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在三門峽水利樞紐下遊130公裡,是黃河中遊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8月2日,「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活動走進洛陽孟津小浪底。
大浪淘沙 感受大浪滔天巨瀑飛瀉的母親河
進入庫區,採風團在小浪底大壩前看到,這裡的黃河大浪滔天,巨瀑飛瀉,真正呈現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觀,由此應運而生的中原看海——黃河小浪底觀瀑活動也盛況空前,吸引著不遠萬裡而來的遊客。
網絡名人@三姐姐視界說,今天參觀小浪底風景區,巧遇小浪底水庫汛期排沙排水,只見黃龍出洞,奔騰洶湧,呼嘯而去,場面十分壯觀。
據介紹,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既可較好地控制黃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庫容攔截泥沙,進行調水調沙運用,減緩下遊河床的淤積抬高。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控制了黃河92.3%的流域面積,90%的水量和近100%的輸沙量,被稱為是控制黃河水沙的咽喉要道。工程設計任務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
映象網記者了解到,自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動工至2001年年底主體工程全線竣工,歷時十年,總投資309億元人民幣。因其中11.09億美元是從世界銀行貸款,按世界銀行的採購導則,對工程的主體土建項目進行國際競爭性招標。
工程竣工後,專門設立了小浪底水利樞紐雕塑紀念廣場,為工程建設者和「承包商」立碑紀念,將光榮與責任同時寫入史冊。
在洛陽孟津縣不僅有小浪底,在該縣的白鶴鎮鐵謝村還有一座高17.8米、周長487米的圓形大墓,墓中埋葬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古代的文人稱此墓為原陵或光武帝陵,鐵謝村的村民則習慣了這樣稱呼它——劉秀墳。
漢光武帝園陵四周,現存隋唐時期的古柏1458餘株,平均樹齡為1500年,是我國少有的最古老的古樹群。
採風團成員@巍嶽欽禹坦言,打卡光武帝陵,這座陵墓和其他帝陵相比並沒有大氣磅礴的氣勢,不過光武帝劉秀是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尤其軍事指揮能力很強,為歷朝歷代帝王少有,開創了東漢一朝。
文創產業百花齊放 洛邑古城一步一景
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8月2日晚,在燈火輝煌的洛邑古城,採風團的網絡名人們在園內漫步夜遊,一步一打卡。
「每次來洛陽,我總喜歡到洛邑古城走一走,逛一逛。」網絡名人@三姐姐視界說,「洛邑」是洛陽古時候的舊稱,洛邑古城不需要去編造什麼傳說,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
網絡名人@大強愛拍照說,洛邑古城內的地標建築文峰塔是當初古人為了祈福賜恩,益國安民所建造的,現在千百年過去了,這座塔承載的已經不是當初的東西,而是一段歷史。
據悉,園區中,以河洛文化為核心,古典商鋪為主體的古建築街群,集聚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及手工藝、傳統醫藥、曲藝民俗等非遺百態,彰顯古城文化底蘊,引入汝陽劉毛筆、孔家鈞窯、王繡牡丹、秦氏絹藝、唐三彩、葉雕、牡丹瓷等國家、省、市級20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業態,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規模最大、非遺產業化最集中的非遺文化產業精品園區。
此外,園區還定期舉行「非遺文化節」活動,以「非遺百展」為主題舉辦各種非遺展覽,並每輪番展示數十種非遺傳統節目表演,突出非遺特色、民俗特色、洛陽特色。
如今,洛陽正主動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帶」戰略,深入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包括洛邑古城在內的眾多文創非遺項目正在實現宮城區由景點到景區連片發展,逐步勾勒出隋唐洛陽城的歷史軸線和47平方公裡的都城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