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攝影:董磊
本文圖片除有署名內容外
均由Crazybirdy、王文娟提供,未經過許可禁止轉載使用
之前的文章我們主要介紹了國內雲南和廣西的觀鳥目的地,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走進中國鳥類特有種最多的省份:四川。首先給大家推薦的目的地是:四川臥龍巴朗山。臥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脈東南坡,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岷江上遊汶川縣映秀鎮西側,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度的高山深谷地帶,距成都僅3小時車程,交通便利。
四川巴朗山風景
臥龍自然保區始建於1963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保護區之一,也是國家級第三大自然保護區,且是四川省面積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珍稀動植物最多的自然保護區。臥龍保護區是以保護高山生態系統及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為主的綜合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域內分布的大熊貓約佔大熊貓總數的十分之一,被譽為「大熊貓的故鄉」。
熊貓王國之巔石碑,埡口海拔4523米
該保護區內的巴朗山是著名的觀鳥點,其位於小金縣東,小金,汶川,寶興3縣交界處。巴朗山海拔5040米,藏語稱巴朗拉,意為聖柳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是寒凍風化高山,山體峭嶙峋,巖石裸露,險象環生,隨處可見山石巖屑墜落崖下而形成的碎屑坡和石堆,蜿蜒其間的公路是阿壩州東行最險一條路。
根據臥龍自然保區日常巡護調查記錄顯示,該片區共有鳥類物種累計達330餘種。該區鳥類在區系組成上,古北界與東洋界的物種互相滲透,混雜十分明顯。例如有屬於古北界華北區的普通樓燕,也有屬於典型的青藏高原的綠尾虹稚、雪鶉、雪雞、雉鶉、巖鷚、林嶺雀、高山嶺雀和多種朱雀等物種;有屬於北方型的旋木雀、牛頭伯勞等;有屬於東洋界而為西南區特有的種類如血雉、綠尾虹雉、斑尾榛雞等;也有在東洋界特別繁盛而分布在該區的畫眉類、山椒鳥和太陽鳥等;還有主要分布於華中區的紅腹錦雞。
藍大翅鴝(Grandala coelicolor)
沿著前往巴朗山的公路一路向上,路兩側的生境植被,隨著海拔梯度,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格局。從較低海拔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到高海拔的高山灌叢、高山草甸、流石灘。鳥類總是跟著植被走,所以,巴朗山豐富多樣的鳥類物種,也得益於這鮮明的垂直分布格局。常言道一雞頂十鳥,巴朗山的雞形目鳥類就有十種之多,生活在不同的生境裡。
觀鳥線路:中國熊貓大道與舊S303
巴朗山的觀鳥線路十分簡單,簡而言之,是從臥龍鎮起始,沿著中國熊貓大道,一路從低海拔往高海拔行進。而巴朗山的鳥點,幾乎都分布在道路兩旁,依次是低海拔的喇嘛寺、五一棚、三道橋、鄧生溝,高海拔的貝母坪、花巖子隧道。在中國熊貓大道進入巴朗山隧道以前,在右手側找到一條較窄小老舊的舊省道303。這條舊省道原本從巴朗山埡口翻越,但是巴朗山隧道建設完畢後,這條路就不是必經之路了。沿著舊S303盤桓而上,可以抵達熊貓王國之巔和巴朗山埡口。
臥龍鎮至鄧生溝的低海拔段、貝母坪與花巖子隧道的高海拔段,舊S303至埡口段,三種不同的海拔和植被孕育了各有特色的鳥種。一趟刷下來,就像去了三個不同的地方。
紅腹角雉、紅腹錦雞、巖鴿、普通夜鷹、灰林鴞、長尾山椒鳥、灰背伯勞、星鴉、方尾鶲、黑冠山雀、褐冠山雀、川褐頭山雀、霍氏旋木雀、小鱗胸鷦鶥、灰喉柳鶯、四川柳鶯、白斑尾柳鶯、華西柳鶯、淡尾鶲鶯、峨眉鶲鶯、黑眉長尾山雀、銀臉長尾山雀、斑背噪鶥、矛紋草鶥、灰頭鶇、銅藍鶲、慄腹歌鴝、金胸歌鴝、鏽胸藍姬鶲、藍喉太陽鳥、灰頭灰雀、藍鵐等。
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總的來說,除了慄腹歌鴝和金胸歌鴝較為特殊,如果您已經對西南的常見林鳥比較熟悉,低海拔段的探索並算不上是整個行程的高光部分。而這兩種歌鴝,也幾乎只有在繁殖季剛開始、雄鳥們正血氣方剛求偶炫耀時才有機會見到。如果時間較緊的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高海拔的探索。
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
喇嘛寺是從臥龍鎮上山的第一站,開車十幾分鐘,就能在右手邊找到通往喇嘛寺的小岔路。這條岔路並不長,但是您可以依次在農田裡找到聒噪的矛紋草鶥,暖黃色的華西柳鶯。再稍稍往上,在一段人工針葉林裡,灰頭鶇和藍鵐在陰暗的林下裡四竄。到了小路的盡頭,就是喇嘛寺了。那些西南常見的林鳥,比如銅藍鶲、藍喉太陽鳥和各類山雀與長尾山雀有機會出現在寺廟附近的林子裡。如果是春季,冠紋柳鶯、四川柳鶯和淡尾鶲鶯幾乎無處不在。如果清晨來蹲守的話,也有較大的有機會遇到紅腹錦雞或者紅腹角雉。到了夜晚,灰林鴞和普通夜鷹的鳴叫聲,在林子裡此起彼伏。
藏雪雞(Tetraogallus tibetanus)
喇嘛寺往上的一站,就是五一棚了。五一棚是個比較特殊的鳥點,它是個保護站,在入口處設有卡口,理論上不歡迎遊客進入。而且前往五一棚的路不是很好走,如果要走完全程,海拔上升大約1000多米,且需要十公裡左右的長途跋涉。五一棚裡的明星,毋庸置疑是金胸歌鴝和慄腹歌鴝,在林下刨食斑背噪鶥也足夠有特色。
至於鄧生溝和三道橋,它們的鳥種也主要是整個西南地區的常見林鳥,並非去不可的吸引力。不過呢,這兩個地區,以及沿途的森林裡,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目擊全世界最可愛的小熊貓。在公路邊的小河裡,也找找有沒有河烏吧。
血雉、綠尾虹雉、紅腹角雉、白馬雞、勺雞、雉鶉、雪鴿、胡兀鷲、高山兀鷲、禿鷲、金雕、紅嘴山鴉、北短翅鶯、煙腹毛腳燕、淡眉柳鶯、橙斑翅柳鶯、比氏鶲鶯、黃腹樹鶯、高山雀鶥、大噪鶥、黑頂噪鶥、棕背黑頭鶇、金色林鴝、白喉紅尾鴝、黃頸擬蠟嘴雀、白斑翅擬蠟嘴雀、普通朱雀、酒紅朱雀、紅眉松雀、擬大朱雀、白眉朱雀、暗胸朱雀等等。
高山雀鶥(Fulvetta striaticollis)
高海拔段已經脫離了低海拔段蔥鬱的次生樹林,下有杜鵑林,上有高山草甸。這裡鳥種結構與低海拔相比差別比較大。一些高山特有的物種開始出現。
貝母坪是個休息站,可以作為行程中的一個錨點。而令人激動的刷山尋雞之旅,在未至貝母坪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在清晨,生活在這片高山杜鵑林裡的雞們會往山上走,傍晚會回到山下。在這個路段如果細心觀察路兩側,有機會遇到血雉、紅腹角雉、雉鶉和勺雞,綠尾虹雉也有較少的偶遇記錄。在貝母坪下的林子,也記錄有比較少的慄腹歌鴝和金胸歌鴝。
雉鶉(Tetraophasis obscurus)
從貝母坪到花巖子隧道的一段,也是個往返刷雞的好地方。不過山路陡峭,有時往來行車也多,停車拍攝時一定要注意時機,保證道路安全。
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攝影:董磊
也許您已經聽說過花巖子隧道的赫赫威名。它是最廣為人知的綠尾虹雉觀賞處。這種美麗的大鳥身上有著諸多光環,是三種虹雉中唯一的中國特有種。而花巖子隧道交通便利,容易企及,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花巖子隧道的鳥點指的實際上是花巖子隧道側方的一條廢棄公路,在開車穿過花巖子隧道後,即可在左手側找到入口,停車步行即可。這條公路往上有草甸,往下有幾片流石灘,地理位置極佳,是一些血雉、紅腹角雉、雉鶉、勺雞、綠尾虹雉上山的必經之路。流石灘上可能有雞,頭頂上可能有雞,甚至您守在那裡,就可能有雞神不知鬼不覺地當面走上公路。在這條廢棄公路的盡頭,遙望一片高山草甸,也很有可能遠遠看到綠尾虹雉和成群的白馬雞。
黃頸擬蠟嘴雀(Mycerobas affinis)
蹲雞往往從天不亮開始,需要做好防寒。也多虧了廢棄公路周邊的林鳥,比如大噪鶥、黑頂噪鶥、金色林鴝、白喉紅尾鴝、黃頸擬蠟嘴雀、白斑翅擬蠟嘴雀、普通朱雀、酒紅朱雀、紅眉松雀,等待也變得不再枯燥。白頂溪鴝、白眉朱雀和暗胸朱雀幾乎滿地都是,享受它們獨特的叫聲,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等到氣溫升高了,也別忘了往天上看去,高山兀鷲、胡兀鷲、金雕這些大傢伙,也許已經循著上升氣流盤旋到了高處。
藏雪雞、血雉、雪鶉、白馬雞、高原山鶉、雪鴿、高山兀鷲、胡兀鷲、金雕、灰背伯勞、紅嘴山鴉、黃嘴山鴉、大噪鶥、河烏、藍大翅鴝、棕背黑頭鶇、白須黑胸歌鴝、領巖鷚、棕胸巖鷚、粉紅胸鷚、曙紅朱雀、擬大朱雀、紅胸朱雀、林嶺雀、高山嶺雀等等。
白馬雞(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舊S303省道一定到待到春暖後融雪了再去,否則道上厚厚的積雪十分危險。這一段的生境又有不同,大多為低矮的杜鵑灌叢,或者乾脆是草甸與裸巖的組合,看起來十分荒涼。正是這份荒涼,給一些獨特的物種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地。
在雞裡面,雪鶉一定是最高光的那個了。它與藏雪雞和高原山鶉一樣,在道路兩側的荒原上覓食。在良好的保護色下面,它要是不願意挪動,就很難發現。山坡上依舊可以有遠遠的白馬雞,像群白色的綿羊一樣在草甸上移動。藍大翅鴝的雄鳥以它無與倫比的藍色徵服了前來尋找的觀鳥人,紅胸朱雀雖不及前者明豔,但也是草甸上的一點明紅。
紅胸朱雀(Carpodacus puniceus)
熊貓王國之巔是個平臺,平臺上有塊大石碑。這裡的攤點和遊客帶著食物,領巖鷚和高山嶺雀仿佛麻雀一般,在地上蹦蹦跳跳,撿拾碎屑。黃嘴山鴉則英姿颯爽,炫技般重複著高難度的飛行,快樂地在天空中玩耍。
在低矮的杜鵑叢裡,則是高原小鳥的樂園。在繁殖季節,白須黑胸歌鴝站在灌叢頂上,重複清脆的鳴唱。華西柳鶯,棕胸巖鷚,粉紅胸鷚一類的小鳥也出現在一個地方。
白須黑胸歌鴝(Calliope tschebaiewi)
再往上,就是巴朗山埡口了。不妨在此打個卡,道路狀況允許的話,就再翻過山去,在合適的生境裡,繼續尋找遺漏的小鳥大鳥吧。
在巴朗山,觀獸也是體驗裡不可缺失的一環。在低海拔地區生活著小熊貓和豹貓,如果您足夠幸運或者眼神足夠好,是有機會偶遇到的。而在花巖子隧道,您也許能看到偶蹄目的毛冠鹿、中華鬣羚、中華斑羚,食肉目的赤狐、豬獾、狗獾、香鼬、黃喉貂,兔形目的藏鼠兔等。上了舊S303,除了上述物種,您多半看得到蠢萌的喜馬拉雅旱獺,再用望遠鏡掃掃山坡,指不定有著大群的巖羊。
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中華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對於植物愛好者來說,巴朗山特色的高山植物也是必看不可的。光是以巴朗山命名的植物就有好幾種,巴朗山杓蘭,巴朗山綠絨蒿,巴朗山毛茛等等,不過,尋找它們的過程並不容易。不過,到了花季草甸上漫山盛開著明黃色的全緣葉綠絨蒿、橫斷山綠絨蒿,各類各色的杜鵑鋪滿了山坡,多種報春從藍到紫,在石縫和草地裡彰顯高原獨有的美麗。小編並不太懂植物,巴朗山的植物一定有太多可說之處,但也只能說到這裡。
西藏杓蘭(Cypripedium tibeticum)
橫斷山綠絨蒿(Meconopsis pseudointegrifolia)
攝影:蔣天沐
巴朗山最合適的季節是五月之後的春季,鳥類忙著求偶而又無需育雛,為鳥類的觀賞提供了較大的便利。舊S303的積雪融化後,行車更加方便,山路也更安全。
在這個季節,成都的氣溫已經非常高了,如果您要從成都出發,夏裝最為合適。巴朗山腳下的溫度稍低,可以在夏裝的基礎上加上外套防寒。而隨著海拔的爬升,溫度急劇下降,而觀鳥往往需要人凌晨就在野外蹲守,此時的溫度是一天裡最低的。如果不是特別扛凍,一定要按照冬裝的標準著裝。除此之外,山區天氣變化快,如果下了雨,防水的外套也十分方便。
五月之前,山頂上常常還有大片的積雪,五月後也有可能需要在雪地裡觀鳥。因此,推薦您攜帶好墨鏡,防止被積雪反射的強光傷害到眼睛。
如果您喜歡爬山,或者想去林子裡逛逛,那麼一雙防水的登山鞋就是必須了。
川菜可以說是全中國眾多吃貨心中的白月光。但如果想在觀鳥的旅途中享受川味,巴朗山也許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成都、德陽這樣的老牌美食城市要好得多。作為一個傳統的旅遊景點,沿途的店家會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一些也許並沒有那麼美味的飯菜。
從臥龍鎮到低海拔段,形形色色的土菜館和麵館開在道路兩旁,美味多有不足,但足以果腹。到了高海拔段,店家就消失了,只剩下貝母坪、熊貓之巔等地出售小零食和性價比低的小燒烤。所以,如果您要在高海拔地區停留很久,建議您一定備好零食和乾糧。
另一個選擇是穿過巴朗山隧道或者翻過巴朗山埡口,去山另一邊的四姑娘山鎮尋找食物。在這個藏族小鎮,您可以找到犛牛肉湯鍋等特色美食。
住宿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住在臥龍鎮或者低海拔段路邊的旅館裡,另一種是住在山那邊的四姑娘山鎮裡。如果您想要探索低海拔段,住在臥龍鎮或者路邊旅店,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您想尋找雪鶉或者綠尾虹雉這樣的高海拔鳥,住在四姑娘山鎮就更近、更方便。而四姑娘山鎮的住宿,總體而言也更加舒適。
巴朗山距離成都市區大概兩個小時車程,算來也不遠。不過,巴朗山的觀鳥路上,自駕幾乎是個硬性要求。所以,最推薦的行程是,飛抵成都雙流機場,再租一輛車自駕前往巴朗山上。成都亦是川藏線自駕的起始處,在租車時,最好留心挑選。
巴朗山是個傳統的旅遊區,因此您在當地最好行事小心,把車停在路邊居民的停車位上前,最好與當地居民事先溝通,以防居民強行收費,以至產生糾紛。
巴朗山的高海拔鳥點,距離最近的加油站也有十幾公裡的路程。因此,在行車時,最好注意油量。而就S303路段中,路面老化嚴重,路況比較差,注意慢行,以防爆胎。
今天介紹的觀鳥路線的距離和時間分別是:
1、成都市區-臥龍鎮:經G2143成灌高速向西,35公裡,再下出口前往S9都汶高速,行車25公裡後,從213國道前行650米,再進入303省道路,前行42公裡。共耗時約2.5小時。
2、臥龍鎮-貝母坪:沿303省道,依次經過喇嘛寺、五一棚、三道橋、鄧生溝,一大段盤山公路後到達貝母坪,全程約45公裡,耗時約一小時。
3、貝母坪-巴朗山埡口:沿303省道,在即將進入巴朗山隧道前,走小路上山。
4、貝母坪-四姑娘山鎮:沿303省道,穿過巴朗山隧道,繼續前行。
巴朗山可以說是前往四川不能不去的觀鳥目的地,一般自駕即可,但如果時間有限或擔心自己不熟路,請個當地鳥導效率便會提高很多,如有需要可留言與小編聯繫或直接聯絡當地嚮導王文娟:手機 15884569379。
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介紹四川的其他觀鳥目的地,如:瓦屋山-龍蒼溝、若爾蓋高原、九寨溝-王朗、唐家河等地,想了解更多觀鳥目的地攻略麼?敬請期待吧!
歡迎關注「推鳥旅行」公眾號
轉載請加小編微信號 : bird-lisiqi
期待您的關注,也希望您給予我們建議和幫助!文章信息量較大,如有筆誤之處,還請各位指正,多謝多謝!
如果您喜歡,請記得點擊右下角的「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