特瓶 > 鐵罐 > 玻璃瓶 3.每周採伶都會跟志願者進行一次灘活動,沙灘上會有各種你想像不到的垃圾,必須要穿鞋子,因為會有針頭、破碎的玻璃、釘子,甚至一些比較危險的像船上農藥的液體、信號彈等。一進入10月,起風就會很頻繁了,要戴安全帽淨灘,而且風大到在外面待半個小時就會受不了。夏天風沒那麼強,與冬天相比,垃圾少了至少一半以上。👇🏻8月刊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