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麗朝 路炳陽 北京報導
近20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持續快速發展,以5年為一個周期,線路規模連續翻番增長。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國內地累計有41個城市投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裡程達6917公裡,全年新增運營線路有望超過1000公裡,創歷史新高。同時,經國家批覆實施的建設規劃裡程,包括在建的和規劃的,超過7000公裡,仍處於高位。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以下簡稱「城軌協會」)常務副會長周曉勤10月21日在2020北京國際城市軌道交通高峰論壇上透露上述信息。
近年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投運裡程呈現出走高的趨勢,城軌協會公布的歷年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2019年,城軌新增運營線路長度分別為445公裡、500公裡、880公裡、714.5公裡、974.8公裡。
但周曉勤提醒,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在公交中的分擔比例仍然較低。截至2019年底,只有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客流佔公共運輸出行的比例超過50%,成都和武漢接近50%。其他擁有城軌交通的城市,城軌的分擔率僅在1%~40%之間,多數城市則在30%以下,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在50%以上,如日本的東京城軌分擔率達到80%~90%。「提升城軌交通客流佔公交出行的比例,除了需要繼續擴大線網規模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城軌交通的服務質量。」他說 。
周曉勤表示,我國城軌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普遍較差,部分地區甚至存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未來,要從建設軌道交通向運營軌道交通轉變,從偏重地鐵建設向選擇適合所在城市規模和客流特徵的多元化系統制式轉變,從關注規模擴張向關注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轉變。
周曉勤還特別提到裝備標準化問題。他強調,各城市軌道交通由於受管理主體、建設時序、招標採購等因素影響,裝備系統普遍存在技術標準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接口不統一等問題。這就導致線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無法實現,裝備系統採購成本和運營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城市軌道交通的高質量發展。隨著國內更多城市陸續加入到城軌交通建設行列,上述問題將更加突出,實現系列化、標準化是全方位降低設計、生產、維修、運營成本的必然趨勢。
周曉勤透露,城軌協會在近期對城軌「十四五」及未來發展思路研究中,提出城市軌道交通「三步走」設想。第一階段2021年到2025年,是線網快速發展階段,建設與運營並重,線網總規模繼續發展,多制式協調推進。第二階段到2035年,是區域融合發展階段,在完善網絡建設的同時,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得到極大改善,並實現裝備和技術的自主化。第三階段到本世紀中葉,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屆時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將進入強國行列。
(編輯:孟慶偉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