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2020-12-25 觀察者網

據中新網1月8日消息,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

薛其坤教授198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師從陸華研究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1994年作為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櫻井研究室做訪問研究。1996-1997年他以訪問助理教授身份在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物理系Aspnes教授的研究組做研究一年。

1999年薛其坤教授回到中國,著手搭建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實驗室,著力發展國內落後的高靈敏的試驗技術,並大力培養這方面國內稀缺的人才。他先後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科技部的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三個物理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上,他的研究團隊研究水平處於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上開闢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和低維超導的研究方向。

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與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效應,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薛其坤教授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世界首次。

「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薛其坤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基於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學效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獨立觀測到的不多的科學效應之一,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對人類科學知識寶庫的一個重要貢獻。

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是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的一個重大成果,也標誌著中國拓撲量子物理的實驗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

據了解,通過實驗在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長期以來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之前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重要進展。因為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需要材料的性質同時滿足三項非常苛刻的條件:

一是材料的能帶結構必須具有拓撲特性從而具有導電的一維邊緣態,即一維導電通道;二是材料必須具有長程鐵磁序從而存在反常霍爾效應;三是材料的體內必須為絕緣態從而對導電沒有任何貢獻,只有一維邊緣態參與導電。在實際的材料中實現以上任何一點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而要同時滿足這三點對實驗物理學家來講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薛其坤研究團隊長期以來結合分子束外延生長、極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在表面、界面、低維物理學領域做出了國際一流的工作。2008年,薛其坤研究團隊抓住拓撲絕緣體這個新領域興起的契機,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拓撲絕緣體薄膜的生長動力學機制,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長出國際最高質量的樣品。

薛其坤教授團隊的「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引發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其研究成果論文很快被《科學》雜誌接受發表,三名匿名審稿人一致給予高度評價。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直言,這是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重大發現不僅是科學上的重要突破,研究成果應用方面也具有意義深遠的影響,它將會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得到國家強力支持,擁有的五套精密實驗系統基本上都是當前世界的最高水平,科研儀器不但能在材料的原子尺度上控制材料的生長,還可以在原子尺度上表徵它的性能,從而把材料的量子特性以及物理、化學特性在控制方面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薛其坤教授指出,嚴謹高效的團隊合作、過硬的實驗技術,也使得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成果論文發表後,實驗結果已先後得到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科學界同行的反覆嚴格驗證。

他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要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契機,繼續努力探索,爭取做出更多新的科學發現,推動成果應用的發展,增強中國人的科學自信、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真正走向世界科學的中央和站穩中央、堅守中央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這項研究成果是世界物理學界近20年來最重要的實驗發現之一,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量子反常霍爾現象因何能成為物理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發現究竟具有怎樣的科學、社會、經濟意義?請聽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怎麼說。
  • 薛其坤做客清華論壇講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觀測
    薛其坤介紹說,1879年和1880年,美國科學家霍爾分別發現了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此後,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也逐一被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好比是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使得電子只能沿著邊緣的一維通道運動,並且只能做單向運動,不能返回,這相當於建立了電子運動的「高速公路」,使其告別了雜亂無章的運動。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而今天我們想要講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用 5 年時間不懈探索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他獻給世界的諾獎級禮物。1879 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4月9日,由這位教授領導,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宣布,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們的論文,3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上。 對普通人而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不僅是一個讓人云裡霧裡的科學名詞,它還意味著某種科幻小說般的未來生活:若這項發現能投入應用,超級計算機將有可能成為iPad大小的掌上筆記本,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待機時間,還將擁有當代人無法想像的快速。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二)薛其坤        量子霍爾效應實際上給處在微觀世界的電子訂了一個「交通規則」。 整數、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vonKlitzing)在場效應電晶體中研究霍爾效應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從這個曲線中可以看到 (圖1),紅線的縱軸是霍爾電阻,橫軸就是外加的磁場。
  • 霍爾效應知多少:從三個「諾獎」到量子計算機
    張首晟無疑屬於II型,他開創了全新的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預言「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被證實,預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被證實;發現「天使粒子」證實了Majorana80年前的預言——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是繼「上帝粒子」發現以來基礎物理的重大成就;同時他的研究還涉及量子計算、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領域。
  • Nature重磅: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團隊的85後
    從那篇載著中國科研團隊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果的論文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後,消息便從不同渠道被報導出來,其中最為吸引外界眼光的是有關「諾貝爾獎」的字眼,與其相關的兩項研究——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者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八件重磅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文保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昨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此次捐贈的這八件科學儀器是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科研過程中所使用的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南方科技大學新校長薛其坤:別人一天做不出的針尖,我用20分鐘
    最重要發現之一,從針尖開始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國際物理學界的前沿熱點,許多科學家相信,相關研究將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它的國際首次實驗發現,誕生在中國,完成者,是薛其坤院士帶領的團隊。論文當年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後,被國際凝聚態物理學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榮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為薛其坤頒獎。頒獎儀式薛其坤的獲獎理由是他及領銜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甚至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 南方科技大學新校長薛其坤:別人一天做不出的針尖,我用20分鐘--上觀
    誰也沒想到,以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聞名的物理學家,剛赴南方科技大學任校長的薛其坤院士,在13日「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獲獎感言中,會提到他生命中的那些針尖,是真的直徑一個原子長度的針尖。
  • 創新中國|「711教授」薛其坤
    「三次考研,讀博七年」,從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的經歷引人深思。這位在常人眼中的「天才」卻表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努力可以無窮!」在清華大學,薛其坤有個眾人皆知的綽號「711教授」。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三) 薛其坤   要突破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難題,就得在實驗技術和方法上尋找新的切入點。MBE生長動力學的掌握,使我們解決了材料這個非常重要的起始性問題。2008年10月,博士生李耀義在文獻閱讀報告中介紹了《自然》雜誌在2008年4月2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講的是Bi1-xSbx合金中同時存在的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相(A topological Dirac insulator in a quantum spin Hall phase)。李耀義說:「這篇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在成分如此熟悉、如此簡單的體系裡有我從來沒聽過的物理現象。」
  • 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
    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7年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2020年獲菲列茲·倫敦獎......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先生評價為「諾貝爾獎」級的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