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熱霍爾效應中的普適標度律

2020-12-25 中科院物理所

2019年,《自然》雜誌報導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母體中也發現了巨大的熱霍爾效應,引起了很多討論。與一般霍爾效應不同,熱霍爾效應測量垂直磁場下縱向熱流導致的橫向溫度梯度。在關聯絕緣體中,熱霍爾效應來自電中性載流子如聲子、磁激子、自旋子等的本徵或誘導的非平庸拓撲性質。在自旋液體材料中,熱霍爾效應在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都有很多研究。但是現有微觀理論模型都非常複雜,難以和實驗建立起直接聯繫。

為了填補微觀理論模型與實驗間的空隙,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EX9組的楊義峰研究員與清華大學的張廣銘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的張富春教授合作,借鑑費米液體理論的唯象思想,提出了分析關聯絕緣體中霍爾熱導率的最小模型,進而預言依賴於電中性費米或玻色載流子的貝裡曲率的能量分布,霍爾熱導率在低溫下會分別呈現飽和、冪數、熱激發等不同行為,但在載流子拓撲半帶寬量級的中間溫區上則會呈現出普適的對溫度的指數依賴關係,不依賴於具體材料細節。這一普適標度律在自旋液體材料RuCl3、量子順電材料SrTiO3和銅氧化物中都得到了實驗數據的支持。

以上普適標度律的發現加深了對熱霍爾效應的物理認識,為理論解釋實驗搭建了唯象的橋梁。文章發表於Phys. Rev. Lett. 124, 186602 (2020)。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青促會的支持。

[1] Yi-feng Yang*, Guang-Ming Zhang*, and Fu-Chun Zhang*, Phys. Rev. Lett. 124, 186602 (2020).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186602

圖1:理論預言的霍爾熱導率,呈現兩個實驗相關的溫區,D為半帶寬。

圖2:對RuCl3和SrTiO3實驗數據的擬合,支持理論預言的普適標度律。

編輯:fengyao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為什麼不倒翁小姐姐能搖一晚上不倒?

2. 如果在家考,作弊就很容易嗎?

3. 「我給你 37 美元,求求你把這桶油搬走吧」

4. 老師隔離後用射擊遊戲上網課,真不怕學生看完更想玩遊戲?

5. 被五步蛇咬,走幾步才最安全?

6. 我們從不騙你,除非……你不懂物理

7. 為什麼菜油倒海上能救命?這道題美國學霸國父也不會做

8. 為什麼有 32 個關卡的超級馬裡奧兄弟只要 64KB?

9. 十大物理效應,一次看個夠!

10. 方程 E = mc 中,m 的能量從何而來?

相關焦點

  • 揭開隱藏140年的霍爾效應秘密
    為n型半導體施加電流I和垂直於表面(z軸)的磁場B,所產生的電壓差VH稱為霍爾效應1Xsednc霍爾效應是指當磁場影響流經導體(或半導體)的電流時,通過導體(或半導體)的可測量電壓。由於Lorentz力和電流的平衡,產生了垂直於外加電流的橫向電壓。這種物理效應在許多解決方案中都有應用,特別是在現代家電和汽車應用領域。
  • 電荷具有霍爾效應,你知道自旋也有霍爾效應嗎?
    自旋霍爾效應的原理自旋霍爾效應簡單說來就是在橫向電場的作用下,縱向產生自旋流的效應。這是由於自旋軌道的相互作用使電荷流和自旋流產生耦合(自旋和軌道間的耦合作用會對不同自旋的電子產生不同的偏轉作用),從而導致了自旋霍爾效應。
  • 霍爾傳感器的分類、霍爾效應與霍爾傳感器的應用
    以霍爾效應為其工作基礎,是由霍爾元件和它的附屬電路組成的集成傳感器是根據霍爾效應製作的一種磁場傳感器。霍爾效應是磁電效應的一種,這一現象是霍爾(A.H.Hall,1855—1938)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構時發現的。
  • 霍爾效應的修正方法分析(圖)
    霍爾效應 當一塊通有電流的金屬或半導體薄片垂直地放在磁場中時,薄片的兩端就會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就稱為霍爾效應。兩端具有的電位差值稱為霍爾電勢UH,其表達式為 UH=K·Ia·B/d 其中K為霍爾係數,Ia為薄片中通過的電流,B為外加磁場(洛倫茲力Lorrentz)的磁感應強度,d是薄片的厚度。
  • 一分鐘帶你了解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原理是以物理學家埃德溫霍爾命名的。1879年,他發現,當電流沿一個方向流動時,當引入垂直於磁場的導體或半導體時,可以在電流路徑的直角上測量電壓。霍爾電壓可由V Hall=OB計算,其中:V Hali=電動勢(伏特)O=靈敏度(Volts/Gauss)B=高斯中的應用場I=偏置電流
  • 霍爾效應是什麼?在生活中有什麼實用嗎
    首先呢,什麼是霍爾效應,學過大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霍爾效應是指固體材料中的載流子在外加磁場中運動時,因為受到洛侖茲力的作用而使軌跡發生偏移並在材料兩側產生電荷積累,形成垂直於電流方向的電場,最終使載流子受到的洛侖茲力與電場斥力相平衡從而在兩側建立起一個穩定的電勢差即霍爾電壓
  • 霍爾效應原理發現應用
    霍爾效應原理發現應用一、霍爾效應的發現美國物理學家1879年霍爾發現,當電流通過位於磁場中的導體時,會產生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垂直的電位差。霍爾效應在半導體中顯得更加明顯。二、霍爾效應的原理「497」效應本質上是由運動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受到洛倫茲力所引起的偏轉。當帶電子(空穴或電粒子)被困在固體材估中,這類因受力而改變方向就會使在磁場方向上產生正負電荷的聚積和垂直電流,從而形成附加的橫向電場,也就是霍爾電場EH。
  • IBM研究人員揭開隱藏140年的霍爾效應秘密
    為n型半導體施加電流I和垂直於表面(z軸)的磁場B,所產生的電壓差VH稱為霍爾效應aYkEETC-電子工程專輯霍爾效應是指當磁場影響流經導體(或半導體)的電流時,通過導體(或半導體)的可測量電壓。由於洛倫茲力和電流的平衡,產生了垂直於外加電流的橫向電壓。這種物理效應在許多解決方案中都有應用,特別是在現代家電和汽車應用領域。
  • 霍爾效應傳感器可測量磁場和檢測位置
    霍爾效應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當以一定角度穿過一片材料的磁場影響到在此材料中流動的電流時就會產生霍爾電壓。霍爾片通常是一片矩形的半導體材料,作為有源元件或「有源區域」產生霍爾電壓(圖1)。霍爾片有給定的長度l、寬度w和厚度t。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利用霍爾效應磁傳感器測量智能家居中的功率
    利用霍爾效應磁傳感器測量智能家居中的功率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14 08:21:00 測量功率正在成為智能家居中越來越重要的元素。
  • 使用霍爾效應傳感器控制電機速度
    霍爾效應傳感器根據磁場改變其輸出電壓。霍爾效應器件被用作接近傳感器,用於檢測定位、速度和電流,它們廣泛應用於電機控制系統中。因為機械部件不會著時間而磨損,所以霍爾效應傳感器是長期的解決方案。集成的封裝還可以減少系統尺寸、降低實施的相對複雜性。
  • 薛其坤做客清華論壇講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觀測
    薛其坤介紹說,1879年和1880年,美國科學家霍爾分別發現了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此後,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也逐一被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好比是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使得電子只能沿著邊緣的一維通道運動,並且只能做單向運動,不能返回,這相當於建立了電子運動的「高速公路」,使其告別了雜亂無章的運動。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當電流通過一個位於磁場中的導體的時候,磁場會對導體中的電子產生一個橫向的作用力,從而在導體的兩端產生電壓差雖然這個效應多年前就已經被人們知道並理解,但基於霍爾效應的傳感器在材料工藝獲得重大進展前並不實用,直到出現了高強度的恆定磁體和工作於小電壓輸出的信號調節電路。根據設計和配置的不同,霍爾效應傳感器可以作為開/關傳感器或者線性傳感器,廣泛應用於電力系統中。
  • 綜述: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謝心澄教授,杜瑞瑞教授和林熙副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綜述文章(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4/564.full)介紹相關的實驗研究最新進展。
  • 線性霍爾效應傳感器在物聯網方面的應用
    線性與機械開關等替代品相比,霍爾效應傳感器提供了實現更複雜感測的手段,機械開關通常是計算機配件(如操縱杆或遊戲控制器)中的現有技術。線性霍爾效應傳感器提供非接觸式位置傳感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高度可靠,便於設計。此外,與其他非接觸式傳感設備(如光學傳感器)相比,線性霍爾效應器件不容易出錯。可能是由灰塵或其他汙染物遮擋光學窗口造成的。
  • 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此次,中國科技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緊隨其後,進一步證實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驗證了顯著的拓撲絕緣體現象。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E.霍爾於1879年在實驗中發現,以其人名命名並流傳於世。其核心理論就是,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霍爾效應旋轉位置傳感器及其應用
    閥門位置檢測  本系列傳感器可廣泛用於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閥門控制。油田、核電站、食品加工廠和飲料生產廠家都需要對閥門位置進行檢測,霍爾效應旋轉位置傳感器可用在各種大型和小型閥門上進行位置檢測,幫助工作人員確認閥門開關狀態以及打開幅度的大小。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
    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vonKlitzing)在場效應電晶體中研究霍爾效應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從這個曲線中可以看到 (圖1),紅線的縱軸是霍爾電阻,橫軸就是外加的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