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這是明代詩人唐寅在《元宵》詩中對元宵節迷人花燈景象的描寫。
我們家鄉的習俗,元宵節的花燈,不是掛起來的,而是要點著放在大門口的。
為什麼要在門口放燈?聽老人說,有兩個作用:一是驅邪,火是光明之物,一切鬼魅邪魔都怕火怕明,家中門口放上燈,鬼魅邪魔就不敢靠近,更無法再進門;二是驅蟲。過了十五,萬物復甦,當然也包括一些像蠍子、蜈蚣一類的毒蟲,這些毒蟲也怕光,凡有光照亮的地方,這些毒蟲就不敢來了。
另外,老人還說,正月十五,放燈是為了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祈求上天,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因此,在我們這個地方,放完燈後,要看「燈花兒」——燈燃燒完畢後「燈稔兒」的形狀,看它是像麥穗、還是像谷穗,還是像棉花或其他什麼的,如果燃燒完的「燈稔兒」像什麼,就預示著今年什麼莊稼會有一個好收成!
有人說,一根蠟燭,「稔兒」就散了,怎麼還難看出來呢?
在我們家鄉,過去放燈,是每家每戶人工做成。條件好的人家會做一些面燈,一般的人家就作一些蘿蔔燈。面燈就是用面捏成,蘿蔔燈是用胡蘿蔔切成一段一段的,有的家庭胡蘿蔔也捨不得用,就用白菜疙瘩削成燈臺狀,在上面剜個坑,然後在一根細木棍上纏上棉絨作燈芯,插在坑中間,最後倒上一點豆油,天黑下來以後,把燈放在大門兩側及院中牆角等處點著,這樣就算放燈了。
其實,後來我明白,點完後的「燈花兒」為什麼會有麥穗、棉花等各種形狀,那是因為大人在做燈芯——在木棍上纏棉花時,纏的多少,形狀等有意讓它們不一樣,點完後它們當然就會呈現各種莊稼「五穀豐登」的景象。
元宵夜看燈,大家都希望有個好天氣,但對於我們家鄉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卻是希望「雪打燈」的。
其一,春節過後,天氣變暖,萬物復甦,莊稼開生長,如果來一場雨雪,那實在是及時的不能再及時了!其二,立春以後,氣溫回升,「驚蟄」前後,各種昆蟲開始活動,「雪鬧元宵」,氣溫當然會下降,這一降,會讓那些剛出蟄、弱不禁風的莊稼害蟲受不了,會凍死一批,使當年莊稼少受些蟲害,因此,在我們這裡,「雪鬧元宵」,是風調雨順豐收年的好徵兆,有著「雪打花燈好豐年」說法!
寫到這裡,我查看了最近天氣預報,說元宵節前後,我國還真有不少地方有一個雨雪過程,那是再好不過了!我們熱切地期盼著,元宵花燈亮,雪打年景豐!
相關連結:「滾出」的元宵,「包出」的湯圓———說說過年的那些事兒(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