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 卞純
財聯社 (上海,編輯卞純)訊,這是銀行界富人越來越富的版本。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數據,自1月冠狀病毒首次襲擊美國以來,美國銀行業的存款帳戶中湧入了創紀錄的2萬億美元現金,其中大型銀行「搶」走了更多份額。
僅4月,美國銀行業的存款餘額就增加了8650億美元,超過了之前全年的紀錄。
對疫情的應對以某種方式推動了存款的增長:政府釋放了數千億美元,通過發放支票和失業救濟金來支持小企業和個人。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金融市場,包括無限制的債券購買計劃。
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促使家庭和公司都選擇囤積現金。
FDIC稱,2萬億美元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流向了美國25家最大的銀行機構。按資產計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花旗集團(Citigroup)——今年第一季度的存款增長速度遠快於其它銀行。
「不管怎麼看,這種增長都絕對是非同尋常的,」Autonomous Research的分析師Brian Foran說。「銀行充斥著大量現金,就像麥克達克(Scrooge McDuck)在錢裡遊泳一樣。」
美國大型銀行——2008年上一次危機的倖存者——成為存款繁榮的主要受益者有幾個原因。今年3月,當各州開始實行關閉措施時,包括波音(Boeing)和福特(Ford)在內的公司立即從信貸額度中提取了數百億美元,這些錢最初都存放在提供這些貸款的銀行中。
大型銀行還通過「薪酬保障計劃」(PPP)——政府為支持小企業斥資6600億美元——為大量客戶提供服務。由於貸款機構主要迎合現有客戶,因此這些錢首先落入為貸款提供便利的公司的銀行帳戶中。
當美聯儲債券購買計劃搶購數十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時,被稱為信託銀行的機構就獲得了存款,這些機構是貝萊德或富達等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託管人。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擁有龐大的託管部門。
當然,大型銀行擁有最多的還是美國零售客戶;普通人呆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花錢的選擇。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上個月表示,4月個人儲蓄率達到創紀錄的33%。當月個人收入實際上增長了10.5%,原因在於1200美元的刺激支票和失業救濟金,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加起來甚至超過了一個工人的正常收入。
所有的錢都流入了銀行帳戶。美國銀行執行長Brian Moynihan上個月表示,餘額低於5000美元的支票帳戶實際存入的資金比病毒大流行之前多了40%。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大型銀行將大量的存款視為一項關鍵優勢。它們是最便宜的貸款資金來源之一,即使在低利率時期,也能幫助該行業創造創紀錄的利潤。
如果存款熱潮僅僅是為緩解病毒大流行金融危害所採取措施的一個跡象,那麼政府歷史性的消費狂潮最終將造成什麼後果仍有待觀察。一些專家預測,美元會貶值,伴隨著更高的通貨膨脹。其他一些人則認為股市泡沫正在形成。
但是對儲戶而言,後果之一將是更加直接的:銀行肯定會降低本已很低的利率,因為它們不需要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