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哈爾濱的前世今生
這條大街的兩旁是形態各異的中華巴洛克建築,整條街上店鋪林立,充滿了濃鬱的老哈爾濱風情。
以前來過很多次哈尓濱,每次都是來去匆匆,這次自由行希望能對這座美麗的冰城有多一些了解,從@冰城馨子 公眾號了解到哈尓濱有一條中華巴洛克文化街。
在遊覽中發現它的主要特點是:建築臨街的側立面是巴洛克建築風格,而局部裝飾的圖案則取材於中國傳統的祈福文化元素。立面背後的空間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典型的中西合璧式,鑑於道外「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傳統的四合院作為「居住和倉儲空間」被遠用到建築當中。
具有西洋的外表,裡面卻藏著中式的庭院,這種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式的建築,是哈爾濱人獨創的一種建築形式,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哈爾濱會有如此眾多的中華巴洛克建築呢?
這要從哈爾濱的建成歷史講起。19世紀末,沙俄決定在中國的東北建造一條中東鐵路,而地理位置優越的哈爾濱被選為中東鐵路的指揮中心,中東鐵路的修建和哈爾濱開埠吸引大批外國資本的湧入,使得哈爾濱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的大都市。
當時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裏區是沙俄的附屬地,俄國人到來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開始在這裡興起,各種西洋建築紛紛落戶與此。而大批闖關東來到哈爾濱的關內中國人則主要居住在道外區,於是道外區就變成了哈爾濱繁華的民族商業區,這裡逐漸出現了一批受西方建築文化影響的新建築—巴洛克式建築。
不過這些中國居民心中又割捨不掉對中國式四合院的留戀、所以他們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歐式建築,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特色的飾物對這些西洋建築加以改進,臨街的一面店鋪用西洋巴洛克風格建造裝飾,後面生活區則打造成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於是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築誕生了。
看到遷移到這裡的各家老字號,都是老哈爾濱人最熟悉不過的了
在這裡,您還可以品嘗到正在消失的哈爾濱傳統小吃,那些伴著哈爾濱人成長的老字號:老鼎豐、範記永、張包鋪、張飛扒肉...等著你一個一個去挖掘。
張包鋪始建於190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哈爾濱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鋪之一。相傳在清朝末年,一位名為張仁的年輕人,從天津來到哈爾濱道外區開了這家張包鋪。張仁有一手嫻熟的包子技藝,張包鋪的包子做工細膩,皮薄餡大,遠近聞名,成為哈爾濱的著名小吃。
這次旅行最大的收穫就是遊覽了這條「中華巴洛克文化街」因為它不像著名的中央大街那樣的「高、大、上」,它是那麼的樸素無華,我走在每一棟樓的前面,仔細觀察它的結構,很想知道一百多年前在這棟樓裡面發生了什麼的故事,中華巴洛克文化街有一部分政府已出資修繕一新,還有一部分破敗不堪,其實我更喜歡沒有修繕過的這一部分,希望能夠遵重以往的建築結構、風格,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復,以舊修舊,歸還原貌。經過修繕後整個街區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感和滄桑感。