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倉頡墓:見證鼻祖造字在虞城

2020-12-25 網易河南

(原標題:千秋倉頡墓:見證鼻祖造字在虞城)


倉頡發明了文字,開啟中華文明史。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文字到文化、文化到文明不可逾越的臺階。對於文字,人們吟詩賦詞,或歌或唱,無不對這位造字鼻祖的敬仰。

歷史畢竟不是神話傳說,倉頡是人不是神。在那個遠古的虞國,有一個叫倉頡的聖者,或打繩結記,或追獸印跡,造字於有形之中。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今天,我們《網易文化商丘》欄目組,走進造字鼻祖倉頡魂歸之地——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古王集鄉堌堆坡村(現屬商丘市一體化示範區民安辦事處),探訪倉頡祠,拜謁倉頡墓。



造字鼻祖魂歸虞城

沿三一零國道北兩公裡處,我們來到一個叫堌堆坡的村莊,這裡長眠著一位聖者——造字鼻祖倉頡。

步入小院,我們看到倉頡祠的院落裡有三間古老的大殿,灰瓦覆頂,青磚鋪地,飛簷畫角,古樸典雅。倉頡祠前各有古柏一棵、石碑一通。已有五百年樹齡的兩棵古柏,在寒風中依然蒼勁挺拔。兩棵樹的枝葉一起往中間聚攏,形成了一棵小柏樹的樣子,像兩個老人一人伸出一隻手託起一個小孩。這就是傳說中的「雙柏抱子」。左側的石碑為《重塑倉頡帝字聖金像碑記》,內容為倉頡祠重修始末;右側的石碑是《功在千秋》,其內容為古代文獻中對倉頡墓的相關記載。殿門兩旁紅色的石柱上雕刻著「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的楹聯。


進入倉頡祠,映入眼帘的是倉頡全身坐像,龍顏四目,端坐上方,光彩照人,背後牆上掛有四幅對聯,皆稱讚倉頡造字之功德。右側為「文昌帝君」坐像,左側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立像。

從倉頡祠右側拱門而入,有一通布有青苔的「古倉頡墓碑」。十幾米遠處,便是倉頡墓,墓冢為圓形土丘,周長約100米,高約4米,墓高約1米,墓前有一墓碑,正書「古倉頡之墓」,墓碑後題有對倉頡造字的簡介及褒獎之詞。


據陪同採訪的村幹部說,大殿最早建於漢代,後被損毀。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虞城縣知縣程本節重建大殿,至今殿脊上姜太公小廟的磚上尚有記載,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同治年間又遭損壞,修葺。十幾年前,由於大殿的上蓋遭風雨侵蝕得不成樣子了,當地人按照原來的樣子再次修葺,成了現在的樣子。


1991年出版的《虞城縣誌》記載,考古隊1978年和1984年兩次勘探,「在倉頡墓周圍探出方格紋、藍紋、附加堆紋、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殼等,確認此處為龍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遺址」,而倉頡墓就建在此遺址上。據《虞城縣誌》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後廢。如今墓前的「古倉頡墓」石碑,乃遼寧人唐炳仁先生於1990年勒石。

《虞城縣誌》記載,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後即葬於此,歷代文獻均有記載。古倉頡遺址「佔地4000平方米。墓高3米,周長45米」。倉頡「祠為漢時初建,唐時擴建,殿內立有倉頡塑像,後廢。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重修大殿一座,並塑字聖像。殿前及兩側植柏數株,今存兩株」。

倉頡墓同伊尹墓、木蘭祠等一起於1976年被虞城縣命名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被商丘市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與商丘的淵源

倉頡與商丘有什麼關係呢?這要從遠古黃帝時期說起。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部落遷移到商丘地區時,史官倉頡也曾在商丘地區居住,因此在商丘地區留下了倉頡造字的故事。

相傳,倉頡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黃帝時刻將祭祀掛在心上,對倉頡說:「我掌管天下,事情太多,生怕有時忘了祭祀給人們招來禍災。我想選一個記性好的人,把一年裡所有祭祀的日子和事項都記得牢牢的,能夠隨時提醒我。你就幹這樁事情吧。」倉頡答應了下來,而且將此事做得很好。但倉頡覺得許多事情光憑腦子記實在吃力,於是便想了個結繩記事的好辦法。一天,黃帝來到了倉頡的住所,見倉頡屋裡有許許多多的繩子,結著大大小小的疙瘩,整整齊齊地掛在屋牆上,疙瘩上還塗著各種各樣的顏色,便問倉頡搞的什麼名堂。倉頡說:「這是給各種祭祀活動作的標記。有大的祭祀,我就結個大疙瘩作為標記;小的祭祀,就結個小疙瘩作為標記。到時候該做什麼樣的祭祀準備,我就可以隨時向您提醒,絕對不會誤事的。」黃帝問他為什麼還塗著顏色,他說:「為了區別祭祀時間。春天的祭祀我用青色作記號,夏天的祭祀我用綠色作記號,秋天的祭祀我用黃色作記號,冬天的祭祀,我就用白色作記號。」黃帝問他發生在同一個季節裡的同樣大的祭祀怎麼記,倉頡說:「現在我發愁的就是這個。」黃帝讓他想一個更好的辦法,更加無誤地把事情記準確。

為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倉頡好下了一番功夫。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見有人在河裡捉到一條魚,來到河岸上,魚從那人手上滑掉到沙土上,被撿起來後地上留下一個魚形印痕。倉頡心裡豁然開朗:若把魚、鴨、牛、羊、鳥……的形狀畫下來作為標記,不就可以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了嗎?由此,他創造了像形字。

中原地區流傳的一則關於倉頡造「商」字的故事。有一天,倉頡來到商地的一座土丘下,有人見他眉頭緊鎖,問他在想什麼。他說,因為不能把人們要用的字全造出來,感到苦惱。有人說:「和人商量商量就好了。」倉頡覺得有理,就和人商量著造字,結果造了無數的字。他想把這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記下來,但當時還沒有商量的「商」字。他就造了一個「商」字。這個「商」字因為是在一座高丘下造出的,所以用高丘作了標記。據傳,倉頡造的商字,「丘崗」下邊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表示眾人商量之意。後來有的商人賣東西信口要價,還以買空賣空賺錢,讀書人給這樣的商人寫對聯時寫到商字,就寫成「單口」心,挖苦有的商人憑一張嘴賺錢,做沒良心的事。從此之後,「商」字的裡邊就成了一個口,流傳了下來。

倉頡在商丘造字的歷史,僅靠民間傳說流傳下來,不以為憑。但虞城縣西北35裡王集鄉堌堆坡的倉頡墓,在此不遠還有一個倉頡村,足可視為倉頡與商丘的關係之證明。

陪同採訪的村幹部講了一個倉頡造字的傳說故事。倉頡的妻子為幫助倉頡造字,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有時甚至故意畫得很複雜,叫倉頡說她寫的是什麼字。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放在一塊鋪平的沙子上,再用碗蓋住。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

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在「死於斯」的堌堆坡村,並封他為倉王。



字聖倉頡福澤後世

在堌堆坡村,和倉頡有關的神秘的事、物,至今充滿著神秘。



這裡有一種菊花,村民稱它為倉頡菊,現在倉頡祠的外面還能找到。相傳這種菊花是在清朝的時候,一位村民在倉頡祠的院裡發現的。他小心翼翼把菊花移到自己的院落裡種植,慢慢發出很多枝芽,於是他索性將其分枝,在一片地裡種了起來。這種菊在深秋的時候開出白色的小花,而且成簇成團,聞起來味道微甜。這位村民就用它泡茶喝。誰知喝了這種菊花茶,不但香氣濃鬱,還能提神醒腦,把他多年的頭疼病也治好了。該村的村民聽說這些事後,家家種植。

有一年,虞城縣知縣去拜謁倉頡,這裡的主持就給了知縣一包倉頡菊。他回去一喝,覺得這種菊花味道獨特,後來就拿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皇帝用後問這菊花是從哪裡來的,朝中官員如實上奏。皇帝聽後就賜名該菊花為「倉頡菊」,每年上貢。

說也怪,這種菊花只要離開倉頡墓這方圓幾裡的地方,種出來也就改變味道了。當地人認為這種菊花是倉頡留給這地方人們的一種「神物」,每到菊花開時,這裡的人們都會把第一次採摘的菊花供奉在倉頡像前。至於為什麼這種菊花離開這片地方就變味,村民也解釋不清。

採訪時,村民們說,這裡不只是菊花充滿著神奇色彩。過去,堌堆坡村的村民誰家辦紅白事,都會提前一天到倉頡像前請願,把所需要的桌子、板凳等物向倉頡說清,倉頡就會把東西預備好放在祠的院落裡。後來,不知是誰把借的東西少還了,倉頡覺得那些人不實在,再有事時儘管怎樣許願、禱告也不靈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攜弟子巡遊時,途經虞城縣倉頡墓地,看到一具裸露的顱骨,抱在懷中便跪地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餘向弟子解釋,他懷中抱著的顱骨上面有四隻眼孔,不是造字鼻祖倉頡,又會是何人。於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築墓,將倉頡的屍骨重新掩埋。漢代時期,虞城當地百姓為紀念倉頡,在其墓前建祠植樹,每年春秋舉祭,歷代香火不斷,直至今日。當地百姓為了讓子女聰明智慧,學業有成,仍然到倉頡祠焚香求拜,據說因為有倉頡的護佑,在倉頡墓周圍方圓幾十裡,從古到今出了很多名人志士,像北宋時期的狀元王堯臣探花趙概都 是虞城古王集人。


陪同採訪的村幹部介紹說,在虞城倉頡遺址的保護和開發方面,上上下下都做了不少工作。最近,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和李大夫村委會聯手,動員一些愛心人士捐款修建起了6間東西廂房。然而,這一切與該遺址自身擁有的文物價值相比,與把該遺址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文化景觀的要求相比,與南樂等地倉頡遺址的開發建設力度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但願虞城古倉頡遺址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以傳承優良傳統文化,造福當代,澤被後世。毫無疑問,這是眾人的共同期盼與憧憬。因為倉頡那心懷天下的抱負、勇於創新的精神、執著追求的品格、堅韌不拔的毅力,正是今天我們值得發揚光大的。

(李海軍 文圖)

本文來源:網易商丘 責任編輯:王會鬥_HN022

相關焦點

  • 河南四千多年的虞城,不但有巾幗英雄的墓地,還是倉頡的造字之地
    虞城縣位於河南商丘市,這裡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也是倉頡造字之地、釀酒鼻祖杜康造酒發祥地,歷代諸多名人如司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適、蘇軾等都曾來此遊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因此另有一個神話傳說也是說得此地,那便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的「倉頡造字」。關於倉頡造字在全國有多處紀念的遺址,有倉頡造字、造字臺、倉頡陵、倉頡廟等。在眾多倉頡的遺蹟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倉頡是通過鳥的足跡來造字的。
  • 倉頡墓前,中國阿膠老人來了個「語音造字」秀
    倉頡墓前,中國阿膠老人來了個「語音造字
  • 造字鼻祖,倉頡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部落?
    最顯著的標籤是造字始祖。流傳比較廣的介紹是:他姓侯岡,名頡,被尊為「造字聖人」。倉頡造字需要解釋一下,《說文解字》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左史官,受鳥獸的足跡啟發,分類別異,並搜集整理實用漢字。首先左史官這個說法,不必多說,扯呢。負責為皇帝記錄統計一些事情是可以的,至於左史官這個職位那是被想當然的穿越了。
  • 謁倉頡墓賦
    庚子初冬,吾攜諸友謁倉頡墓,並與護墓村老座談。歸來感慨頗多,疾書一賦:字乃文化之基,文乃民族之魂。識字廣智,重文興邦。追溯上古,慨我先皇。捕魚植粟,育我華夏之族,結繩記事,啟我洪荒之疆。堪奈繩符難全瑣積,原始怎應繁昌。嗟夫!天佑炎黃,地毓中土。星降侯岡,造字文祖。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哆, 靈光四目。嗟其無忝厥職,逐隨軒轅;夙夜匪懈,始制文字。
  • 山東壽光倉頡墓
    倉頡造字,倉頡墓在壽光的故事即其一。也是那個時候,我才曉得,我們現在天天使用的,一刻也離不開的漢字是倉頡創造。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
  • 深挖「倉頡造字」歷史文化,壽光這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有高招
    壽光市洛城街道韓家牟城村以「倉頡造字」為契機,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了漢字文化館,打造漢字文化遊園等,讓古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迸發出了生機與活力,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漢字是我們祖先最偉大的發明,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象形文字。有了漢字,才有了中國真正的文化,才有了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
  • 「遊遍商丘示範區篇」造字倉頡已遠去 動人故事永流傳
    可以說,倉頡雖已遠去,但他的影響永遠不會消失……為尋倉頡費周折11月6日,「遊遍商丘」採訪組開始了尋訪倉頡墓之旅,雖然早就聽說倉頡墓在商丘,但記者還是第一次前去探訪。當時想,對整個華夏做出如此貢獻的人物,其墓園應該規模宏大吧。
  • 豫東小城——虞城。
    這裡是酒祖杜康釀酒之地,文祖倉頡造字之所,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李白、杜甫、高適、蘇軾等諸多名人都曾來此遊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境內現存有伊尹墓、倉頡墓、木蘭祠等名勝古蹟,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小城。
  • 造字的倉頡長了四個眼睛!長知識哦!
    至少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等說。故事涉及倫理、民俗、宗教、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木蘭傳說寄寓著億萬民眾對木蘭其人的崇敬之情,是對木蘭熱愛家國、壯志報國精神的最好肯定和褒揚。2011年,國務院批准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申報的木蘭傳說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獲批該項目的還有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和河南省虞城縣,項目統一編號I-50。
  • 江蘇省也有個「虞城」?與商丘市的虞城同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而就在江蘇省的南部,有一座城市又名為「虞城」,與商丘市的「虞城」同名,說起這個撞名的城市,還要說起常熟。常熟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古至今都有人們活動的痕跡,其地處江南水鄉,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而就在常熟有一個虞山,所以古人又稱常熟為「虞城」,而後又因為「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的其名為常熟,隨後就被人們流傳至今。
  • 山西省發掘多處倉頡造字文化遺蹟
    山西倉頡造字文化資源分布:1、高平市朗公山千佛洞,倉頡廟、朗翁墓陵遺址,黑龍洞。2、高平市永祿鄉東莊村倉頡廟。3、高平市永祿鄉上扶村朗翁廟。
  • 雨後虞城處處現美景
    5月18日,備受全縣人民關注的「兩會」在木蘭大劇院隆重召開,雨後的虞城天藍地綠、風清氣朗,空氣清新宜人。在五金廣場、兩河口公園、中辰藍灣、南關轉盤、大同路和人民路等地,「大美虞城」採編人員用手中的鏡頭定格一幅幅醉人的畫卷。
  • 聯合國中文日|從倉頡造字到「六書」
    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的,莫過於倉頡造字的故事。據說倉頡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他還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倉頡造字成之日,感動上蒼,穀子像雨一樣降下來,嚇得鬼怪在夜裡哭泣。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為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
  • 2020年度虞城網絡新聞大事記(四)
    虞城網絡新聞大事記以《中國·虞城網》新聞報導為依據,以圖文再現的形式,客觀地反映虞城百萬人民不忘初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精神面貌,全縣經濟快速增長、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激勵全縣黨員幹部闊步前進!虞城網絡新聞大事無不印刻著虞城發展的足跡,傳承著虞城人拼搏的精神,展示著虞城輝煌的成就!
  • 「楓」華正茂,邂逅虞城最美楓葉季
    深秋遊虞城,站在已經邁入十一月的虞山公園,感受著清晨空氣中的微微寒意。  此時的虞山公園已不是特別安靜,公園裡,一棵一棵,一排一排,一片一片的楓樹邊,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紫色的楓葉旁,晨練的老人們正在熟練的鍛鍊著;掩映在楓葉中的各處茶館中,幾位熟悉的老客正在隨意的聊著什麼;  楓樹下,白牆黛瓦的亭臺樓閣,青色的草地,點綴各處的小花,都在展示著虞城深秋的魅力,這仿若油畫的景致令人深深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