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垃圾分類杭州高峰論壇」在杭州圓滿落幕,來自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00多個城市的150多個環衛管理部門、180多家企業和10家高校的近千人匯聚一堂,共商共建生活垃圾分類「關鍵民生小事」。
此次論壇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下稱「中環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環協垃圾分類專業委員會、杭州市城市管理局、浙江聯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論壇還同步舉行了線上視頻直播,共吸引3萬餘人次觀看。
圖為論壇開幕式。
為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本次論壇以「找差距、補短板,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管理」為主題,圍繞「垃圾分類與處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垃圾分類信息化與智能化」「垃圾分類體系問題建設」等議題展開研討,全方位把脈新一輪的垃圾分類信息化浪潮。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繆承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王敬民、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趙秋立分别致開幕辭。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晶昊主持論壇開幕式並作主題報告。
劉李峰表示,目前全國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基本建成,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覆蓋居民已經超過7千萬戶,居民小區覆蓋率超過80%,無害化處理達到100%,以杭州、寧波為代表的一批城市形成了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下一步,垃圾分類工作要把加強科學管理貫穿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始終,著力形成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統一完整、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運行系統。
杭州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磊回顧了杭州垃圾分類工作進程,從垃圾分類「杭州模式」的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全域覆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轉型升級、「五多五少」問題破解等方面介紹了杭州垃圾分類取得的主要成效,剖析了存在問題,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展望。
李磊強調,要繼續高質量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杭州模式」,著力鞏固、深挖潛力、不斷提升,加快實現杭州市垃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成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標杆和樣板。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海濱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從不同層面認識垃圾分類」的主旨演講。他分享了幾點垃圾分類又好又快的有效舉措:一是以「黨政機關強制分類」示範帶動全社會分類工作;二是以「小手牽大手」促進社會化分類的深入開展;三是以低價值可回收物有效資源化銜接點促進「兩網協同」;四是以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後,陳海濱強調,最重要的長效機制是低成本運行,只有低成本運營才能持久。
對於農村垃圾分類問題,同濟大學教授何品晶表示,農村適合採用處理規模小、成本低的可靠技術。他建議,在生活垃圾日清運量不足300噸的地區開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試點,同時要把握當地環境、資源、經濟狀況,因地制宜推進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探索長效運行模式。
中環協垃圾分類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王永在論壇上提出了垃圾分類信息化大腦的設想。他指出,垃圾分類信息化大腦是在 「餘杭區垃圾分類信息化小腦」基礎上衍生而成,作為杭州城市大腦一個重要模塊,「餘杭垃圾分類信息化小腦」由余杭城管和聯運環境聯合成立的城市管理研究室共同建立,是引入最新數據算法,運用數據建模打造的一套城市管理工作的數據信息指揮系統。
王永表示,垃圾分類信息化大腦設想是通過1個大腦、1張感知網、1套標準,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5+1+3+N」邏輯體系架構,實現國家-省-市-縣-街道(鄉鎮)五級業務協同網絡,提高智慧城市環境治理效能「智商」與「情商」的雙商提升,體現出「數據治理城市」的新理念、新格局、新趨勢。
本次論壇還公布了垃圾分類線上調查信息,同時組織了試點城市經驗交流、廚餘垃圾分類及處理技術交流與裝備展示和垃圾分類典型案例解析三個分會場的交流研討。杭州、寧波、廣州、成都、西安、南京等城市的代表及行業專家分享了垃圾分類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周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