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 張寬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來濰坊工作,先前幾個月,吃住辦公室。正巧我的老師中午不回家,也在辦公室就餐。因此,給我與老師拉家常,談天說地創造了條件。老師學識淵博,博古通今,除了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外,還經常給我講些歷史典故。倉頡造字,倉頡墓在壽光的故事即其一。也是那個時候,我才曉得,我們現在天天使用的,一刻也離不開的漢字是倉頡創造。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
倉頡墓在壽光。經查閱資料,雖說世傳倉頡墓有三:一在陝西白水縣,一在山東東阿縣,一在山東壽光市。也許是先入為主吧,在我的心裡一直確信倉頡墓在壽光無疑。
倉頡墓,位於壽光城西門外北側。是壽光八景之一。至於真墓究竟在哪裡至今尚無確切證據。不過,據酈道元《水經注》載:「倉頡臺,彌水所經,水東有孔子問經石室」,以及壽光城西南8千米的孫集出土的文物來斷定,以在壽光最為可信。
倉頡墓,墓之封土長寬各4.47米,高2.26米。墓地面積共10餘畝,四面護以短牆,牆外綠水環繞。迎岸垂柳,風景清幽。
1992年,壽光市在市南闢地三百餘畝,建成了「倉聖公園」,園湖心島建有倉頡紀念堂。紀念堂兩廂為「百福軒」、「百壽軒」,取吉利祥和之意。正殿是倉頡聖像,倉頡造二十八字石刻,紀念堂建有假山湖水、松林竹叢、花圃草坪、亭臺廊榭等。壽光倉頡紀念堂,不僅是文祖倉頡的紀念場所,也已成為壽光古文化的代表與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