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兒童的溝通、語言問題常常是從醫療的角度去提及的。一般所認知的語言治療也都是被認為指的是接受語言治療師所提供的一對一教學。然而,最新的想法或趨勢強調的是語用層面或溝通功能,也因此在幫助語言障礙兒童發展語言溝通能力方面,已經不再局限於要讓語言治療師負責直接教學。老師、家長與其他專業人員在與兒童溝通互動時,如何運用適當的互動技巧,讓兒童在真實、自然的溝通情境中,接收語言溝通的內容、形式、使用方式或功能輸入,並在重複相似的情境中實際使用,也一樣可以幫助兒童發展溝通語言能力。
(一)語言治療師主導的語言療育模式
語言治療師主導的幹預方式,主要是指由語言治療師負責矯正或改善兒童的語言溝通問題,其教學的重點是放在兒童已經有障礙或發展遲緩的語言結構、溝通能力的訓練層面上。一般而言,語言治療師常應用早期介入類型中診斷(如:決定語言發展的水平)、矯正(如:設計溝通板)或彌補(如:提供多彩豐富的語言輸入環境及溝通情境等)的概念至其語言療育中。
語言治療師先評估出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水平,找出其發展遲緩的地方,再以不用的教學方式來修補、矯正及治療期有問題的地方。研究顯示已「修補、矯正、治療」觀點為基礎的語言幹預可有效提升輕度及中度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語言、溝通能力,但對發育遲緩重度的兒童幫助卻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障礙程度較重的兒童的幹預更要考量其功能性及日常生活環境的需求。
(二)家長本位的語言療育模式
雖然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或特教教師可以有效的應用語言發展、語言學習理論,設計生動的教材、教具、教學活動、學習計劃,擬定適合兒童的發展目標,用以引導、激發孩子的語言發展,然而由於語言的習得及應用就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各項平凡、例行、瑣碎的活動或事件中,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在語言障礙或特殊需求兒童的語言療育計劃中,扮演主要的訓練者或教學者的角色。如何有效地結合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知識,配合家長的參與活動,是提升發展遲緩及障礙兒童語言能力最有利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