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河 流失的川江遺韻

2020-12-17 中國環境

  龍溪以南十五公裡處的大昌鎮,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的珍貴文物。早年,這裡的建築都是磚木結構,飛簷鱗瓦,有的牆體有了裂縫,有的牆腳長滿苔蘚。雞舍、豬食槽和石磨散在路邊。如今,這裡已被商業的驚濤衝刷成「油漆古鎮」。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重慶讀大學時,每次乘船經大昌都要上岸打尖,坐在河邊的長條石凳上邊吃東西邊看船來舟往。石凳光滑冰涼,凳面油亮如鏡,被當地人稱為「美人凳」。

  一

  大寧河邊美人凳

  大昌自古是個出美女的地方。不知何時開始,鎮上一些年輕女子喜歡來石凳上靜坐,她們微託粉腮,對過往客商或淺淺一笑或淡淡一瞥;更多女子則久坐不走,窈窕的腰肢兒像是與石凳生生連在一起似的。原來,這些女子是在思念自己的情郎,盼著他早些歸來。風雨如磐,年年月月,未改初衷。

  我一直覺得,那些看似清涼的石凳其實是有溫度的,它的溫度如深藏在山體內核的巖漿,總在默默積蓄能量,或許它是在等待一個熱切訴說的噴火口。朝雲暮雨,寒暑更迭,石凳熨帖地感知著遠去橈夫子的生死冷暖,也陪伴著女子們流水般逝去的朱顏,更承載了眷屬對男人風裡來雨裡去的擔憂。九曲十八彎的大寧河,隱藏著太多噬人的暗礁,有著太多未卜的生死,有的橈夫子回來了,有的永遠沒有回來。這讓我想起沈從文先生《邊城》裡那句話:「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峽江男人活著的使命,仿佛就是待他們稍稍長大就握著蒿竿、提著鐵錨,和家人道個別便一腳踏進木船,從此把身影融進江濤河霧中。多少年來,許多船毀人亡的慘劇,是很久之後被過往客商當下酒菜聊出來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無數個月圓之夜,大昌的年輕寡婦沿著茅草叢生的青石板路,走過半拱形石橋,來到河邊洗衣浣紗,一搓一揉中,她們心頭淤積的苦痛貫注在一雙手上,動作越來越急速,最後用鉚勁兒搗衣來砸跑失去親人的悲痛和不安。秋風蕭瑟的午夜,女人還坐在冰涼的石凳上望著銀光閃閃的河面,盼著踏月而來的船影上捎來一絲男人的氣息……

  可惜,大昌鎮那個長條石凳終因舊城改造不知去向。石頭上的故事,也被凜冽峽風吹得無影無蹤。它來不及訴說什麼。

  二

  三峽一帶八幫派

  一代代峽江船工,為了生計起早貪黑,流血淌汗,前赴後繼,行走江河。而木舟、大船、駁子、划子,來來往往又不至於翻江倒海——這看似鬆散的船隊、船幫背後,始終有根無形的繩子如鐵錨繫舟般將大家拴在一起。這根繩子,就是幫規。

  對三峽地區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重慶市巫溪縣檔案館副館長吳健先生說:「晚清和民國時期,活躍在三峽一帶的船隊大致分為八大幫派。船幫是由船主們自發組建起來的民間協會組織,主要是協調船幫內外關係,維護船運秩序和船工利益。」

  當時,從宜昌到重慶沿江每三個縣的船主都會結幫,如巴東、秭歸、興山三縣的船舶結為楚幫,楚幫的船隻打的「順」字號旗,奉節、巫山、大昌結為巫奉幫,船隻上懸掛的是金黃旗;雲陽、開縣、萬縣結成的船幫懸掛的旗號則是三角形鑲黑邊旗;豐都、涪陵結成的船幫懸掛的旗幟,則是四方形的泡花旗。有了自己的旗號,橈夫子就有了歸宿,有了活命的奔頭。

  活躍在重慶到湖北的八大幫派,從地域「碼頭」上看有著較明顯的對峙意味,比如上遊的川幫在同下遊的楚幫爭鬥中多佔便利,自稱「上江的」,楚幫則被稱為「下江的」。按當時道上規矩,船到「公海」,一桿纖樁兒豎在哪兒,哪兒就是各自的領地。平時井水不犯河水,互不來往。當然,如果船隊扎堆又逢過節啥的,大夥一高興,還可以抱出各家的紅苕酒,就著乾魚片和燒臘什麼的,坐在一起燒起篝火,痛飲幾杯,划拳玩牌,再對著明月清風說說女人。

  晚清時期,外國機動輪船開始駛進重慶,標誌著川江航運的機器時代到來。這股由金屬激起的驚濤駭浪給木船運輸帶來滅頂之災。船幫和船工們無可奈何,任由木船業走向衰落,一如洪澇之中的房屋塌方般被水衝走。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末,峽江一帶的船工們帶著難以言說的心情,終結了他們手工運船的滄桑使命。

  三

  險灘激流號子聲

  古往今來,千裡川江,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船隻主要靠人力推撓或拉縴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於是,峽江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而崇山峻岭裡大寧河谷,是川江號子最豐富的地方之一。

  長江三峽之所以蘊藏著極豐富的船工號子,跟這個地區特殊的歷史文脈有太深淵源。在世界著名的大峽谷中,中國的長江三峽是惟一一座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濃鬱深厚的文化完美凝聚的峽谷。《三國演義》中有40多個故事就發生在三峽,並留下眾多的三國遺蹟。歷史悠久的巴楚文化,遺存了長江三峽的三大懸謎——懸棺、古棧道、古洞;盪氣迴腸的三峽碼頭文化,更是流傳著被國外稱為中國「伏爾加船夫曲」的川江號子……

  我從小生活在巫峽以北大寧河畔的巫溪縣城,記得六七歲那年的臘月,我和弟弟跟母親逆河乘船去寧廠鎮看望外公。沿岸峭壁林立,亂石穿空。木船行至最湍急的剪刀峰下時遇到麻煩,這剪刀峰是一座形似剪刀的壁立山峰,雖表皮嶙峋斑駁,落滿了時間的垢甲,刀刃卻無比鋒利。寒風驟起拍打著船篷兒,船下驚濤咆哮,像是無數魔怪呲咧著白牙要吞噬木船兒。那次行船似乎特別艱難,劇烈顛簸中,連經常走水路的母親也嚇得不輕。船篷裡,母親抱緊我和弟弟一陣哆嗦,我幾乎透過棉襖聽到她咚咚心跳的聲音。船下左前方,三名縴夫前傾身子埋頭拉船,脖子上青筋直暴,腳上的草鞋嗒嗒踏踩在水中,草鞋尖不停滴水,縴繩將他們古銅色的肩背勒出一道很深的血痕。每個人鎖緊眉頭,咬緊牙關,船底因直接硌在鵝卵石上發出嗤嗤摩挲聲。這時,眼看船兒「卡」在險灘激流再也上不去了,我聽到一陣聲嘶力竭的號子聲,從前頭拉縴人的胸腔吼出來,後面幾人隨即應和。這船工號子悠悠蕩蕩,逆著寒風在峽谷間迴蕩開去,驚飛天上的鷹隼。於是,木船像個吃到了糖果兒不再胡鬧的孩子,又蹦躂著往前走。

  四

  大江東去再無影

  依稀記得,那船工號子響起時,一人領唱眾人唱和。領唱者聲音很大,唱和者節奏感很強。後來經母親回憶,又經當評書藝人的外公講解,我才勉強搞懂那些號子是這麼唱的——

  「三尺白布四兩麻,手趴石頭腳蹬沙。一步一拐一把汗,恨不得早點就回家……」

  (領)上坡打赤腳呀,(合)拉縴無奈何。

  (領)這是為么子呀,(合)為了好生活呀。

  待風平浪靜,看到岸上站著個花衣裳姑娘,橈夫子也不忘來幾句開心的——

  (領)小河漲水大河清,(合)打漁船兒向上拼;

  (領)打不到魚兒不收網,(合)纏不上妹兒不收心。

  我在來來往往的三峽航行中注意到,船工號子,多是根據江河水勢和明灘暗礁,編創出不同的節奏和音調,比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唱「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等,這類號子音調悠揚,適合扳橈的慢動作;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這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以適應闖灘需要;上水拉縴時唱「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這類號子旋律性強,為的是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船工大多不識字,主要是從川劇裡琢磨出這些民間小曲兒的。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詩經·衛風·河廣》)。一條大河波浪寬,但用一捆蘆葦做成小船,就能橫渡過去,人的偉力可見一斑。但這種偉力,也如草鞋滴水般滲透出淋淋血汗。我上大學前從沒走出過高嶺大峽中的故鄉,倒是經常去古渡、埠頭和集鎮瞎玩樂,也聽了不少船工號子(還有農人的五句子歌、薅草鑼鼓)。那些民歌號子,是一代代橈夫子用血汗燃燒出的生命之火,它映照出大江東去、人在路上的倔強生命力,也在雄奇山河的跋涉中碰擦出俏皮的火花兒。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陸遊《楚城》)。歲月無常,蛻化了山水的偉力,異化了人們的意念。機動船的突進,碾平了人工搖櫓的欸乃和搏命江河的血性。

  峽江兩岸,退化了昔日的勝境與風情,大三峽也早已縮影成小三峽、小小三峽,它們在大江截流的回流中盡失兩岸的秀峻千仞、綠水如廊。於是,萬家燈火取代了闌珊的漁火和孤獨的航標燈,而那些以生命博生存的橈夫子和蒼涼的號子聲,更是漸行漸遠,湮沒在重重疊疊的山巒間,湮沒在流水般的時光裡。

相關焦點

  • 藏在深閨人未識 巫溪大寧河——白龍過江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傅春蓉 拍攝 心有寧溪團隊戀戀小城的大寧河,河裡的野生魚,野生魚棲息的鵝卵石,承載了幾代人兒時的歡樂時光,水波蕩漾,一蕩便蕩走了整個童年的時光。那岸邊的白龍過江,瀑布垂直飛流直下,跌入巖下深潭,激起朵朵浪花,發出雷鳴般的吼聲,為大寧河廟峽增添了無限野趣。
  • 「流失」的川江遺韻② 宋三姐的生死傳奇
    魯良朝講,大約一九三四年夏天,他當時才十七八歲的姥爺從巫山隨三姐的船隊東去武漢,站在峽口遠遠望去,船隊升起的多重風帆鼓蕩著獵獵江風,仿佛剛打花骨朵兒的荷花,盛開在橙黃色的水面上。那天,他們過了西陵峽開到一瀼水(船家俗語:水深浪平)處,正喘氣兒,忽然薄霧中鑽出一艘當時很少見的機動船。船上,七八個蒙面男人揮刀弄棒朝他們大聲嚷嚷。三姐瞅了一眼,曉得是遇上「棒老二」(水匪)了。
  • 三峽,大寧河
    前年,去三峽旅遊,逆長江而上,歷時四天的船程,我始終未感受到劉白羽遊三峽筆下的暢快與欣喜,呆至船上,沿途看到的風景除了兩岸青山仍舊還是那一成不變的青山,總覺得劉老三峽美景的描述太過誇張、玄妙,先前的遊興也在心中一點點消退,繼而變為沮喪,好在第五天船至川南,導遊令我們下大船改乘竹筏漂流大寧河(小三峽)才使我有了暢遊三峽的快意與欣喜。
  • 地理答啦:人們常說的「川江」在哪裡?川江有什麼特點?
    對於人們常說的「川江」,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它蜿蜒6300多公裡,流經我國11個省市自治區。但你不一定知道,長江的各段都還有別名:當曲口至青海玉樹縣境內的巴壙河口,稱通天河;巴壙河口至四川宜賓的岷江口,稱金沙江;四川宜賓至湖北的宜昌,又稱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磯,又稱荊江;江蘇以下江段,又稱揚子江。川江長約1030公裡,這一段長江基本上處於全國地勢的第二階梯,大部分流程在四川盆地之中。
  • 巫溪古城大寧河漫灘路一路風情!
    緊緊相依著古城漫灘路的大寧河防洪工程和市政二期工程的竣工,給漫灘路增添了活力。人們蜂擁在防洪堤人行步道上散步。造型精美的水泥臺階讓人賞心悅目。碼頭上停泊的小三峽、妙峽、金三角遊船靜待著駕長解纜。翠柳彎垂出一支支垂釣般的枝梢,一眼望不到頭的榕樹、桂花樹、銀杏樹挺立在漫灘路兩邊,枝葉橫逸,如仙子凌波曼舞。
  • 品讀大寧河:巫山小三峽,韻味柳葉舟,奇特吊腳樓
    巫山小三峽昔日巫山:大寧河出口(左)大寧河在長江水系,知者甚少;大寧河上小三峽,卻名揚天下。醉了的大寧河,在」銀窩子」裡盤旋一陣,帶著充盈的微笑,興衝衝跳出「龍門」,撲向長江,撲向大海……都說,大寧河的小三峽,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 川江之道滋香悠長
    冬日熱推川江之道,源於東方的「結合之道」。結合者,兼收並蓄,統而御之,以達自由之巔。2004年,川江滋香火鍋的第一家店在成都交大開業,以其實惠的消費、品牌化的消費體驗,顧客盈門,排號就餐,一時間在業內傳為佳話。
  • 重慶特產傳說⑬| 巫溪烤魚:川江上的船工發明的獨特美食
    寧河巫溪烤魚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巫溪烤魚最早是由大寧河上的船工發明的。巫溪的寧廠古鎮因鹽而興,緊靠大寧河,船運非常發達,不少人以當縴夫、船工為生,船工在運輸貨物的途中餓了就向大寧河撒網捕魚充飢。一日,一名船工將隨身攜帶的鹹菜、豆豉加入魚中,邊烤邊吃,味道鮮美無比,很快便廣為流傳。
  • 重慶珍檔 | 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輪船
    在半個多世紀以前,長江流域上的第一艘船正式啟航,人們開始了對川江的發掘和探索。那些在絕壁上留下足跡的縴夫,那些艱難涉灘的開拓者,以及在風浪和黑暗中給了人們無限希望的航標和號子……歷經歲月更替,古老的川江生生不息,書寫著一個個傳奇。重慶,曾經是川江最大的水陸碼頭。成為直轄城市後,環境的改變和生產方式的變遷使得傳統的川江文化漸漸遠去。
  • 巫溪雙曬 先睹為快 | 「大寧河刺繡」備戰「雙曬」 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今天讓我們一起關注第一期,看看本次「雙曬」的文創產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寧河刺繡,和精品旅遊景區——寧廠古鎮。大寧河刺繡,又叫巫溪嫁花、巫繡,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87神仙卷》、《寶相花披肩》、《嫁娶》被重慶市非遺研究院收藏。
  • 巫山:堅持綠色發展 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每個月的上、中、下旬,這支監測隊伍都會定期前往長江重慶與湖北交界水域及大寧河、抱龍河等長江支流,對水體進行「體檢」,風雨無阻。  他們守護著三峽庫區的水質,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水醫生」,「確保每一滴長江水水質有據可查」是他們的心願。  「一般早上8點出發,來回在江上一顛簸就是半天。
  • 行·重慶|穿越無人區看「白龍過江」 網絡達人探尋巫鹹古國秘密
    舟行大寧河之上,碧波徜徉,目之所及山巒青翠,悅耳鳥鳴不絕於耳。網絡達人們見到此景,紛紛拿起相機拍攝,記錄下最美的風景。隨行導遊楊利平介紹,此次要經過的無人區屬於妙峽的一段。妙峽北起巫溪城南的馬蓮溪,南至廟溪河,全長22公裡,寬20—40米,兩側直上直下的巖壁高達900米,從谷底往天上望去,只可看見一線天,兩岸沒有人煙。
  • 【川江人家】川江上的瀘州美味河鮮,瀘州人都吃過
    今天,一起品味川江上的瀘州河鮮美食,探尋它的歷史記憶和未來發展。   河鮮誘惑,從江上吃魚到岸邊「壩壩魚」  瀘州人對河鮮美食有種獨特的情結,天天吃魚、年年吃魚,還天天念魚、年年想魚,恨不得把所有口味的魚、所有品種的魚都吃個遍。瀘州人愛吃魚。你看,家家的主婦都能做出幾道美味的河鮮美食,每當貴客到來,河鮮美食必是拿手好菜之一。
  • 穿越重慶70年②|川江航道,從「天險」駛向「水上高速」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然而在長江航道中,有那麼一段被稱為「絕地」的道路比蜀道更難,它就是川江航道!1915年,川江航道的正式開闢,起於宜賓止於宜昌,全長約1044公裡,其中從重慶至宜昌660公裡,是川江的主要行船航道,歷來因其急流險灘和兩岸的崇山峻岭而被人們嘆為「絕地」。所以,川江自古有兩條路:一條是生路,一條是死路。
  • 搭檔譚維維《印象武隆》再登央視 川江號子獲各方人士盛讚
    著名歌手譚維維在一聲聲極具地域特色的川江號子聲中柔情開嗓。為豐富歌曲層次,她邀請到了「重慶印象武隆藝術團」川江號子傳承人楊興勇一行5人,通過歌曲將「川江號子」這種傳統民歌形式巧妙融合到劉禹錫的《竹枝詞》中。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江源生態環境面臨深刻變化
    10年科考初步摸清江源「家底」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水生態研究所博士李偉被稱為「高原漁夫」。長江源區生態系統結構複雜、功能脆弱,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草原過度放牧、亂採濫挖等行為,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 《印象武隆》走進成都,川江號子唱響寬窄巷子
    繼疫後跨省遊全面啟動,武隆旅遊迎來跨省千人大團後,9月23日,「2020年武隆區全域旅遊(成都)推廣活動」將在成都寬窄巷子啟動,重慶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將唱響成都,再現國家非物質文化川江號子的傳奇魅力。
  • 印象武隆明日走進成都,川江號子將唱響寬窄巷子
    9月23日,「2020年武隆區全域旅遊(成都)推廣活動」將在成都寬窄巷子啟動,重慶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將唱響成都,再現國家非物質文化川江號子的傳奇魅力。川渝一家親,作為疫後與成都市民的再次相聚,武隆旅遊驚豔亮相後將帶來重重驚喜。
  • 印象武隆明日走進成都,川江號子將唱響寬窄巷子
    9月23日,「2020年武隆區全域旅遊(成都)推廣活動」將在成都寬窄巷子啟動,重慶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將唱響成都,再現國家非物質文化川江號子的傳奇魅力。川渝一家親,作為疫後與成都市民的再次相聚,武隆旅遊驚豔亮相後將帶來重重驚喜。
  • 好一幅遺韻盛景圖……
    好一幅遺韻盛景圖…… 2020-05-22 0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